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詩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唐詩,宋詞,元曲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怎麼排列

2021-03-06 20:48:24 字數 3744 閱讀 9828

1樓:墨香俠士

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

「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語見趙缺《無咎詩三百序》)

2樓:為正義而奮鬥者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詩有著極為獨特而崇高的地位。

(一)詩歌是人類抒情表意最為重要的方法之一。《詩•大序》評價古詩,「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國人早就認識到詩歌是抒發情感、表達意志的重要方式。

(二)詩歌開拓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對個體自我最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學,而是詩歌。生命、愛情、寂寞、苦惱、感動、徹悟,在這些即時的、神祕的、獨特的精神體驗中,詩在風吹雲動、花開葉落的境界裡,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這種有限性,開拓了人類的精神世界,賦予短暫的生命以意義。

(三) 詩歌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美感。詩和**相伴而生,所以,**節律就成了詩歌最重要的結構方式。從早期詩歌蘊含的古老民間歌謠的情態,到楚辭音韻婉約纏綿,再到與古體詩相對的是近體詩或格律詩,這些精美雅緻的詩歌形態,以及蘊藏其中的豐富細膩而新穎別緻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靈的結晶,是中國形式美學的高峰。

所以,古詩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

唐詩,宋詞,元曲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怎麼排列

3樓:匿名使用者

唐詩是我國文學遺抄產之一,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唐代的詩人中知名者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竟達四萬九千多首,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風格各異,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為創造今天的新詩歌,提供了良好的借鑑。

宋詞興起於唐代,經過五代的發展,極盛於宋代。它是一種配合**,可以歌唱的樂府詩。所以有人叫它「詩餘」、「曲子」或「長短句」。

它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只有在我國這樣文化發達的國家,才能產生和發展。

元曲是一種古典戲曲劇本。如果排位,仍然是唐詩第一,宋詞居中,元曲次之。

中國古典詩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樓:伱我的決裂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關係,這是每一個民族在發展文化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佛教對中國文化發生過很大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例如,我國古代建築儲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現存的河南嵩山嵩嶽寺磚塔,山西五臺山南禪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構建築,應縣大木塔,福建泉州開元寺的石造東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的寶貴實物。

許多佛教建築已成為我國各地風景輪廓線突出的標誌。在一片鬱鬱蔥蔥之中,掩映著紅牆青瓦、寶殿瓊閣。精巧的佛教建築為萬里錦繡江山平添了無限春色。

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則作為古代雕刻美術的寶庫舉世聞名,它吸收了犍陀羅和印度的特點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象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產。

佛教還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

變文、俗講和禪師的語錄體都和中國俗文學有著很深的關係。

佛經中的動人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們繪畫的題材,曹不興、顧愷之、張僧繇、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歷代名畫家皆以擅長佛畫而傳世。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禪宗思想有關。由此可見佛教對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

至於**方面,公元三世紀,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唐代**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唐代**至今還有少部分儲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

伴隨佛教俱來的還有天文、醫藥等科學技術的傳習。唐代高僧一行創《大衍曆》和測定子午線,對天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隋唐史書上記載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藥方就有十餘種,藏語系佛教中並且有醫方明之學。

佛教的刻經促進了我國印刷術的發展,至今被儲存下來的世界上最古的版刻印本,幾乎都是佛教經書影象。

佛教哲學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稱譽佛教徒處在人類辯證思維的較高發展階段上。在世界觀上,佛教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認為事物是處在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網路之中。

在人生觀上,佛教強調主體的自覺,並把一己的解脫與拯救人類聯絡起來。佛學和中國古典哲學的互動影響,推動了哲學提出新的命題和新的方法。它以獨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給予人們以新的啟發,使人們得以解放思想,擺脫儒學教條,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個新的世界。

那麼佛教在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新文化過程中還有沒有作用?人類文化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斷。我們要汲取傳統文化中一切有價值的精華來充實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新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現在有一種偏見,一提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其實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已不再是純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匯合而成的文化形態。

研究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文化史離不開對佛教的研究。事實上,自公元148年安世高東來譯經引起,260年朱士行西行求經至公元2023年朱熹、陸象山鵝湖之會(前者標誌一個新的文化運動——佛學之開始,後者標誌又一個新的文化運動——理學之創立),這一千餘年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燦爛輝煌時期,也就是中外學者盛稱的魏晉六朝隋唐文化。五代北宋為其餘波。

恰恰在這一時期中作為中國哲學思想發展主流的卻是佛學。其時期之長,聲勢之大,影響之廣(傳播國外),都遠非兩漢經學、宋明理學所能比擬。所以胡適當年寫《中國哲學史》半途輟筆,就是因為當時不懂佛學寫不下去了。

還有一位我國當代著名的史學家早年曾對佛教文化採取過虛無主義態度,但到了晚年卻開始系統地鑽研佛經,表示自己需要補課。這位史學家對人說,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係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可是現在人們還是不重視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

例如對玄獎這個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翻譯家、旅行家、語言家和佛學大師,在西方學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給他留下了應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把他尊為歷史上的四大偉人之一。但在中國,人們反而只知《西遊記》裡的唐僧,不知中國文化史上的玄獎。

更有甚者,有人還把佛教文化,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單純地當作生財之道,發生了許多不該發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國不尊重文化的話柄。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語言是一種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

我們日常流行的許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等都來自佛教語彙。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因此,今天在制訂文化發展戰略時應該提出認真研究佛教文化精華的問題。

中國古代文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文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無可比擬的現實意義

以史為鑑,展望未來,只有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才能更好地發展好自有民族的東西,民族的即世界的,但世界的並不等同於本民族的

6樓:指南針旅遊

中國古代文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無以倫比的現實意義

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展望未來,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為了更好的發展好自己民族的東西,那是世界上的國家,但世界是不一樣的國家

7樓:

傳統文化的精髓以文學形式來表達,只是皮毛的表達.

8樓:晨露沾襟

文史不分家,文學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載體。

唐詩繁榮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唐詩繁榮的原因

詩是中國古典時代中流行最廣的一種文學形式,而唐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的發展一個高峰,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出現了高度繁榮的局面。無論是體制的完備,還是技巧的成熟,無論是意境的高遠,還是韻律的精嚴,無論是揭示生活的深度,還是反映現實的廣度,唐詩都超越了前人併成為後世難以企及的高峰。從古至今,唐詩...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特點有哪些,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特點有什麼?

題 整體性和個體性問題 感情表達方式的差異等。1.義利關係問題。一般來說,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讚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這種重禮的不可忽視的...

韓國對中國文化侵略,韓國對中國文化的侵略都有什麼

韓國乃彈丸之地,實無足慮。只有城市部份年輕人哈韓,8億人民在農村,幾個知道韓國幹什麼了 個人對韓國的行為抱持同情,作為一個彈丸小國,文化和歷史都是附屬品,現在經濟發達了,想要扳回一點面子也可以理解,誰也不是傻瓜,不會讓他們胡作非為的,所以就當是可憐他們,說話的時候不要太難聽了 韓國對中國文化的侵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