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宋代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后、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代官服大部分是沿襲初唐。
在北宋初年因服飾沒有定製,又受外來影響,所以曾出現過著"氈笠"、"鉤墪"(襪袴)的契丹服,人們稱它為奇裝異服。宋代官家服飾普遍十分奢侈,民家著裝也很講究。宋太祖三年(乾德年間)規定宮內婦女的服色要隨大夫變化,還規定庶民百姓不得采用綾縑五色華衣。
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時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飾,而且更趨奢華。對於這些規定民間庶民置若罔聞,綾縑錦繡任意服用。一些京城的貴族閨閣們,還別出心裁地設計出許多種裝扮方法,追求出新與別緻。
不但衣料選擇考究,而且梳妝也很特別,有的梳大方額,有的扎發垂肩,有的雲光巧額鬢撐金鳳,貧者還有用剪紙裝飾頭髮,身上抹香,足履繡花等。
2樓:匿名使用者
一、「衣服無章,上下混淆」
在現實生活中,宋代民間往往突破朝廷規定的等級制度,穿戴的衣冠上自皇帝、貴族、百官,下至士人、平民,沒有絕對嚴格的差別。隋唐時期的襆頭,發展到宋代,已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人們一般都帶襆頭。
**的襆頭背後,裝上兩腳,用鐵絲或琴絃、竹蔑等為骨,一般為直腳。從宋初開始,直腳逐漸加長,目的是防止**上朝站班時交頭接耳。**一般穿「公服」,宋初規定三品以上用紫色,五品以上用硃色,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
宋神宗時,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公服的形式,是圓領,大袖,下裾(大襟)加一橫襴。到男宋時,由襆頭改用幅巾,甚至岳飛這樣的武將也以包裹幅巾為尚,冠帽漸衰。
同時,百官的衣服由公服改為紫窄衫。這種情況在北宋和南宋許多地方都不斷出現過。哲宗至徽宗時人張耒在〈衣冠篇〉中記載,當時胥徒的冠服與知州、縣令相差無幾,公卿大夫與武官、技術官的衣冠沒有太大區別。
朱熹也說過:「今衣服無章,上下混淆。」,到南宋末年,「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裹奇巾異服,三五為群,鬥美夸麗」。
這些情況表明,原來按規定只能穿白色和皁色服裝的庶人、公人、商賈等,常常違禁穿戴**才有資格穿戴的衣冠,而朝廷越是不斷下令禁止百姓「逾僭」,越是證明這種「逾僭」的嚴重性和普遍性。
二、崇尚素雅和大方、新穎
宋人的衣冠服飾崇尚素雅、大方和新穎。一些人認為,宋代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服飾趨於拘謹和質樸。但程朱理學直到宋理宗時才受到朝廷的重視,取得了學術思想上的統治地位。
而這是宋王朝已經走過了大約六分之五的路程。程朱理學對宋代服飾的影響並不向想象中的那樣嚴重,何況朱熹還主張衣冠要「便身」和「簡易」。
文化的發展使人們對衣冠色彩的愛好,從鮮豔和單純改變為繁複而協調,對比色調日趨穩重和凝練。宋代的服飾,除北宋**的公服以外,民間服飾一般更多地使用複雜而調和的色彩。當時出現了印花的絲織品,在木板上雕刻圖案,然後印在絲織品上,稱「纈帛」。
又出現了加入金線編制的絲織品,稱「銷金」。織錦也進入了全盛時期。儘管官府三令五申,禁止民間雕刻和買賣纈板,禁止服用「皁班纈衣」,禁止民間男女穿戴銷金衣帽,但並未奏效。
宋徽宗時,大相國寺內,有尼姑公開**「生色銷金花樣襆頭帽子」。
徽、欽時期,民間服飾在色彩、款式、圖案等方面出現了新的風格。宣和年間,士庶競相以鵝黃色為腰腹圍,稱「腰上黃」。婦女便服,不施衿紐,緊身短小,稱「不制衿」。
開始從宮廷外傳,很快全國「皆服之」。婦女的鞋底呈尖形,用雙色合成,稱「錯到底」。靖康初年,汴京婦女的首飾、衣服、織帛等備有一年四季的節日禮物或花卉,稱「一年景」。
這些新式服裝的出現,表明當時民間已形成了一次突破服裝舊格調、舊樣式的新高潮。
三、吸取少數民族服飾的長處
宋代漢人充分吸收了周鄰少數民族服飾的優點。仁宗、徽宗時期,曾屢次下詔禁止士庶和婦女仿效契丹人的衣冠和裝飾。如慶曆8年(1048),禁止「士庶仿效胡人衣裝,裹番樣頭巾,著青綠,及乘番鞍轡,婦人多以銅綠兔褐之類為衣」。
大觀4年又再次下詔禁止。政和7年宣和元年,又兩次禁止百姓穿戴契丹服裝,如氈笠、釣塾、違反者「以違御筆論」。這說明違禁者極多,有無法禁絕的趨勢。
徽宗年間,汴京女子「作大鬢方額」,「尚急扎垂肩」,「多梳雲尖巧額,鬢撐金風」,都是自北傳南。契丹服裝的顏色,如茶褐、黑綠等,也在這時傳入汴京。
需要指出的是,宋朝的服裝,實際上只有「朝服」還保留一點漢制,其他都是從「胡服」變化而來的。朱熹就說:「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
四、女子戴蓋頭
唐代女子騎馬遠行,為了防止風沙,曾戴帷帽、皁羅。宋人認為這就是宋代的「蓋頭」。
北宋中期,司馬光曾記載當時士大夫家的女子到官府打官司,「蒙首執牒,以爭家資」,說明這時女子出門戴蓋頭,在士大夫家屬中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司馬光提倡「男治外事,女治內事」,主張「婦女無故不窺中門,有故,出中門,必擁蔽其面」。南宋高宗時,朱熹任泉州同安縣期間,見到婦女拋頭露面,往來街上,下令以後婦女出門必須用花巾兜面,後人稱為「文公兜」。
由於士大夫的提倡,宋朝女子出門戴蓋頭者日益增多。汴京的妓女出門都將蓋頭背系在冠子上。替**和貴族說媒的上等媒人,著紫背子,戴蓋頭。
元夕節觀燈,婦女戴「冪首巾」上街,入曲巷酒店飲酒,仍以巾蒙首。
五、背子的流行
在宋朝,背子是男女都穿著的一種服裝。背子的袖管長至手腕,兩裾(衣服的前襟)平行不縫合,兩腋以下開叉。女子的背子長度與裙子相等,袖子比杉子略寬。
一種樣式是在兩腋和背後都垂有帶子,腰間用勒帛束縛;另一種是不垂帶子,腰間不用勒帛,任其左右兩襟敞開。半臂的袖管只及背子的一半,其袖長與現代的短袖襯衫相似。
宋代的背子主要是從半臂發展而來的,但與前相比,袖管和兩裾都要加長,而且男子和女子的背子也有區別:男子的背子只是襯服,一般不穿在外作為常服;女子的背子則作為常服甚至禮服穿用。在徽宗以前,背子一般要用勒帛束縛,徽宗以後就不用勒帛,變為散腰了,這樣顯得更為簡便和瀟灑
3樓:匿名使用者
北宋初年,崇尚節儉,衣帽上不得綴飾珠玉,對各級**服色都有嚴格規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從穿戴的服飾上,可辨認出士、農、工、商從事行業的特點。後來,奢侈之風盛行,統治者的衣飾華麗。
受北方少數民族影響,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的短衣。
蒙古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4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
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襬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菸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
未婚女子把頭髮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髮根,髮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
5樓:匿名使用者
長條形傳統**的方法成分豐富的反反覆覆反反覆覆反反覆覆反覆
【漢服】北宋時期女子穿著 5
6樓:鴟夷子皮
宋朝建立於公元960年,統一的社會局面帶來了宋朝經濟的繁榮。「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使程朱理學逐步居於統治地位,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美學觀念也相應發生變化,服飾開始崇尚儉樸,重視沿襲傳統,樸素和理性成為宋朝服飾的主要特徵。
從衣服樣式來看,宋代最流行的**樣式有這麼幾種:
一、普通mm服裝:上襦下裙
上衣大多為襖、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褲等。襦和襖是基本相似的衣著,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
貴者用錦、羅或加刺繡。一般婦女則規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緞和淡褐色匹帛製作衣服。
襦裙的樣式和傳世作品《韓熙載夜宴圖》所描繪的大體相同。唯衣襟不拘規則,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的影響。在裙子中間的飄帶上常掛有一個玉製的圓環飾物——「玉環綬」,用來壓住裙幅,使裙子在人體運動時不至於隨風飄舞而失優雅莊重之儀。
上襦多為大襟半臂,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襉很多。宋宮中的裙子褶更多而細密,稱為千褶裙。
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繡的,有綴珍珠的……
裙子的色彩以鬱金香根染的黃色最為高貴;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豔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老年婦女和農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紗羅為主,繡繪圖案或綴以珠玉,當時還出現了前後開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帶束之的「趕上裙」(宋理宗時,宮中時興前後不縫合的拖地裙,名趕上裙)。
晉祠侍女像:穿襦裙、披帛、系玉環綬
宋代仕女圖之襦裙樣式
插簪釵、穿襦裙、披帛的婦女(宋人《妃子浴兒圖》)
宋代插簪釵首飾、穿短襦長裙的貴婦及穿袍的侍女(宋人《半閒秋興圖》)
二、貴族禮服
原宋代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是一種禮服。雖然宋代,連宮中服裝也以窄袖為主,但寬衣大袖仍被視為華貴的標誌。《宋史·輿服志》:
「其常服,后妃大袖。」《朱子家禮》:「大袖,如今婦女短衫而寬大,其長至膝,袖長一尺二寸。
」另注:「眾妾則以背子代大袖穿著這種服裝,必須配以華麗精緻的首飾,其中包括髮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
三、普通便服:背子
最常見的宋代服裝是「背子」。背子的款式,以直領對襟為主,兩襟離異不縫合,亦不施襻紐,袖子可寬可窄; 衣服的長度,有的在膝上、有的齊膝、有的到小腿、有的長及腳踝;衣服兩側開衩,或從衣襟下襬至腰部,或一直高到腋下,也有索性不開衩的款式。
在同一個時代,背子被男女老少不分尊卑貴賤地喜愛,實在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
宋時女子穿背子的有皇室的后妃、公主,也有朝廷命婦; 有尋常人家的女子,也有教坊、街巷的歌舞伎,背子是宋代婦女的常服。
在題為《瑤臺步月圖》的畫作中,穿著背子的女子盡顯文靜優雅,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出土壁畫上的女伎也穿著背子,山西晉祠泥塑中也有穿背子的侍女。(宋朝男子也穿背子,就不在此貼中說了)
背子的廣泛穿著,與宋代的文化密不可分。從造型上看,這種衣服的廓形直直的,把人的身體裹成一個圓筒,沒有曲線,與袒領、闊裙、輕紗罩體大袖衫的唐服有著鮮明的區別。比較起來,唐人的服裝更加張揚,而宋人的服裝卻顯得含蓄、內斂,有一種禁慾傾向。
著直領對襟窄袖背子的宋代婦女形象
身分較低的勞作婦女,如僕傭、侍女等人,所穿的背子較短,上層社會的女子,所穿背子較長。
穿背子的貴婦(宋人《瑤臺步月圖》)
穿背子的雜劇女演員(宋人《雜劇人物圖》)
太原市晉祠聖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左邊兩位穿襦裙披帛,右邊的穿的就是背子)
太原市晉祠聖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梳盤髻,穿衫裙、背子
宋代婦女居家服飾形象(選自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四、宋代皇后禮服:褘衣
宋代,皇后在受冊封、朝會等重大的禮儀場合穿褘衣。
褘衣是上衣下裳連成一體的連體式服裝,用以象徵女子在感情上的專一。其製為深清色、五彩翟紋。領、袖、裾都紅色雲龍紋樣的鑲緣。
穿著這種服裝,必須戴鳳冠,內穿青紗中單,腰飾深青蔽膝。另掛白玉雙佩及玉綬環等飾物,下穿青襪青舄。
與之相配套的是華美的九龍四鳳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並在冠的左右各有兩個葉狀飾物,稱為博鬢或掩鬢。
戴龍鳳珠翠冠、穿褘衣的皇后(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皇帝冕服圖/皇后褘衣圖(選自聶崇義《三禮圖》)
五、勞動婦女的服飾
宋代的社會生活已經非常豐富了,各種身份的人,從官宦、商販、醫生、農民、車伕、僧道,到士人、船工、藝人……在服飾上都有區別。有穿袍衫的,有披背子的;有梳髻的,有裹巾子的;有較齊整的,也有較隨意的。
穿長褲的勞動婦女(傳王居正《紡車圖》區域性)宋太平街景圖宋太平街景圖
北宋時期的特點是怎麼樣的,北宋時期人們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北宋 960年2月4日 1127年3月20日 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 兩宋 建都於汴梁 今河南開封 北宋由後周末帝禪讓趙匡胤開始,統治了以黃河中下游流域以南一帶。北宋政權先後與遼 金及西夏對峙。靖康元年 1126年 金兵攻入開封,次年覆亡。共歷9帝,168年。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
唐代服飾有哪些特點唐朝服飾的特點有哪些?
唐代官吏服飾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 巾子 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
彝族服飾有什麼特點?彝族的風俗有什麼特點
涼山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獨具。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 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涼山不少地區四季冷涼,氣候變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飾季節性不強,察爾瓦 披衫 常年皆著。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基本資訊 婦女一般上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