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牧浩瀚空雄
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輪肆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禪桐薯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賀者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隨緯度的變化。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越大。
2樓:邗高翰陸萌
方法:1.判斷晨昏線:利用向量自轉標與晨昏線相交,向量的箭頭在晝半球為晨線,向量的箭頭笑碼陪在夜半球為昏線;
2.節氣(二分二至):晝弧=夜弧為春分日、秋分碰蠢日,北半球晝弧大於夜弧模旁為夏至日,北半球晝弧小於夜弧為冬至日。
3樓:是人龍昭
陰影部分是夜半球,相對應的另一部分是晝半球,晝夜半球的交界線就是晨昏線。
根據自轉方向定南北極,逆時針是北極、順時針是南極。
北極圈內是極晝是為至日、南極圈內是極晝為冬至日、晨昏線經過極點是春分日或秋分日。
根據鬧穗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由夜半御昌球進入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
故:圖鎮彎扒①南極鳥瞰圖,冬至日、a為晨線、c為昏線。
圖②南極鳥瞰圖,秋分日或春分日、a為晨線、c為昏線。
圖③北極鳥瞰圖,冬至日、c為晨線、a為昏線。
圖③至圖⑤上北極,下南極。
圖④夏至日、圖中晨昏線是晨線。
圖⑤冬至日、迎面為昏線、背面為晨線。
圖⑥夏至日、上圖晨線、下圖是昏線。
地理怎麼判斷晨線和昏線
4樓:惠企百科
判斷晨線和昏線的簡單方法有:
1、自轉法:
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即為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即為昏線。
2、時間法。
晨線與赤道交點處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處為18點。
3、方位法。
夜半球西側為昏線,東側晨線,晝半球西側為晨線,東側昏線。
判斷晨線和昏線的前提條件是地球自轉方向和晝夜分佈狀況:順著地球自轉方向,晨線以東為晝半球;昏線以東是夜半球。
如何根據晨昏線極地俯檢視判斷節氣
5樓:劉奕聲帛冬
解題思路:分兩步就可以:一、搞清極點性質,可以根據自神源爛轉方向等,二、利用。
極圈的極晝極夜現象。
判讀方法。確定南北極點和晨昏線:
a.若為側檢視,通常是北極在裂褲上,南極在下。
b.若為極地俯檢視,可根據地球自轉。
方向「北逆南順」的特點確定南北極點。
c.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遊漏斷晨線與昏線: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
是昏線,反之是晨線。
確定日期和節氣:
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
月。日);北極圈出現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
日);晨昏線和經線重合時,為春分日(3月。
日)或秋分日(9
月23日)。
地理怎麼判斷晨線和昏線
6樓:定玉枝裴寅
晨線和昏線的判讀:
晨昏線的特點一是與太陽光線垂直,二是始終平分赤道。
方法(1):晝夜半球的界線--晨昏線,順著地球自轉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的線為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的線為昏線。
方法(2):利用地方時判斷晨線和昏線散侍。因為赤道全年晝夜含物等長,從地方時角度看,都是6時日出,18時日落,若晨昏線與赤道交點的地方時為6時,則為晨線;若為18時,則衝老吵為昏線。
7樓:原誠郯嬋
地球自西向東轉,當這條線的上的點隨著地球轉動而進入白天。
那就是晨線,否則就是昏線。
怎麼區分地理的晨昏線
8樓:nod學霸
動畫詳解地球公轉和晨昏線。
高中地理晨昏線問題第35題解釋每個選項以及你的思路謝謝了
a項 c位於南半球,且日出時間越來越早,說明太陽直射點是在向南移動b項 c點南緯30度 大於23 26分 太陽一年四季都是從東北方向升起的 c項 116e是白晝,說明ab線上方是白天,且ab是昏線,南極點出現極夜,直射點在赤道以北,但是根據a項可知,太陽直射點是在向南移動,所以日期在北半球夏至日之後...
高一地理晨昏線實題求詳解就過程(另題)
通過提供資訊可以得出上圖,首先需要知道兩個已知資訊 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線與極圈的交點緯度 90度,舉個例子你好理解,比如說太陽直射北迴歸線 23度26分n 那麼晨昏線與極圈交於66度34分,二者的度數是互餘的 從我畫出的圖中,假設ae是北極圈,那麼當太陽直射23度26分n,晨昏線就是aob,當太...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日照圖(晨昏線)怎樣看呀 看了半天都不明白圖
圖八圖九圖十圖十一圖十二都是轉化為平面圖了的,這個是投影圖啊,又不是立體的,所以畫成這樣是沒有錯的。如果陰影部分代表的是黑夜的話,圖十,b點在赤道上,從晝夜分佈和晨切點的位置看,應該是北半球的夏至 同理圖十一,應該是冬至 就圖十二來說,應該是北半球的夏至,因為晨切點在北極圈上。ps 1.這些都是以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