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詞是誰提出的幾時才有中國的說法

2021-03-05 09:20:22 字數 6106 閱讀 3123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代;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外交文獻始於2023年的《南京條約》。

中國正式作為國家名稱是中華**,簡稱中國,也就是叫作中華的國家。

現在的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

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麼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

「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

」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

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裡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範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之國」。

相傳2023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

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到清代,處於清**管轄下的全部領土,都以中國為:它的代名稱。

在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後,2023年成立**,當時合漢、滿、蒙、回、藏五個大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為「中華**」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其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2023年lo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中國」一詞已經有著2023年•的使用歷史,但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沒有一個王朝曾經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漢朝的國號是:

「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籤•署的國名是「大清」。

現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一名,在外交文獻上出現,始於2023年的《南京條約》。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國際**上一般是指中國大陸。

2樓:阿塔薛西斯

具體沒有查到

最晚不遲於《左傳》

在《史記》中就已經大量出現了

當然那時的中國指的是中原地區

3樓:巴哈莫特

中國這個詞很早就有,古代的中國指的是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一帶,現在是意義是指我們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地方!

4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中國"指的是中原地區,也就是現在的關中平原和華北平原一帶.

在近代,孫中山提出了中華的概念,其實也是指關中和華北一帶,後來逐漸衍生成大中華的內涵,比如後來的中華**以及中華共和國等.到新中國成立,取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習慣上簡稱中國.

5樓:真田槍挑源義經

《史記》裡記載,夏人說話就已經用了"中國"這個詞.

《尚書》什麼的還沒查,不記得夏以前的大禹用過這個詞沒有.

6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裡記載,夏人說話就已經用了"中國"這個詞.

「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佳句的由來

7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這句話真正火起來是在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粉絲對董卿的形容。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234

釋義:一個女人的花容月貌會被歲月帶走,絢爛的青春也會隨著時間流逝。一生都不褪色的唯有那永不凋謝的芬芳氣質。

女人真正的美**於書卷氣。深厚的文化修養,自然形成一種儒雅的氣質。只有擁有了內在的氣質之美,才不會懼怕歲月的流逝,讀書的女子,心胸開闊,視野通達,於是就少了許多的俗氣,平添了一份高貴的大氣。

讀書的女人多是安靜的,那靈動的秀麗,那緩步觸控書卷的姿勢,那寧靜與心的靜坐書桌旁的端莊,日久就形成了一種濃郁的書卷氣。

美貌會隨著時間的流失而逐漸老去,而那份儀態端莊的氣質,在長時間的詩書的沁潤下,會散發出歲月裡特有的智慧。目光所及,驚豔時光。接觸時,讓人舒服而溫暖。

相關例句

1、這世界上唯一扛的住歲月摧殘的就是才華。

——李安

2、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三毛《歲月》

3、真正的懲罰是會留在心和記憶裡面的

《白夜行》

4、美人當以玉為骨,雪為膚,芙蓉為面,楊柳為姿,更重要的是以詩詞為心。您就是我心中標準的美人,美得清新雋永。

《中國詩詞大會》

5、美人之勝於花者,解語也;花之勝於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香而取解語者也

——張潮《幽夢影》

8樓:happy小哆

《抱得美人抄歸》

白髮戴花君莫笑

襲,歲月從不敗美bai人。

若有詩書藏在心du,擷來芳華成zhi

至真。譯義:一個女人的花容dao月貌,會被歲月帶走;絢爛的青春,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腹有詩書氣自華,一生都不褪色的,唯有那永不凋謝的芬芳氣質。

這句話句佳話的由來是在《中國詩詞大會》對董卿的形容。

9樓:紫玉殤

這句bai

話出自《抱得美人歸du》這首歌,另有說法稱zhi這句話出自《香dao港電專

影十二釵》。

屬以下為歌詞

《抱得美人歸》

白髮戴花君莫笑,歲月從不敗美人。

若有詩書藏在心,擷來芳華成至真。

釋義:一個女人的花容月貌會被歲月帶走,絢爛的青春也會隨著時間流逝。一生都不褪色的唯有那永不凋謝的芬芳氣質。

這句話真正火起來是在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粉絲對董卿的形容。

10樓:逗比逗無悔

出處:近期的《朗抄讀者》舞臺上襲,我們卻看到這樣一位詩詞老人,93歲的她氣質卓越,文采斐然,被董卿親切的稱一聲:「先生」。

她是白髮的先生,她是詩詞的女兒,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繼承和傳播者,她就是中國少有的詩詞大家:葉嘉瑩。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舞臺上的葉嘉瑩,雖然已有93歲的高齡,但舉手投足間皆文人的儒雅,看著她不禁讓我們想起這樣一句話: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擴充套件資料

翻譯:一個女人的花容月貌,會被歲月帶走;絢爛的青春,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腹有詩書氣自華,一生都不褪色的,唯有那永不凋謝的芬芳氣質。

11樓:無無無吾愛卓樂

這句話是來自於《抱得美人歸》這首歌。

白髮戴花君莫笑,歲月從不

內敗美人。

若有詩書藏在心

容,擷來芳華成至真。

這句話真正火起來是在《中國詩詞大會》對董卿的形容。

釋義:一個女人的花容月貌,會被歲月帶走;絢爛的青春,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腹有詩書氣自華,一生都不褪色的,唯有那永不凋謝的芬芳氣質。

12樓:蘇冰堰

「若有bai詩書藏在

心,歲月從不du敗美人」大致意思為:一zhi個女人的花容dao月貌,會被歲回月帶走;絢爛的答青春,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腹有詩書氣自華,一生都不褪色的,唯有那永不凋謝的芬芳氣質。

這句話大火是在,《中國詩詞大會》對董卿的形容。

13樓:燜鍋菜

大概是說如果心中腹中有足夠的文墨,足夠的只是,即使看見別人老了,不中用了,也會覺得別人很有用,會很欣賞別人

佛教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14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建立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智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

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15樓:金果

佛教(buddhi**):佛教誕生於公元6世紀以前的古印度,與**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創始人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

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在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

「佛」,全稱「佛陀」,意思是覺悟者。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重視人類心靈的進步和覺悟,人們的一切煩惱(苦)都是有因有緣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生死輪迴。惟有斷滅貪、嗔、痴的聖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羅漢)才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盤(清涼寂靜之意,即無有煩惱),釋迦牟尼就在35歲時成佛,並對眾人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

佛教徒的目的即在於從佛陀的教育(正法)裡,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緣起法),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成佛,或者成阿羅漢。

佛教並非宗教,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方便說而已,從十二因緣中也可以看出「佛教」並沒有承認造物主的存在,當屬於無神論範疇,所以「佛教」並不是宗教,稱為佛學更為恰當。

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依然深深的影響著我們。

佛陀於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說大乘佛法經典約三千部,小乘經典約二千部。佛陀於八十歲時,度緣已盡,即入涅盤。

之後約一千年,於漢明帝時,佛經傳入中國。之後中國曆朝皆有人往印度取經。

流傳入中國的多數為大乘經典,流傳入泰國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多為小乘經典。隨後中國又將佛經傳往日本朝鮮等國。現在全世界的大乘佛法主要集中在中國。

佛教是現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參與政治、軍事的宗教,是世界上唯一不與其他宗教信仰的地區和國家發生衝突和爭端及戰爭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張平等慈悲和最早提出因果報應的宗教。

佛教是唯一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

“中國”一詞是怎麼來的

古代,我們一直認為我們是世界的 就稱自己是 之國,簡稱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名字來歷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會上宣告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在致詞的最後,連呼了三個口號,其中之一就是 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萬歲!那麼,原擬的中華人民民...

中國的由來,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就是 之國的意思,中國一詞出現的歷史十分久遠,最早要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當時中國是國王直接統治的京師 首都 或包括京師周圍的地區。周朝統治者打敗了各個地方政權以後,實行分封制,就是將全國土地劃分成了許多地區,每個地區委派一個地方長官實行統治。各諸侯如眾星捧月般擁戴周天子至高無上的地位,各諸侯王...

“中國”一詞的最早出處?及其含義演變

中國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 一詞最早出現是在 周代 詩經 中,如 大雅 民勞 惠此中國 但 詩經 中的此類 中國 實為 國中 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 中國 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 孟子 滕文公上 雲 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 又 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莊子 田子方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