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組——組詞
把單音節詞變成雙多音節詞。
2、留——保留
1)古今同義詞
2)表時間、年號、人名、字號、官名、地名、國號等的詞。
3、刪——刪除重複多餘部分。
1)一些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
2)同義詞保留一個。
4、換——替換
遇到古今異義詞要用古義替換今義要注意詞類活用現象。
5、補——增補
1)原文省略部分
2)代詞所指的內容或使上下文銜接連貫的內容等。
6、調——調整
把倒裝句的句子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
2樓:匿名使用者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保留那些特殊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諡號、年號、廟號、特殊稱謂、專門術語等,翻譯時照搬即可。如: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慶曆四年」可不譯。
誤區點撥:強作對譯。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譯時可予以保留,不要強作翻譯,因為這些詞大都難與現代漢語對譯。如: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譯成:「晉國侯王和秦國伯爵包圍鄭國,因為鄭國對晉國無禮。」 (「晉侯、秦伯」應當保留)
2.對:即對譯法。對應直譯,逐字落實。指譯文儘可能對應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風格,大量採用有相同語素的雙音詞,要求字字落實。如: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可譯為:「咬斷了它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才離開。」
誤區點撥:該譯不譯。文句對譯,要求一一對應,絕少不譯的字詞。特別是副、介、連三大虛詞,翻譯時常出現漏譯的現象。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成:「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
」(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應當譯成「因為」,也沒有把「拜」譯出來,應當譯成「任命」才算正確。)
3.換:即替換法。對那些詞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說法已經不同的詞,在翻譯時要替換為現代詞語。如:「歲徵民間」(《促織》)的「歲」要替換成「年或每年」。
誤區點撥:以今律古。有的詞語隨社會的發展,意義已經改變,如詞義擴大、縮小、轉移等,要根據原文的語境確定語義,切不可以今義當古義。如:
例1.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蘇武傳》)譯成:使者聽了很高興,按照常惠說的來辭讓單于。
(「讓」屬於詞義縮小,在古代漢語中既可以表「辭讓」「謙讓」之義,又可表「責備」之義,而現在只用於「辭讓」「謙讓」的意思。譯句中的「辭讓」應改為「責備」。)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譯成:先帝(劉備)不認為我卑鄙無恥。
(「卑鄙」屬於感**彩變化。在古代這個詞是中性詞,指地位低下,見識淺陋。現在是貶義詞,指人的行為或品德惡劣。
譯句中以今義當古義,應改用古義。)
例3.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論》)譯成:不愛惜珍珠寶器肥田沃土。(把「愛」譯成「愛惜」不當,「愛」有愛惜之意,但在這個句子中是「吝嗇」的意思。)
4.補:即增補法。補出相關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語意。
文言文省略現象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語、賓語和介詞「於」,為使譯文明白通順,不產生歧義,必須補充譯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將其補足,然後依照常規句式翻譯,譯出補足部分後用括號標示。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須增補出來。如:
乃召其酋豪,諭以禍福,諸蠻皆以君言為可信。(2023年浙江卷)
譯文:於是召集他們的首領,把利害關係告知(他們),各部落都認為許逖的話是可信的。
【解析】該句「諭」後面省略了代詞「之」(部落首領),即「諭之以禍福」,翻譯時必須把它補上。
(2)詞語活用時,必須根據活用的型別增補有關內容。如:
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譯文:肯定對的,否定錯的,叫做聰明;否定對的,肯定錯的,叫做愚蠢。
【解析】該句中加點的「是」「非」是詞類活用,屬意動用法,翻譯時必須增補上表意動的詞語「以……為」或「把……看作」。
誤區點撥:
(1)該補不補。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整。如:
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赤壁之戰》)譯成:孫權給群臣看,沒有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句中的「以」後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書信,應補上)
(2)胡添亂補。一般說來,文言譯句必須尊重原文意,不能根據個人的想當然增添一些內容,以至違背原文的意思。如: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師說》)譯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於助人並且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裡面。
」(譯句中的「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於助人的人」,是翻譯者隨意加進去的,應刪去。)
5.刪:即刪削法。文言文中的某些虛詞,如發語詞、襯音助詞、部分連詞等,在句子中只起語法作用,無實在意義,可刪去不譯。如:
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2023年湖南卷)
譯文: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白石頭。
【解析】該句是蘇軾散文《放鶴亭記》中的一句韻文,「兮」是句末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翻譯時可以刪去。「而」字不譯出也不影響表達的準確順暢。
誤區點撥:該刪卻留。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譯成:「從師學習的風尚也已經很久不存在了。」(譯句中沒把原句中的「也「刪去,造成錯誤。)
6.調:即調整法。將倒裝語序調準為正常語序,對於倒裝句式要先找出該句的謂語,再以此為核心找出主、賓、定、狀、補,然後分析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謂語前置和介賓結構後置等現象,再做調整。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應調整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也沒有強壯的筋骨。」 不可譯為:「蚯蚓沒有爪牙的鋒利,也沒有筋骨的強壯。」
誤區點撥:該調不調。在古代漢語中,有這樣那樣的倒裝句、省略句。在翻譯這些句子時,一般說來,要將之還原成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範的常式句。如: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譯成:「尋找人可以出使報告秦國的,沒有找到。」(原句是定語後置,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即「尋找可以出使報告秦國的人,卻沒有找到」。)
3樓:傷l維拉德
留是在翻譯時把可以直譯的字留下;補是把句中省略的字補上,助翻譯;調是在翻譯時把倒裝句的順序掉換;刪是把不能解釋或者可不譯的字刪掉;組大概是翻譯時把幾個句子合併為一個翻譯。手機打字辛苦,望採納。
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增,刪 留 變, 對 請解釋一下
4樓:茉爾璃璃
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必譯或不能譯的詞語以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如人名、官名、地名、物名、國號、年號等等。上面五例中就有一些詞語在翻譯時保留了下來:雞、人、聽、問、來等。
換,就是替換,替換一個意思相同的現代漢語,如阡陌——田間小路,交通——縱橫交錯,犬——狗,聞——聽到,若——好象,悵恨——因失望而嘆恨等。
對,就是對應,一是翻譯時一般要「一一對應」,以上例句多數都是「一一對應」的;二是將已由單音節發展為雙音節的詞語對譯出來,如茶——茶水,驚——驚訝,久——很久,市——集市,買——購買等。
補,就是補充,一是將句子中省略的詞語補上;二是將省略的句子補上,使句子更連貫順暢一些,如「雞犬相聞」是主謂句,主語是偏正短語「雞狗鳴叫的聲音」,翻譯時應補出中心語「鳴叫的聲音」;謂語是個主謂短語「人們相互聽得很清楚」,翻譯時應補出主語「人們」,否則就做不到「信」——忠實於原文。省略成分補出時,用括號括起。
刪,就是刪除,刪除那些無實在意義的表語氣、停頓和湊足音節的虛詞以及偏義複詞(不宜異同)、同義複詞(彷彿若有光)的一半等。如「悵恨久之」的「之」,就是用在形容詞後的詞尾,是音節助詞,無實在意義,翻譯時應刪除;再如例⑤,如果直譯出來,一則囉嗦,二則也不合實際,不如用刪除法化繁為簡,翻譯成「跑了許多集市,購買了出征所必需的物品」,顯得更精練些。
調,就是調換,把某些倒裝的句子成分調換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需要調換順序的文言句式有主謂倒置(主語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介賓結構後置)等。像例③中的「問所從來」中的「所從」就是賓語前置,翻譯時應按「從所」的順序翻譯。
以上「留、換、對、刪」是針對詞彙的翻譯而言的,「補、調」是針對句子的翻譯而言的,至於具體採用那種方法要依據具體的語言環境。文言文的翻譯是文言文閱讀中的重點,更是閱讀中的難點。將文言文譯成的現代漢語,往往是不夠準確,也只是譯出文言文語句的「大意」,可以說不是譯文,而是語句的「意思」。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5樓:w易梓涵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於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彙,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
擴充套件資料:
古文今譯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一、因不瞭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於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單音詞與複音詞等字詞問題而造成的誤譯,在文言文今譯的錯誤中佔很大比重。
二、因不瞭解語法修辭造成的誤譯
例如: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2、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例1「小」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果不理解,就會譯為無法理解的「小了魯國」。這句應譯為「孔子登上東山而覺得魯國變小了」。
例2的「犬」是名詞用作狀語,不理解就會誤譯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
三、因不瞭解古代生活與典章制度而誤譯
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瞭解古代社會生活,也會造成誤譯。
例如:1、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
2、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韓愈《送董邵南序》)
翻譯文言文句子,翻譯文言文句子
文言文的翻譯規律 翻譯古文,主要有兩個要求 正確 通順 即 信 達 雅 正確是指內容而言,要如實表達本意,不曲解 不缺漏 不濫增 通順,是指表達而言,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具體翻譯古文時,我們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掌握六種操作方法。原則之一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文章的詞 句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
文言文的翻譯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原文 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 可救不?對曰 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 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兵去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 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振。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趙奢立...
走私文言文的翻譯,文言文 事 的翻譯
原文翻譯 晉平公問祁黃羊道 南陽沒有縣令,誰可以去擔任它?祁黃羊回笑說 解狐可以 擔任 平公說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 回答說 您問的是誰可以 擔任縣令的職位 不是問我 誰是 我的仇人?平公說 講得 好。就任用瞭解狐百姓對任用解狐都稱好。過了不久平公又問祁黃羊說 國家缺個軍事長官,誰可以擔任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