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①《代》相當於「之」,可譯作「它」、「他」等。《捕蛇者說》:「以俟夫觀風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問,相當於「何」,可譯作「怎麼」、「**」。《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詞,相當於「於是」、「於之」。《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④《副》多用於反問,相當於「怎麼」。《論語》十則》:「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於句末,表示陳述語氣,相當於「了」、「呢」,常可不譯。《毛遂自薦》:「此百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⑥《助》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可譯為「呢」。《齊桓晉文之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⑦《助》用於句中,表示語氣舒緩、停頓。《望洋興嘆》:「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
⑧詞綴,用於形容詞之後,相當於「……的樣子」;在動詞前可譯作「……地」。《阿房宮賦》:「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黃生借書說》:「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樓:愛看**的人
(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
(《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裡).(《勸學》)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於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於「於何」.
譯為「在**」「從**」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代詞. 1.相當於「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記》) 2.**,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③則牛羊何擇焉?
(《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3樓:溫馨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出自莊子。焉者怎麼也。望採納,謝謝!
4樓:匿名使用者
焉1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於是餘有嘆焉。(《遊褒禪山記》)
2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3兼詞,同於此,於彼,如風雨興焉。
4疑問代詞,**,且焉置土石。
疑問副詞,**,焉用亡鄭以陪鄰。
古文中「焉」的用法「焉」在古文中都有些什麼用法
5樓:最愛yy小卒子
①《代》相當於「之」,可譯作「它」、「他」等。《捕蛇者說》:「以俟夫觀風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問,相當於「何」,可譯作「怎麼」、「**」。《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詞,相當於「於是」、「於之」。《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④《副》多用於反問,相當於「怎麼」。《論語》十則》:「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於句末,表示陳述語氣,相當於「了」、「呢」,常可不譯。《毛遂自薦》:「此百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⑥《助》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可譯為「呢」。《齊桓晉文之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⑦《助》用於句中,表示語氣舒緩、停頓。《望洋興嘆》:「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
⑧詞綴,用於形容詞之後,相當於「……的樣子」;在動詞前可譯作「……地」。《阿房宮賦》:「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黃生借書說》:「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如何辨別句尾的「焉」字是兼詞還是語氣助詞呢?
只要符合下列情況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為語氣助詞,否則就是兼詞。
1、主語是表示處所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時,句尾的「焉」字為語氣助詞。例如:
①、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蘇軾《石鐘山記》)
「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即鄱陽湖口有座石鐘山。
②、樑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呂氏春秋•奇鬼》)
「有奇鬼焉」即有個奇鬼。
2、主語是代替表示處所、範圍、方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的指示代詞時,句尾的「焉」為語氣助詞。例如:
① 、此之謂三有禮焉。(《孟子•離婁下》)
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稱前面所說的三個方面的事情。
② 、彼有人焉,未可圖也。(《三國志•吳主傳》)
此句中的「彼」代處所,指稱孫吳政權所管轄的地區。
3、狀語是表示處所、範圍、物件、原因、方式的詞語或短語時,句尾的「焉」字為語氣助詞。例如:
①、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此句中的狀語「於我心」即為表示處所的介賓短語。
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列傳》)
此句中的狀語「一篇之中」就是表示範圍的偏正短語。
③、萬鍾於我何加焉?(《孟子•魚我所欲也》)
此句中的狀語「於我」就是表示物件的介賓短語。
④、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曹劌論戰》)
此句中的「何」即為表原因的狀語。
⑤、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蘇洵《六國論》)
此句中的「以荊卿為計」 即為錶行為方式的狀語。
6樓:匿名使用者
【焉】(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裡).(《勸學》)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於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從**」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二)代詞.
1.相當於「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2.**,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赤壁賦》)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7樓:之何勿思
1.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於是餘有嘆焉.(《遊褒禪山記》)
2.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3.兼詞,同於此,於彼,如風雨興焉.
4.疑問代詞,**,且焉置土石.
疑問副詞,**,焉用亡鄭以陪鄰.
焉:yān
【名】象形。小篆字形。像鳥形。
本義:焉鳥)鳥名通「顏」(yán)。額〖forehead〗身長七尺,面長三尺,焉廣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動天下。
——《荀子·非相》。高亨雲
高亨雲:「焉,蓋顏之借字。」
【代】表示指示,相當於「之」〖it〗
草木無知,叩焉何益?——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
【副】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史記》
【連】於是〖then〗。表示前後承接,古代漢語中多與「乃」連用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出入,一日行萬里。——《列子》
8樓:呵呵
1代詞 (1)做賓語,相當於之 如:猶且從師而問焉。(2)表疑問,**,怎麼 如:
焉用亡鄭以陪鄰。 2兼詞,兼於之,於此 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助詞(1)語氣詞 如: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2)形容詞詞尾,••••••的樣子、••••••地 如:
盤盤焉。
9樓:匿名使用者
焉就三種用法。1.沒有實際意義,就是一個語氣詞,如「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意思就是可以遠遠地觀賞,而不可以去玩弄它。焉在這裡就沒有實際意義,最多也就是啊,呀之類的語氣詞。。2.
那裡,那能的思,「焉能不敗?」就是這個意思。3.
之,此,這,這裡。如「心不在焉」就是心不在這裡,心不在此。
用法「焉」在古文中都有些什麼用法
10樓:最愛yy小卒子
①《代》相當於「之」,可譯作「它」、「他」等。《捕蛇者說》:「以俟夫觀風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問,相當於「何」,可譯作「怎麼」、「**」。《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詞,相當於「於是」、「於之」。《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④《副》多用於反問,相當於「怎麼」。《論語》十則》:「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於句末,表示陳述語氣,相當於「了」、「呢」,常可不譯。《毛遂自薦》:「此百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⑥《助》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可譯為「呢」。《齊桓晉文之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⑦《助》用於句中,表示語氣舒緩、停頓。《望洋興嘆》:「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
⑧詞綴,用於形容詞之後,相當於「……的樣子」;在動詞前可譯作「……地」。《阿房宮賦》:「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黃生借書說》:「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如何辨別句尾的「焉」字是兼詞還是語氣助詞呢?
只要符合下列情況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為語氣助詞,否則就是兼詞。
1、主語是表示處所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時,句尾的「焉」字為語氣助詞。例如:
①、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蘇軾《石鐘山記》)
「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即鄱陽湖口有座石鐘山。
②、樑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呂氏春秋•奇鬼》)
「有奇鬼焉」即有個奇鬼。
2、主語是代替表示處所、範圍、方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的指示代詞時,句尾的「焉」為語氣助詞。例如:
① 、此之謂三有禮焉。(《孟子•離婁下》)
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稱前面所說的三個方面的事情。
② 、彼有人焉,未可圖也。(《三國志•吳主傳》)
此句中的「彼」代處所,指稱孫吳政權所管轄的地區。
3、狀語是表示處所、範圍、物件、原因、方式的詞語或短語時,句尾的「焉」字為語氣助詞。例如:
①、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此句中的狀語「於我心」即為表示處所的介賓短語。
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列傳》)
此句中的狀語「一篇之中」就是表示範圍的偏正短語。
③、萬鍾於我何加焉?(《孟子•魚我所欲也》)
此句中的狀語「於我」就是表示物件的介賓短語。
④、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曹劌論戰》)
此句中的「何」即為表原因的狀語。
⑤、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蘇洵《六國論》)
此句中的「以荊卿為計」 即為錶行為方式的狀語。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一 之 作代詞用 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 撤屏視之,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撫尺而已。6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分析以上例子...
古文中的而有多少種用法,古文中 而 有哪些用法
而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 一 表示鼻端,表示人中 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而 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 頰毛 同本義 而,頰毛也。說文 而 連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 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 捕蛇...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幾種
一 之 作代詞用 之 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 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 撤屏視之,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撫尺而已。6 下視其轍,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