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名:酒餚;飲食。《史記·項羽本紀》:「為太牢具。」(譯文:劉邦準備了豐盛的宴席。)
2、動:**、備辦酒食。《餚之戰》:「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譯文:您要住下,就為您備好一天的糧草;您要出發,就給您安排一夜的警衛。)
3、動:置辦;準備。《活板》:「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譯文:這一版才印完,第二版已經準備好了。)
4、動:具有;具備。《核舟記》:「罔不因勢像形,各具情態。」(譯文: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
5、名:器具;器械。《傷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譯文: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
6、名:才能;才幹。《晉書·王羲之傳》:「吾素無廊廟具。」
有才幹的人。《賣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7、名:道理;方法。《東方朔》:「十九歲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
8、副:通「俱」,全,都,盡。《桃花源記》:「問所從來,具答之。」
擴充套件資料
具是一個漢字,讀音為jù,上下結構,部首為八。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雙手,表示雙手捧著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
相關詞語:
具備:1、具有,擁有,如:有具備條件。
2、一切完備;齊備;如:條件尚不具備。
具體:不抽象,不籠統,細節很明確;說得很具體;如:具體計劃。
具象:具有實象存在,與抽象相對。如:功利主義傾向在這**裡獲得了逼真的具象化。
具有:1、擁有(財產、附屬物、屬性或其他附屬的特徵等)。
2、擁有,保有。如:這場運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2樓:匿名使用者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3樓:匿名使用者
①酒餚;飲食.《史記?項羽本紀》:「為太牢~.」
②**、備辦酒食.《餚之戰》:「居則~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
③置辦;準備.《鄭伯克段於鄢》:「大叔完聚,繕甲兵,卒乘,將襲鄭.」《活板》:「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
④具有;具備.《核舟記》:「罔不因勢像形,情態.」
⑤器具;器械.《傷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赤壁之戰》:「船、糧、戰~俱辦.」
⑥才能;才幹.《晉書?王羲之傳》:「吾素無廊廟~.」【又】有才幹的人.《賣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也.」
⑦道理;方法.《東方朔》:「十九歲學孫吳兵法,戰陣之~.」
⑧通「俱」,全,都,盡.《鴻門宴》:「私見張良,告以事.」《陳情表》:「臣~以表聞,辭不就職.」《桃花源記》:「問所從來,答之.」
【具草】擬稿.
【具臣】備位充數,不稱職的臣子.
【具眼】識別事物的眼力,高明的見識.
【具瞻】為眾人所瞻仰.
之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4樓:寶寶
之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閒視~。
5.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而在古文中都有什麼意思
5樓:石頭說世界
而(ér)在古文中可作代詞、名詞、動詞、連詞、助詞及詞綴。
1、代詞。
表示你;你的。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記王忠肅公翱事》
2、名詞。
即「而」作為象形字的本義:鬍鬚。
3、動詞。
通「如」。好像。如:「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4、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錶轉折關係。如:「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 《餚之戰》
表修飾關係。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說》
表假設關係。如:「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信陵君竊符救趙》
表並列關係。如:「苟粟多而財有餘。」 《論積貯疏》
表相承關係。如:「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扁鵲見蔡桓公》
表示遞進關係。如:「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 《勸學》
表因果關係。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擴充套件資料:而的用法
⑴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表示偏正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
一絲而累,以至於寸。
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
朝而往,暮而歸。
掩口胡盧而笑。
⑶表示假設關係,連線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
人而無信,不知其也。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秦師輕而無禮。
6樓:甘悅來修淼
而一、用作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滕王閣序》)(二)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觸龍說趙太后》)(三)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山記》)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五)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二、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三、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7樓:君如墨伊似水
一、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譯]:「這兒,你的母親曾經站立過」。
二、連詞。
⒈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⒉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
「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⒋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⒌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
「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⒍表示假設關係,常連線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寧在古文意思,之在古文中的意思
1 已嫁女子回孃家探望父母 也泛指省親。歸寧父母。詩 周南 葛覃 釋義 回孃家去看父母。2 守父母之喪。前博士 父母死,予寧三年。漢書 哀帝紀 釋義 前博士 父母死亡,我寧可三年。3 返回。干連的人,盡數保放呆家。水滸傳 釋義 於連的人,全數保放呆家裡。4 姓。有甯越 徐尚 蘇秦 杜赫之屬為之謀。漢...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一 之 作代詞用 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 撤屏視之,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撫尺而已。6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分析以上例子...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幾種
一 之 作代詞用 之 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 撤屏視之,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撫尺而已。6 下視其轍,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