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從發現利用茶葉發展至現今豐富多彩的茶類,經歷了
二、三千年的歷史演變,這一演變過程大體是: 採食鮮葉→生煮羹飲→晒乾磨碎→蒸青造團餅→龍團鳳餅→蒸青散葉茶(綠茶)→炒青綠茶→白茶、黃茶、花茶→黑茶、紅茶、烏龍茶→現代再加工茶。 1、採食茶樹鮮葉:
中國發現與利用茶樹,如從神農時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本草衍義》 記載了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可見,最初的利用是採食鮮葉的。 2、從生煮羹飲到晒乾收藏: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
以茶作菜,現在雲南的基諾族仍保留了吃涼拌茶的習俗。 茶作羹飲,見晉代郭璞(276-324年)《爾雅》" ,苦荼"之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
"《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 茶被利用作藥治病,就像採集其他草藥一樣,採集鮮葉晒乾收藏備用。
3、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餅的製法,到了唐代,製法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述:"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幹矣。
"唐代餅茶中間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餅茶為一斤至五十兩。 宋代進而出現研膏茶、臘麵茶,以後在團餅茶表面有了龍鳳之類的紋飾,謂之龍團鳳餅。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1121-2023年)記述:
"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遺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宋徽宗《大觀茶論》稱:"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 4、從團餅茶到散葉茶:陸羽《茶經》:"飲有 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說明唐代已有散茶。
到了宋代,餅茶與散茶均有生產, 《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散茶即芽葉散茶。
到明代,散茶生產更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為適應潮流,也下達詔令改貢餅茶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2023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詔,……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5、從蒸青到炒青:唐宋時代以蒸青茶為主,但也開始萌發炒青茶技術。唐代劉禹錫(772-842年)《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就有"斯須炒成滿室香"的詩句。
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張源《茶錄》、舒次紓《茶疏》、羅廩《茶解》中都有較詳細的啟示。至於"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陸游(1125-2023年)詩中就有記述:"日鑄(浙江紹興日鑄茶)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
" 6、從綠茶發展至其他茶:綠茶是經殺青(蒸青或炒青)、揉捻、乾燥而製成,綠湯綠葉。當綠茶炒制不當悶黃後即變成黃湯黃葉,後來發現黃湯黃葉的茶葉也別具一格,就採取有意悶黃的做法制成了黃茶。
茸毛特多的茶樹芽葉經晒或烘乾後,芽葉表面滿披白色茸毛,茶葉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製成的綠茶經潑水推積發酵,茶葉發黑,形成了黑茶。黑茶是明代茶馬交易的重要物質。
紅茶是茶鮮葉採用日晒代替殺青,揉捻後發酵變紅而形成。最早的紅茶是從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種紅茶演變而來的,以後擴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產。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帶產生了烏龍茶,據說是採摘的芽葉在籮筐中搖盪時間長了,葉緣受損發酵變紅,再經鍋炒、揉捻、烘乾後,橙黃湯色,葉片三紅七綠被稱為半發酵茶。
7、從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新增龍腦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錢椿年《茶譜》(2023年)記述:
"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惠、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2樓:匿名使用者
新標準對於普洱的加工工藝流程按其型別與外形不同,分如下四種:
1、晒 青茶
鮮葉攤放→殺青→揉捻→解塊→日光乾燥→包裝。
2、普洱茶(生茶)
晒 青茶精製→蒸壓成型→乾燥→包裝。
3、普洱茶(熟茶)散茶
晒 青茶後發酵→乾燥→精製→包裝。
4、普洱茶(熟茶)緊壓茶
普洱茶(熟茶)散茶→蒸壓成型→乾燥→包裝。
晒 青茶精製→蒸壓成型→乾燥→後發酵→普洱茶(熟茶)緊壓茶→包裝。
七、結語
普洱茶在經歷千年滄桑後,老樹新芽,在當代又放奇葩,成為近年受關注程度最高和爭議性最大的一種茶類,有關普洱茶的故事和神話層出不窮,有關普洱茶的工藝與定義也爭論不休,普洱茶地方標準一改再改,普洱專家們各執一詞,致使整個行業處於混亂而無序的競爭中,消費者亦無所適從。
新普洱茶國標的出現,標誌著普洱茶在全國範圍內有了一個共通的標準,讓明確普洱茶身份及規範普洱茶行業有據可依。對推動普洱茶產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雖然學界、廠家、商家、消費者站在不同立場對普洱茶的理解與認識仍存在一些細微差異,但現代普洱茶的概念已基本形成,由此為記,以證歷史。
關於茶的歷史及演變過程
3樓:櫻花
從發現利用茶葉發展至現今豐富多彩的茶類,經歷了
二、三千年的歷史演變,這一演變過程大體是: 採食鮮葉→生煮羹飲→晒乾磨碎→蒸青造團餅→龍團鳳餅→蒸青散葉茶(綠茶)→炒青綠茶→白茶、黃茶、花茶→黑茶、紅茶、烏龍茶→現代再加工茶。 1、採食茶樹鮮葉:
中國發現與利用茶樹,如從神農時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本草衍義》 記載了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可見,最初的利用是採食鮮葉的。 2、從生煮羹飲到晒乾收藏: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
以茶作菜,現在雲南的基諾族仍保留了吃涼拌茶的習俗。 茶作羹飲,見晉代郭璞(276-324年)《爾雅》" ,苦荼"之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
"《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 茶被利用作藥治病,就像採集其他草藥一樣,採集鮮葉晒乾收藏備用。
3、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餅的製法,到了唐代,製法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述:"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幹矣。
"唐代餅茶中間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餅茶為一斤至五十兩。 宋代進而出現研膏茶、臘麵茶,以後在團餅茶表面有了龍鳳之類的紋飾,謂之龍團鳳餅。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1121-2023年)記述:
"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遺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宋徽宗《大觀茶論》稱:"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 4、從團餅茶到散葉茶:陸羽《茶經》:"飲有 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說明唐代已有散茶。
到了宋代,餅茶與散茶均有生產, 《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散茶即芽葉散茶。
到明代,散茶生產更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為適應潮流,也下達詔令改貢餅茶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2023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詔,……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5、從蒸青到炒青:唐宋時代以蒸青茶為主,但也開始萌發炒青茶技術。唐代劉禹錫(772-842年)《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就有"斯須炒成滿室香"的詩句。
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張源《茶錄》、舒次紓《茶疏》、羅廩《茶解》中都有較詳細的啟示。至於"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陸游(1125-2023年)詩中就有記述:"日鑄(浙江紹興日鑄茶)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
" 6、從綠茶發展至其他茶:綠茶是經殺青(蒸青或炒青)、揉捻、乾燥而製成,綠湯綠葉。當綠茶炒制不當悶黃後即變成黃湯黃葉,後來發現黃湯黃葉的茶葉也別具一格,就採取有意悶黃的做法制成了黃茶。
茸毛特多的茶樹芽葉經晒或烘乾後,芽葉表面滿披白色茸毛,茶葉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製成的綠茶經潑水推積發酵,茶葉發黑,形成了黑茶。黑茶是明代茶馬交易的重要物質。
紅茶是茶鮮葉採用日晒代替殺青,揉捻後發酵變紅而形成。最早的紅茶是從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種紅茶演變而來的,以後擴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產。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帶產生了烏龍茶,據說是採摘的芽葉在籮筐中搖盪時間長了,葉緣受損發酵變紅,再經鍋炒、揉捻、烘乾後,橙黃湯色,葉片三紅七綠被稱為半發酵茶。
7、從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新增龍腦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錢椿年《茶譜》(2023年)記述:
"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惠、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茶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4樓:霽雨若初
起源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
發展歷史: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
宋昊自牧《夢樑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雲:"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顧近歲以來,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早其極。"
拓展資料:
茶,(學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灌木或小喬木,嫩枝**。
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花白色,花柄有時稍長;萼片闊卵形至圓形,**,宿存。
花瓣闊卵形,基部略連合,背面**,有時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釐米,每球有種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5樓:向日葵起床了
起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起源於神龍氏、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氏。
我國是世界茶葉和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我們的先人為後世留下了眾多的茶學典籍,其中問世最早、內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陸羽的《茶經》。它對茶的起源、品種、分佈、製作、茶的沖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聞軼事等均有論述,對我國及世界茶業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書的演變過程書的演變歷史
甲骨的書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 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簡牘的書 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縑帛的書 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
中國繪畫及書法的演變過程,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
1 書法藝術產生於商代中後期的甲骨文,筆畫均為單線條,瘦挺有力,時露鋒芒。佈局多為縱行,行款錯落,大小變化,疏密有致。這些最早的漢字遺蹟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 章法 結字三要素。2 商周時期出現的金文或稱 鐘鼎文 整齊且筆畫粗壯,起筆 收筆及運轉比甲骨文圓潤,曲直變化豐富。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長,每字的大小...
山字的演變過程山字的來歷和起源
山字的演變過程如下圖 山拼音 sh n,注音 釋義 1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 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 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2 形狀像山的 山牆 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 房山 3 形容大聲 山響。山呼萬歲。4 姓。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 山岡 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