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資料是經驗資料,而邏輯則表現了一種關係。兩者之間是完全不可能矛盾的。之所以我們會認為有矛盾,是因為我們可能忽視了邏輯中的隱含前提。
就比如說硬幣的例子,我們根據邏輯得出的結論是:拋硬幣正反面概率各佔50%。可是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什麼呢?
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兩點:1. 硬幣為理想狀態。
2.每次拋硬幣的方式完全隨機。在所有的前提都成立的情況下,結論一定會成立,這樣的論證被稱為有效論證。
而如果由於硬幣自身的原因,導致得到的資料有誤。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前提都成立,因此即便結論不成立,也無法證明這個邏輯有誤。上面的這種只是演繹論證,而我們經常使用的並不是這種論證,而是歸納論證。
即:在所有的前提都成立的情況下,結論很可能會成立,這樣的論證被稱為強論證。還用硬雹凱幣的例子吧。
乙個硬幣,我投了1000次,有700次是正面,那麼我可以說,當我以相同方式投擲這個硬幣,它正面朝上的概率很可能為70%。總而言之,如果出現資料與邏輯「相矛盾」的情況,有兩個可能。
這是怎麼回事呢?問題就在於隱含前提。這個邏輯的隱含前提就是,這5000名孤兒都是從這20多個地圖搜尋「孤兒院」的結果顯示的地方收養的。
然而,這一前提芹肆氏並不成立。因為中國的「孤兒院」,大都叫做「福利院嫌散」或「兒童福利院」,還有的叫做「兒童之家」等等。那些孤兒基本上都不是在地圖搜尋「孤兒院」的結果顯示的地方收養的。
2樓:網友
其實指認公知學者喜歡堆砌資料,也是冤枉。堆砌資料是很不親民的做漏者喊法,即使它經常滿有價值。而公知按其定義,是要追求傳播效果的,如果可能,寧願只玩邏輯不要資料。
能對資料如數家珍並經得起驗證的,正是原義上的精英公知。你不管多麼不贊同其立場,還是先致以適當的尊重為妙嫌洞——這也有望令你自己的形象更體面一點。個人最近關注克里公尺亞危機,其中事先擺明了提問者價值立場的問題異常多。
其中有的也和此問一樣,居然要劃出分隔線,下加註釋來指導答題方向,把「除此不予承認」的醜話說在前頭。提問者返野既想「搶佔宣傳陣地」,又缺乏自信的模樣真是太萌啦。<>
回答問題時,我們應該擺資料還是講邏輯呢?
3樓:願無歲月回頭
這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首先要考慮這個問題的性質,選擇適合的方法。
如果是一些有邏輯性的理科性的很強的我們是需要用資料來說話的,不得不說這也是很多理科生的慣用手段,資料一般都象徵哲眼睛科學的態度,這是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必須要有的態度。比如說,簡單舉個例子問題是,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裡,中國各省的gdp增長情況如何,同比2025 增長了多少,環比又增長了多少,這些問題是通過講邏輯解釋不了的。
當然還有很多問題是需要講邏輯的,比如說你提出乙個哲學問題,這必然要用到理論,用理論來解決問題。
當然大多數的文藝是要結合邏輯和資料一起來得到解決的。資料能得到科學的解釋,能直觀的表現出某一現象的增長變化,運用邏輯能用這些資料的存在解釋的更有合理性。所以這兩者是不會衝突的,我們在解決問題,回答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兩者相結合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把問題回答的更加全面。
邏輯論證得出結論就必須依靠乙個前提,這個前提可能是資料也有可能是常識公理。兩者缺一不可,只靠資料得出結論或只靠邏輯推理都是不可能的!你之所以看到這種現象只有兩個原因,一是別人隱藏了論證邏輯或者論證前提,二是這種論證本來就是乙個錯誤的論證過程。
我們在使用空調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1 保持空調內外的清潔乾淨,定期清洗過濾網,確保空調效能良好,從而使空調專處於最佳工作狀態,這樣也避屬免了空調內太髒而汙染室內空氣 2 合理調節設定溫度,室內外溫差不宜調的太大,夏季製冷工作時,室內溫度不要調的太低,在26 29度之間為宜,只要不感覺熱就可以了。冬季則相反,室內溫度儘量調低一些,一般...
過生日時我們應該慶祝自己的生日還是應該感恩母親
通俗來說 是慶祝自己生日。更深意的 應該感恩母親。那是自己發自內心的。生日和感恩都可以兼顧著過啊!今天,也是我20歲的生日。這是我寫給自己的,你可以看看。寫得不是很好,請別介意啊!人生不過如此簡單,輪迴,又一個輪迴。20年前的今天,我親愛的的媽媽,經歷了一場撕心裂肺的疼痛,並在疼痛中,讓我來到了這個...
無聊時,我們應該怎樣充實我們自己
你可以聽聽 你可以運動,你可以讀書,還可以和好朋友出去逛街,還可以和家人出去旅遊。還可以看看演講。看看書,出去轉轉,加入志願者,去ktv唱歌 很無聊的時候應該做什麼來充實自己呢?什麼是無聊,整天無所事事才是無聊,有這個機會去上課 吃飯 學習其實是很幸福的,很多貧困的孩子想要都要不到,很多工作以後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