1樓:海印放光
學佛,是學習佛菩薩的大慈數唯大悲、學習佛菩薩救苦救難,學習佛菩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然不是唯心和消極,而是恰恰相反,學佛是積極的世界觀,學佛是提李裂公升薯擾培道德修養,學佛是利人利己的生活態度。
2樓:匿名使用者
唯心,佛教講的心,有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不同與世俗的唯心,世俗的唯心在佛教看來偏向於第六識; 佛教的第八識講,一切山河大地,物質世界,屬於第八談前識的槐手相分,能認知這個世界,屬於第八識的見分;從這個角度上說包含了世俗的唯心和唯物。
是否消極:佛教講佛法有五乘佛法;
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
人天乘,知因果,止惡行善鉛侍嫌,但不修行解脫;
聲聞乘、緣覺乘,修行解脫,但不講普度眾生,發心較小。
菩薩乘、佛乘,自度度他,普度眾生,發心大。
由上可看出:
人天乘,止惡行善,還是比較積極的;
聲聞乘、緣覺乘是偏向避世,從世俗的角度看是比較消極的,從解脫的角度看是積極的;
菩薩乘、佛乘,是不避世的,而且要入世普度眾生的,是積極的。
佛教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3樓:金心球檜
佛教是兩者都不是。
唯物唯心都是人自己在此世界打轉搞出來的,根本不支援啥唯物唯心,兩者都是為了利益搞出來的。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是釋迦族的乙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生於西元前6至前5世紀間。
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
80歲時在拘屍那迦涅槃。主要節日有佛誕節(亦稱浴佛節)、成道節(亦稱佛成道日、臘八節)、涅槃節、觀音節(中國漢族地區於農歷。
二、六、九三個月的十九日為紀念觀音菩薩的節日)。
世界佛陀節(亦稱衛塞節,即南傳佛教將釋迦的誕生、成道、涅槃並在一起紀念的節日)、驅鬼節和跳神節(藏族地區佛教節日)、潑水節(傣族佛教節日)、佛牙節(斯里蘭卡的佛教節日)等。其中有些節日已成為民俗。
佛學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4樓:得奇不
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弄清楚唯心和唯物是兩個什麼概念。唯心和唯物是兩個哲學的概念,是兩個針鋒相對的、水火不容的哲學派別。
我們知道,哲學是乙個比較新的學科,是近代才從西方傳入中國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沒有哲學這乙個學科。佛學雖然發源於印度,但經過近兩千年的融合,早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學是中華的傳統文化,因此不能將佛學與哲學等同起來。
雖然佛學的內容有些與哲學相似,但絕不是哲學,這早已是學術界的共識。因此,佛學不能夠進行簡單的唯心或者唯物的定義。
從佛學的具體內容來看,佛學說「萬法唯心造」,表面看來好像是唯心主義的,但仔細推敲起來,又不是唯心主義。因為「萬法」只是因心而生的緣起,它的本質是空的。佛學所說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
相反,它是隱藏於主觀感知殲晌覺之後的真實的存在,是唯一不空的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變化的,是唯物的。
佛學又說「緣」,這個「緣」是什麼?它既是客觀的規定性,又是人的自由意志的選擇。而所謂的「自由意志」本身也是要遵循客觀規律的。
所以,佛學既是唯心的,又是唯物的。或者搭鋒說改並,佛學既不唯心也不唯物,而是二者的高度的、有機的、辯證的統一。
佛教思想屬於唯心主義嗎?
5樓:弘孤蘭郯黛
佛教並不是唯心或者唯物的,只是被你們看成理解是這樣的,比如過去慧能大師在風吹幡動的見識中雲,「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其中的心並不是指主觀意識心,如果人腦可以控制幡的動向,則可以說「唯」心,唯心或者唯物論都是一種偏激的研究方法,現在科學家也指出了,宇宙中存在三種東西,物質,能量,還有訊號,此外別無他物,在這當中並沒有說到我們說的主觀意識心。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此中揭示的禪理,沒有一定證悟解釋起來有相當困難,如果僅從字面理解則過於膚淺,佛法講究信解行證,如果沒有證悟只是分析文字的字面意義就成了「佛學家」,證悟的人說的話你又不一定聽得懂,因此應該努力參學,修行,弄懂為止,弄懂了也不等於出離輪迴了,因此強烈建議唸佛,籍由佛力出輪迴,生淨土。
打個比方,讓乙個單身漢見乙個尋常女子,他會覺得這個女子很美,讓乙個天人來凡夫看,可能他會覺得這些女人長的醜,因為天女比人間美女漂亮太多了,這個「美」的概念是從心中生出來的,本體無意義,因此才教導我們遠離五毒這些障礙我們修行的糟粕,五毒即貪嗔痴慢疑,人因為五毒束縛,心都難以靜下來,何談修行佛道呢?
好好唸佛,你對唯心感興趣,可以研究玄奘法師的「唯識宗」,相信你會愛不釋手,南無阿彌陀佛。
好好唸佛,南無阿彌陀佛。
6樓:賁貞怡邱峰
嚴格來講不是唯心的。哲學所說的「唯心」,是以「心」為第一性。佛教講緣起,在緣起法中,沒有所謂的第一性。
所以,「物質第一性」和「精神第一性」都不符合佛教的緣起法則。佛法認為,世間所有事物,從心到物,都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之所以強調心的作用,主要是針對凡夫為物所役的現象而提出,一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一是說明心念的力量和影響。
但並不否定物質的存在。佛法講「心生則種種法生」、「境由心造」,但也講「法生則種種心生」。從佛法觀點來說,心的產生也需要眾多條件,如唯識宗所說的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識七緣生等等。
任何一種精神現象和狀態的生起,都需要特定條件,是條件決定事物的存在。佛法所謂,緣起性空,正是此意。所以佛法不唯心,不唯物。
沒有一法一心可得,連可得之心也沒有。
為什么學佛老是糾結唯物唯心呢
7樓:生來活去
作為人類思維的兩大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佛學中也有著相應的表現。學佛者常常會在實修和理解佛法中遇到唯物唯心的問談襪題,其中的糾結也有一定的原因。
首先,佛學自身也有唯物唯心兩大基本理論,尤其是在禪宗、空性教義等領域中更加明顯。為了正確理解佛教思想,學佛者爛輪在理解佛學哲學概念時,含歷激難免會涉及到唯物唯心的範疇。
其次,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不同的時代、地域、文化等條件下,都有著不同的思維傾向和傳統觀念,這些也會導致佛學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表現方式的多樣性。因此,在理解佛學中的唯物唯心問題時,還需要考慮到當時的文化和環境背景。
最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相對而言的,其本質並不存在絕對的分界。佛學的實踐和理論也都不是為了證明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的正確性,而是為了幫助眾生修行證悟,以度化眾生。
因此,學佛者不必過多糾結於唯物唯心問題,而應該關注實修,加強自己對佛法的理解和轉化,從而更好地達到開悟的目的。
佛學在本質上是屬於唯心主義的還是屬於唯物主義的
是唯心主義的,是從精神上意志上導化人們 唯心主義 這是第 種唯心論 佛學在本質上是屬於唯心主義的還是屬於唯物主義的 這個很難簡單的一句話回答,因為解釋清楚是比較麻煩的,這裡的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怎麼定義,標準是什麼。這麼講吧,大概的說,如果沒有真正懂佛法的話你可以說是唯心主義,也可以說是唯物主義。當...
哲學有唯物唯心之分嗎?唯物論是唯心論麼?
有唯心唯物之分 這種只是一種標準,談不上科學不科學 哲學標準從來就和科學沒有關係寬基前 算是一種分界線 我國採用這種標鋒局準和政治有關,但不能算是 出於政治目的 我們只不過看慎清蘇聯怎麼做就怎麼做而已。因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陪攔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改圓的本質,所以只要這兩大。其中 唯物主義又包括 古代樸...
什麼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這個首先要明白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裡面說到,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意識和物質,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誰是世界的本源.第二,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根據對第一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分為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根據對第二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