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朱熹格物窮理的思想朱熹的格物窮理的格是什麼意思?

2021-03-08 00:32:58 字數 1392 閱讀 7219

1樓:身修道立

物格才能窮理,中外古今一也。

不能格物則不能盡窮其理。如張衡,不格身邊眼前之物究天地陰陽之至道,何以能窮其理而成渾天儀、地動儀之天工。如牛頓,不格蘋果墜落之物,何以能窮其理而得萬有引力之定理。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人有:「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叔本華則謂「世界是我的表象」,即是這種理性懸置分析對摻雜了太多人性慾求和個人意志而導致的認識扭曲的反叛。而後期胡塞爾之現象學、維特根斯坦之分析哲學皆如是之格物而窮理。

朱子謂:「存天理,滅人慾。」所謂天理,即格物而後得之至理定理規律。

所謂人慾,非後世所誤解的「慾望、欲求」之「欲」,而是與個體獨特知識結構有關的帶有個人獨特意識的理解、認識、偏頗的想法觀念之「欲」。即朱子所言「古人為學,只是升髙自下,歩歩踏實,漸次解剝,人慾自去,天理自明。「「去其氣質之偏,物慾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

」也。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即事物的規律,亦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格物,即是於細微處見文章,「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

故謂「物格而後知至」也。

2樓:苦苦的掙扎

格物窮理,由朱熹提出,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明朝的王守仁一心想做聖賢,迷惘之餘,"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著名的"守仁格竹"出自這一事件,後來王守仁因政治生涯幾起幾落,經歷了人世間的生活百態,終於發現理學中存在的侷限性,由此反對朱熹的「格物窮理」,主張「吾心之良知」,建立了自己的心學體系。

朱熹的格物窮理的「格」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就為推究,揣摩,研究,掌握,瞭解等這方面的意思

4樓:樂歪歪的泡泡

研究,倒騰,追求達到對事物的本質的理解。也可以解釋為通過對一般事物的研究找到天地執行的規律,即自然法則。這是宋明理學對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格物致知」思想是一種靜態的,孤立的,唯心的方**。強調對「物」的徹底追究,但所得卻來自於內心的頓悟。這主要是因為理學家們「格物」的目的不是要真正瞭解事物的自然屬性而是要從自然中找到一種與儒學基本道德基礎相吻合的自然規律,以期將自然與社會合二為一。

但是因為「格物致知」的探求方式是靜態和孤立的,不能運用聯絡與發展的觀點進行合理的研究,所以,實際上,理學家是找不到這種「自然法則」的。那麼,他們只能依靠自身的頓悟,即求之於內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只必然導致唯心主義。

「格」的方式一般是觀察,當然這實際上是很荒謬的,王陽明看了好幾天的竹子也得不出個結論來。這是我在另一個知道里面的回答,複製過來了,希望有幫助。

5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意為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的行為,「格」在這裡有「窮究」「**」「探索」的意思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與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有何異同

教育思想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於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徵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 小學 和 大學 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絡的階段,並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 內容和方法。朱熹認為8 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 聖賢坯璞 鑑於小學兒童 智識未開 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

朱熹與李贄對儒家思想的觀點有何不同

李贄以孔孟傳統儒學的 異端 而自居,對封建的男尊女卑 假道學 社會腐敗 汙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 革故鼎新 反對思想禁錮.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人類平等,反對封建禮教,反對理學空談,提倡功利主義,提出了 至道無為 至治無聲 至教無言 的政治理想.朱熹提出了 遏人慾而存天理 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

你是如何看待朱熹,兒童只能學「眼前事」的主張

賢之學立意源極為深遠,但對bai 於學習者du而言,仍需 從淺近處開始zhi。因此小學的主要任務dao便是學眼前的日常之事,這樣符合兒童認知發展的水平,而且能夠為大學 窮理 打下基礎,道理均在事中,事事物物之中都存在一個理,無論大學 小學都是一樣的。兒童只能學 眼前事 是因為兒童的生活閱歷相對比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