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君能有幾多愁」愁是何愁

2025-04-14 21:00:21 字數 1209 閱讀 3087

1樓:匿名使用者

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

問君能有幾多愁的愁是什麼愁?

2樓:滄海半杯

為國破家亡而愁。

分析: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鉛帶敏。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一】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行早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槐枝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

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

3樓:魚躍紅日

這是五代皇帝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很傷感,很動人,餘味無窮。

問君能有幾多愁?愁什麼?

虞美人 宋 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句是全詞題眼,也是千古絕句,廣為流傳。李煜的愁只能自問自答,因為實在無人與他 對泣新亭 足見作者的孤寂。恰似一江春水...

造句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群太監上青樓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群太監上青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夥乞丐逛金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把快刀生了鏽!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輛汽車沒了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隻蚊子咬你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隻蒼蠅沒了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個美女長痘痘!問君能有幾多...

問君能有幾多愁?問君能有幾多愁 什麼意思

語西牆,鐮月因缺淚化光。迷迭香,綺羅帳,為誰輾轉入夢鄉?青山旁,縱歌唱,問紅妝 碧水央,扶琴響,應子裳。添花裝,懸明鐺,出深巷。燕子紛飛煙雨茫 十年心思惘。衣還絳,顏已黃。地老天荒成虛晃。殘燭漸冷夜廂房,愛歸無望,如何相望?流水難回,人何方?恨更未忘,如何相忘?歷滄桑,鍍風霜,斷肝腸。地不老,天不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