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成大文化
春秋戰國時,及以前,並沒有明確的姓氏劃分,而是大多以字相稱,比如說孟明視,他是百里奚的兒子,名視,字孟明,但是他叫做孟明視,古代男子是不稱姓的。有些以地名來表字,比如屈原。,他就生在屈地。
大約從春秋時代扒銀起,人名除了正式的姓名外,大士大夫和文人中還盛行表字。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到了東晉,自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自稱號為「五柳先生寬渣」開始,文人學士便紛紛相繼模仿,除名、字外,又有了號的自稱。
有些文人沿用古代「公、侯、伯、子、男」爵位的等級給自己表字時,既不願以末得的「男」做為自己的表字,也不用頭等的「公」為自己表字,往往採用偏下的第四等「子」來表字。
這並不是說他確實是子爵,而是一種取字的習慣 ,至於之,則是虛詞,無意義,但是加上了就比較押韻,比如春巧宴申不害,不就是虛詞。
2樓:金蟾居士
簡單來說,就是八個字: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當然這指的是貴族男子或女子。
待嫁的貴族女子,一般會以自己國家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姓為稱號,而在嫁人之後,若是嫁給國君,則以丈夫國家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姓為稱號,若是嫁給卿大夫,則以丈夫封地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姓為稱號。同姓之間的貴族女子,以大小排行按照「伯夷叔季」的順序,再加上自己的姓為稱號。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晉獻公的妻子被稱呼為齊姜,怎麼理解呢?齊姜這個稱呼,「齊」指的是她來自的國家,說明她是齊國的貴族女子,而「姜」呢,是指她姓姜。當然,在這個女子嫁給晉獻公之後,她就應當被稱為「晉姜」了,因為「晉」是她丈夫的國家名號。
我們再來看看男子的稱呼。
一般來說,貴族男子們會比較重視自己的「氏」,因為,這在先秦是身份地位的體現。平民男子是沒有「氏」的槐毀。而男子的稱呼,一般是他的氏再加上他的名。
以《羋月傳》中的黃歇為例,「黃」應當是他的氏,而不是他的姓,據說,他是來自黃國的人,所以會有這個「氏」;「歇」就是他的名了。
大家應當都知道孔子和孟子的名字吧?孔子名叫孔丘,孟子名叫孟軻。但是,其實「孔」和「孟」都不是他們的姓,而是他們的氏,孔子真正的姓是鉛迅備「子」,孟子真正的姓是「姬」。
兩個人的家世雖說都沒落了,但二人還是貴族出身的。
而「姓」和「氏」之分,在三朝之後便已經不普遍了,西漢時司馬遷寫《昌渣史記》就完全沒有了區分,這也就是我們現如今「姓氏」不分家的原因了。
3樓:還鄉夢
1、子是尊稱,孔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尊稱為孔子,同樣的還有老子莊子孟子等等。
2、子夏之類的人名是名字裡帶子字的,他姓卜,名商,字子夏。
3、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名的稱呼方法如下:
a、直接姓+名的:孔丘、嬴政、姜小白(齊桓公)、姬光(吳王闔閭)、嬴蕩(秦武王)
b、姓+字:孔仲尼、卜子夏、莊子休(莊子)
c、字+名:叔梁紇(孔子的爸爸)、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
d、封地+諡號:柳下惠(原名展禽,封地在柳下這個地方,諡號為惠)
e、周天子的兒子:王子+名,如王子帶,王子頹。
f、周天子的孫子:王孫+名,如王孫滿(就是楚莊王問鼎中原,被王孫滿駁回的)
g、諸侯的兒子:公子+名,如:公子光(吳王闔閭)、公子小白(齊桓公)、公子重耳(晉文公)
h、諸侯的孫子:公孫+名,如公孫無知,公孫臼,公孫僑(著名的鄭國國相子產)
i、國君有諡號的也稱他的諡號,如楚國的若敖、霄敖等等。
j、周天子喪失威信,一般貴族僭越,自稱為公,如隨伍子胥逃跑的太子建(姓羋,名建)的兒子羋勝,自稱白公,所以人們稱之為白公勝,後代以白為姓,如著名的「人屠」白起。
3、姓氏之別。
乙個族群聚居有乙個族號,就是姓,這個族群被分出去了,就有了氏。比如陳國的國君原本是媯姓,被封於陳,所以是媯姓陳氏。
趙國是秦國分離出來的,贏姓到趙國有了兩個氏,李氏和趙氏,比如趙國的趙襄子,贏姓,趙氏,名趙無恤。
姓氏到戰國末期合二為一。
4樓:武漢市君發快運
子x",比如子夏,子路,子產,子張之類---都是字。
子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公侯伯子男。以子為字或許有代表士族身份的含義。
5樓:匿名使用者
以春秋之姓名制度套用到近代的著名人物身上,也許非常有趣。 蔡元培:姬姓,蔡氏,名元培,字孑民或鶴卿 蔣介石:
姬姓,蔣氏,名中正,字介石 ***:姬姓,毛氏,名澤東,字潤之 ***:姬姓,周氏,名恩來,字翔宇。
6樓:剡溪山人
也許是一種時尚吧,比如上世紀。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名字中帶「軍」相當多。
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1 簡介 春秋戰國時期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東周在戰國後期 前256年 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是如何變法的
重要的是 復魏國 魏文侯時期制的李悝變法 秦國 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 楚國 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 其餘的還有 趙國 趙武靈王改革 胡服騎射 燕國 燕昭王時期,任用樂毅等進行改革 韓國 韓昭侯時期,任用申不害變法 齊國 齊威王時期,任用鄒忌改革 先是魏國的吳起變法 以失敗告終 後來是 秦國 商鞅變法 ...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階層是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一個階層是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一個階層是士階層。士 的階層很早就出現了,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間人才。他們往往出身於貧相關研究書籍寒之家或沒落的貴族,靠自己的一技之長依附於貴族,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周初,士為奴隸制度下的一種階級身份,在卿大夫之下,庶民之上。大多為卿大夫的非嫡長子,也有周天子與諸侯加封的士大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