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對「恕」道的解釋見於《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簡單講即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忠恕」之道是一體的不能分開。忠者,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之謂,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終之意。
忠是從積極的方面說,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裡所說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有所作為,也盡心盡力地讓別人有所作為,自己想飛黃騰達,也盡心盡力地讓別人飛黃騰達。
這其實也就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從消極的方面說,也就是孔子在《衛靈公》篇裡回答子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的問題時所說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出處:《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於人。」
2樓:beling不琳
孔子對恕的解釋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於人。」;也就是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便是對「恕」的解釋,指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倍的人。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明。這個發明對後人影響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己關係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
這樣,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係,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學生子貢,希望老師能夠給他一個處世的金科玉律,說:老師你就跟我說這一輩子你就告訴我一個字,我就可以終身受益,你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就遵守它。你說什麼教育能縮成一個字?
老師也能說出來,老師還特寬和,商量的口氣說:豈恕乎。就是寬恕的恕,說如果有這麼個字,那這個字就是「恕」字吧,然後老師又為這個「恕」字加了八個字的解釋,這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什麼叫忠恕?就是你自個兒覺得不想幹的事,你就彆強迫別人幹,你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就這一個經驗夠你活一輩子,這就是老師告訴他學生的話,所以什麼叫半部《論語》治天下?
有時候學幾個字就夠你一輩子用了。所以真正聖人不會讓你去背《千字文》,記住那麼多你才能活明白嗎?記住一個字,有時候就夠了,就是寬容一點。
所以他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真正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這麼簡單。
本章句體現孔學概念中「恕」的重要地位和基本含義。孔子很明確地說,「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內涵就是用自己的感受,設身處地來推測別人的感受,恕道就是「推己及人」。其背後有一個對自己某種欲求的剋制,所以「恕」表現成行為就是「克己」。
在這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對「恕」的解釋,而「恕」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一個方面。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仁」,分開來便是「忠」、「恕」二字。所謂「忠」,就是《論語·雍也》篇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仁」的積極面,並非人人可以做到;至於「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是人人可以「終身行之」的,千百年來逐漸成為人們處理人際關係的一項重要原則。
其實,我們仔細想一想,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個體,我們自己跟別人都是應該享受同等的人權的,我們渴望尊重和理解,別人也是一樣的,孔老夫子的這句話,其實我們也可以看作是對平等人權的呼喚,對尊重理解的渴望。每個人的能力有限,我們有的時候可能沒有更大的能力幫助到別人,但是如果我們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給予了他人最大的理解和尊重,這樣一來,即使我們沒有能力做到一些幫助的事情,但是別人也能夠寬容我們,因為我們站在了他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去感同身受,這才是人能夠得到的最大的尊重和關愛。傳統知識分子人格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仍有閃光點。
我們都不希望別人貶低我們的人格,不希望在學習和休息時有人打擾,也不願意看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齷齪不堪,等等。但是,我們是否在有意或無意之中對我們身邊的同學、朋友做了這樣的事呢?要考慮到,許多我們「不堪其憂」的事情別人恐怕是一樣窮於應付,獲取別人尊重的最佳途徑是首先去尊重別人,我們不妨先從自身做起,多為他人著想,相信我們會有更加美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和氣氛。
4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論語·衛靈公》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巨集大量,寬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5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就回去回來這個數
孔子以禮治國的含義
中國傳統模式 傳統的中西方文化由於體系 經濟形態 維繫社會的基礎 地理環境以及社會心理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治國模式上的根本差異。概言之,中國傳統的治國模式為禮治,即以統治者制定的倫理化的法律或法律化的倫理規範調整社會關係,強調政治社會化 政治倫理化 西方傳統的治國模式為法治,即以統治者亦必...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傻子的煉成,《孔子是怎樣煉成的》摘抄
鮑老師的吧,我有不少記錄。1 孔門 三千,有七十二賢人,其中還有 孔門十哲 2 孔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個 子路 子貢 顏回。3 孔子表揚的最多的是顏回,批評的最多的是子路。因為顏回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子路不好學,好逞勇。4 孔子曾嘆息自己不如顏回。5 子路不是很尊敬師長,他的年齡僅比孔子小九歲。6 ...
孔子拜師講述的是怎樣的故事,孔子拜師講了什麼內容
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孔子拜師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 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 愛護晚輩的品行 課文在敘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時,線索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