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玫櫻碧子
「中國剩餘定理」算理及其應用:(可以讓你學會並考別人)
為什麼這樣解呢?因為70是5和7的公倍數,且除以3餘1。21是3和7的公倍數,且除以5餘1。
15是3和5的公倍數,且除以7餘1。(任何一個一次同餘式組,只要根據這個規律求出那幾個關鍵數字,那麼這個一次同餘式組就不難解出了。)把70、21、15這三個數分別乘以它們的餘數,再把三個積加起來是233,符合題意,但不是最小,而105又是3、5、7的最小公倍數,去掉105的倍數,剩下的差就是最小的一個答案。
用歌訣解題容易記憶,但有它的侷限性,只能限於用3、5、7三個數去除,用其它的數去除就不行了。後來我國數學家又研究了這個問題,運用了像上面分析的方法那樣進行解答。
例1:一個數被3除餘1,被4除餘2,被5除餘4,這個數最小是幾?
題中3、4、5三個數兩兩互質。
則〔4,5〕=20;〔3,5〕=15;〔3,4〕=12;〔3,4,5〕=60。
為了使20被3除餘1,用20×2=40;
使15被4除餘1,用15×3=45;
使12被5除餘1,用12×3=36。
然後,40×1+45×2+36×4=274,
因為,274>60,所以,274-60×4=34,就是所求的數。
例2:一個數被3除餘2,被7除餘4,被8除餘5,這個數最小是幾?
題中3、7、8三個數兩兩互質。
則〔7,8〕=56;〔3,8〕=24;〔3,7〕=21;〔3,7,8〕=168。
為了使56被3除餘1,用56×2=112;
使24被7除餘1,用24×5=120。
使21被8除餘1,用21×5=105;
然後,112×2+120×4+105×5=1229,
因為,1229>168,所以,1229-168×7=53,就是所求的數。
例3:一個數除以5餘4,除以8餘3,除以11餘2,求滿足條件的最小的自然數。
題中5、8、11三個數兩兩互質。
則〔8,11〕=88;〔5,11〕=55;〔5,8〕=40;〔5,8,11〕=440。
為了使88被5除餘1,用88×2=176;
使55被8除餘1,用55×7=385;
使40被11除餘1,用40×8=320。
然後,176×4+385×3+320×2=2499,
因為,2499>440,所以,2499-440×5=299,就是所求的數。
例4:有一個年級的同學,每9人一排多5人,每7人一排多1人,每5人一排多2人,問這個年級至少有多少人?(幸福123老師問的題目)
題中9、7、5三個數兩兩互質。
則〔7,5〕=35;〔9,5〕=45;〔9,7〕=63;〔9,7,5〕=315。
為了使35被9除餘1,用35×8=280;
使45被7除餘1,用45×5=225;
使63被5除餘1,用63×2=126。
然後,280×5+225×1+126×2=1877,
因為,1877>315,所以,1877-315×5=302,就是所求的數。
例5:有一個年級的同學,每9人一排多6人,每7人一排多2人,每5人一排多3人,問這個年級至少有多少人?(澤林老師的題目)
題中9、7、5三個數兩兩互質。
則〔7,5〕=35;〔9,5〕=45;〔9,7〕=63;〔9,7,5〕=315。
為了使35被9除餘1,用35×8=280;
使45被7除餘1,用45×5=225;
使63被5除餘1,用63×2=126。
然後,280×6+225×2+126×3=2508,
因為,2508>315,所以,2508-315×7=303,就是所求的數。
(例5與例4的除數相同,那麼各個餘數要乘的「數」也分別相同,所不同的就是最後兩步。)
「中國剩餘定理」簡介:
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記載這樣一個問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
「有一批物品,三個三個地數餘二個,五個五個地數餘三個,七個七個地數餘二個,問這批物品最少有多少個。」這個問題的解題思路,被稱為「孫子問題」、「鬼谷算」、「隔牆算」、「韓信點兵」等等。
那麼,這個問題怎麼解呢?明朝數學家程大位把這一解法編成四句歌訣:
三人同行七十(70)稀,
五樹梅花廿一(21)枝,
七子團圓正月半(15),
除百零五(105)便得知。
歌訣中每一句話都是一步解法:第一句指除以3的餘數用70去乘;第二句指除以5的餘數用21去乘;第三句指除以7的餘數用15去乘;第四句指上面乘得的三個積相加的和如超過105,就減去105的倍數,就得到答案了。即:
70×2+21×3+15×2-105×2=23
《孫子算經》的「物不知數」題雖然開創了一次同餘式研究的先河,但由於題目比較簡單,甚至用試猜的方法也能求得,所以尚沒有上升到一套完整的計算程式和理論的高度。真正從完整的計算程式和理論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南宋時期的數學家秦九韶。秦九韶於公元2023年寫成的《數書九章》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數學方法「大衍求一術」,系統地論述了一次同餘式組解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式。
從《孫子算經》到秦九韶《數書九章》對一次同餘式問題的研究成果,在19世紀中期開始受到西方數學界的重視。2023年,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向歐洲介紹了《孫子算經》的「物不知數」題和秦九韶的「大衍求一術」;2023年,德國人馬蒂生指出,中國的這一解法與西方19世紀高斯《算術**》中關於一次同餘式組的解法完全一致。從此,中國古代數學的這一創造逐漸受到世界學者的矚目,並在西方數學史著作中正式被稱為「中國剩餘定理」。
還有一些測試題
六年級奧數測試題
(每道題都要寫出詳細解答過程)
1. 三個數的和是555,這三個數分別能被3,5,7整除,而且商都相同,求這三個數。
2. 已知a是一個自然數,它是15的倍數,並且它的各個數位上的數字只有0和8兩種,問a最小是幾?
3. 把自然數依次排成以下數陣:
1,2,4,7,…
3,5,8,…
6,9,…
10,…
…現規定橫為行,縱為列。求
(1) 第10行第5列排的是哪一個數?
(2) 第5行第10列排的是哪一個數?
(3) 2004排在第幾行第幾列?
4. 三個質數的乘積恰好等於它們的和的11倍,求這三個質數。
5. 有兩個整數,它們的和恰好是兩個數字相同的兩位數,它們的乘積恰好是三個數字相同的三位數。求這兩個整數。
6. 在800米的環島上,每隔50米插一面彩旗,後來又增加了一些彩旗,就把彩旗的間隔縮短了,起點的彩旗不動,重新插完後發現,一共有4根彩旗沒動,問現在的彩旗間隔多少米?
7. 13511,13903,14589被自然數m除所得餘數相同,問m最大值是多少?
8. 求1到200的自然數中不能被2、3、5中任何一個數整除的數有多少個?
9. 有一列數:1,999,998,1,997,996,1,…從第3個數起,每一個數都是它前面2個數中大數減小數的差。求從第1個數起到999個數這999個數之和。
10. 從200到1800的自然數中有奇數個約數的數有多少個?
11. 在下圖中,有左右兩個一樣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其面積都是100,分別沿著圖中的虛線剪下兩個小正方形,請你求一下兩個正方形的面積各是多少,並比較大小。
12. 甲說:「我和乙、丙共有100元。
」乙說:「如果甲的錢是現有的6倍,我的錢是現有的1/3,丙的錢不變,我們三人仍有錢100元。」丙說:
「我的錢連30元都不到。」問三人原來各有多少錢?
13. b兩人要到沙漠中探險,他們每天向沙漠深處走20千米,已知每人最多可攜帶一個人24天的食物和水,如果不準將部分食物存放於途中,問其中一個人最遠可以深入沙漠多少千米(要求最後兩人返回出發點)?如果可以將部分食物存放於途中以備返回時取用呢?
14. 一筆獎金分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每個一等獎的獎金是每個二等獎金的2倍,每個二等獎的獎金是每個三等獎獎金的2倍。如果評
一、二、三等獎各兩人,那麼每個一等獎的獎金是308元;如果評一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三個三等獎,那麼一等獎的獎金是多少元?
15. 把1296分為甲、乙、丙、丁四個數,如果甲數加上2,乙數減去2,丙數乘以2,丁數除以2,則四個數相等。求這四個數各是多少?
2樓:匿名使用者
1+1在什麼情況下=2?
給一些六年級的奧數題難一點的
3樓:頹
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如果車速提高20%,可以比原定時間提前1小時到達,如果以原速度行駛120千米後,再將速度提高25%,則可提前40分鐘到達,求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答案:40分=2/3小時
原定時間1÷【1-1/(1+20%)】=6小時原來速度【120-120/(1+25%)】÷【6-2/3-6/(1+25%)】=24÷8/15=45千米/小時
甲乙相距45×6=270千米
給幾道六年級奧數簡單的行程問題,六年級奧數行程問題完整知識解析
1 甲乙兩輛汽車同時從東西兩地相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6千米,乙車每小時行48千米。兩車在距中點32千米處相遇。東西兩地相距多少千米?2.快車和慢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開出,快車每小時行40千米,經過3小時,快車已駛過中點25千米,慢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六年級奧數行程問題完整知識解析 設乙速度為x 4...
六年級奧數題,六年級奧數題及答案
內容來自使用者 展示自我 10 4米是5米的 5米比4米多 4米比5米少 11 用一張長5釐米,寬4釐米的長方形紙剪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面積佔這 2000小學數學奧林匹克試題 預賽 a 卷 1.計算 12 22 32 42 52 62 1002 1012 5151 2.一個兩位數等於其個位數字的平...
六年級奧數題
設一班做了x面小彩旗。二班做的彩旗數為 1 2 5 x即7 5 x一班做的小黃旗數為 x 40 x即60 x二班做的小黃旗數為 60 x 30 因為兩班制做的小紅旗總數與小黃旗總數的比是5 3所以兩班制做的小黃旗總數與小彩旗總數的比是3 860 x 60 x 30 3 8 7 5 x x x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