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儒家的治國方法有什麼不同,道家 儒家 法家的思想主張有什麼不同?

2021-03-15 16:42:50 字數 6279 閱讀 9244

1樓:

儒家與法家的政治思想從其哲學基礎,人性觀念,平等思想,政治統治思想以及民本和戰爭思想等方面均表現出不同點。

一、階級立場和哲學基礎 儒家思想代表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提出的政治主張是不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的;法家思想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銳意改革,主張征戰,是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的。儒家從自己階級立場出發,崇尚周朝「禮」,政治思想的哲學基礎是「仁」,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法家思想的哲學基礎源自於道家的「道」的觀點,認為人應該遵道行事,即法家所主張的「法」。

二、政治思想的主要觀點 儒家認為,禮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是使貴賤、尊卑、 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做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自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

婦婦的理想社會,而臻於治平。儒家提倡的禮崇尚節制,杜絕爭亂,使貴賤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是一種倫常的理想,渴望建立起儒家理想的西周初年的政治統治。 法家認為,法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主張「以法治國」, 「一斷於法」。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在執法上,主張賞罰分明,輕罪重罰。重視法律作用忽視仁義、教化。

法家主張實行極端的君主**統治,認為君主應當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利,主張君主利用法、術、勢來家與群臣,統治民眾。 總之,儒家以禮為維持社會秩序之行為規範,法家以法律為維持社會秩序之行為規範,儒家以道德為維持禮之力量,法家以法律制裁為推行法律之力量。

三、人性論與政治統治方法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故而以人為本,提出一些民本思想,主張德 治與人治。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

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

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法家認為人性自利,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法家認為人 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

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以此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從這一觀點出發,也認為君主應當實現王權的**,利用各種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力。法家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法家認為「權制斷於君則威」,主張立法權掌握在君主手裡,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種「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的君主極端**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皇帝本人則凌駕於法之上,超越於法之外。

四、歷史觀 儒家的歷史觀是保守倒退的,孔子希望社會能退回到西周初年, 繼續「禮」治,而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已然出現,這一歷史觀是背歷史潮流而去的,因而在春秋戰國時間儒家思想不受青睞。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 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

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

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五、平等思想 儒家雖然提出人不分貴賤,都可以通過修身來達到「賢」,進而 步入仕途。但儒家否認社會是平等的,認為人有智愚賢孝之分,社會應該有貴賤上下的分野。勞力的農、工、商賈是以技藝生產事上的,勞心的士大夫是以治世之術治理人民食於人的,各有其責任及工作,形成優越及從屬關係的對立;認為親屬關係之中,應該以輩分、年齡、親等、性別等條件為基礎所形成的親疏、尊卑、長幼的分野。

儒家認為,上述兩種差異之分同為維持社會秩序所不可缺。儒家心目中的社會秩序,即上述兩種社會差異的總和。 法家並不否認也不反對貴賤、尊卑、長幼、親疏的分別及存在, 法家注意的是法律、政治秩序之維持,人為有功必賞、有過比罰,何種行為應賞,何種行為應罰,完全是一種客觀的絕對標準,不因人而異,必須有同一的法律,一賞一刑,才能使人人守法,而維持公平。

法家認為一切的人在法律面前均需平等,不能有差別心,不能有個別的待遇。但是法家的平等思想只是體現在法治方面,而且對於君主沒有限制,相反,君主應當凌駕於法律至上,藉助法律統治臣民。 儒家和法家的平等思想都有一定的侷限性,都是有差別的平等。

六、法家的耕戰思想 儒家傳統思想將社會各階層劃分為士、農、工、商,重農抑商, 主張實行富民政策,但沒有提出實際的操作辦法。法家自商鞅起,便主張抑工壓商,使人民出於農耕一途;而農耕與戰鬥,又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法家採用軍事組織與人民平時生活相結合的方法,即耕又戰,

在加上連坐與戰時軍法的實施,遂將臣民牢牢控制在主君手上。對民眾的控制比起儒家更加的緊密,這也是為其大一統政權服務的需要。 儒家反對不義之戰,希望實現禮治。

惟有法家徹底主張武力統一, 而且統一後的政治形態,是徹底的**集權。即所謂:「事在四方,要在**。

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揚權》,最後也被商鞅在秦國應用,成就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七、尚賢思想 儒家主張尚賢,認為尚賢是為政之本,理想政治就是賢人政治, 主張教民,選賢任能,實現為政以德。 法家不尚賢,認為臣子權力過大會禍及君主專權,不利於統治。 法家認為「權制斷於君則威」,主張立法權掌握在君主手裡,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種「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的君主極端**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皇帝本人則凌駕於法之上,超越於法之外。 後人評述: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這極大的削弱了法 家在中國統治思想上的地位。而之後的各個朝代,大多的以儒家思想治國,法家被吸收在儒家之中,成為統治思想的一部分,儒法兩家,也成為中國政治思想,乃至中國文化思想中最為有分量的思想流派。其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我們國家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體現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我國當今政治思想的影響。

2樓:麻爪工學院首席瞌睡家

法家主張變法,就是實行新的治國方法,法家認為要有一個上下一致的行為規則,那就是法,要設立一個統一的法令,頒行全國,上下一致,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在思想上,主張統一思想,要老百姓以吏為師學習法律,禁止其他思想學說的傳播;在法律上主張實行嚴刑峻法,賞罰分明,讓百姓有所畏懼不敢犯法,同時又被國家獎勵而**,勇於立功。

而儒家最大的特點就是主張效法先王,不需要變更先王的方法,而當時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已經沒有哪個國家真正實行西周禮制了。禮制的核心思想就是上下有別,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主張愚民而治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法令是國家寶器,治理國家是貴族的事情,是不能讓普通庶民知道並參與的。

歷朝歷代都是法、儒二種思想共行的。表面上宣傳的是以儒家思想治國,實際上是以儒家為表,以法家為裡,以儒家思想愚民,以法家的手段治民,二千年來,不過如此。

3樓:風鄰晚

法家主張建立利於統治階級嚴格的等級制度。實行「法制」,而這種法,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礎上的,對人的行為的約束。而儒家主張「以人為本」 用禮制規範協調人的行為,適應社會統治。

4樓:匿名使用者

法家提倡以法治國,儒家提倡以德治國!

5樓:珙瑜

法家霸道,霸道以法治國,儒家王道,以仁治國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採納

6樓:長弓射雙月

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制定法律,以法約束民眾行為。

優點是賞罰分明,條理清晰明白。

缺點是死板固化。

做好了,能形成法治社會,人人遵紀守法。

做壞了,容易形成****,最高形式就是希特勒德國……儒家主張以德治國,在社會上形成統一的道德觀,以道德來約束民眾行為。

優點是有德之人自發遵守,無需管束。

缺點是無德之人還要依靠法律,道德無效。

做好了,能形**人禮愛的社會風氣,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做壞了,容易形成全民**,培養了一邦奴才。

7樓:深淵救贖

個人是贊同儒家的,法家有矯枉過正的嫌疑,因為如果犯錯本身是被零容忍的話,那麼國家就不會進步(人都是在不斷的自我反省,自知犯錯,自查遺漏當中成長的),如果人人都不犯錯,國運將不久矣。(但是法家不需要一個人的修為作為門檻,所以實施上更容易實現)

再觀儒家內聖外王,其本身是一種比較超前的思想,因為要想做到外王,首先得做到內聖,如果達不到內聖,那麼外王就會形成黑白顛倒的效果(人人自危,趨炎附勢,攀附權貴),雖然儒家思想比較難以實現,但是一旦達成,將可以把時代推至頂峰。

8樓:八股文盲

儒家注重德的教化,用仁德的方式建立社會的秩序——禮;法家主張用刑強制的方式建立社會的規範。當然二者方法的不同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法家認為人性是惡的,必須用強制的刑法來去惡懲戒,法家反對儒家用仁愛的方式,批其「儒者使己仁,不可使人仁」,因此,儒家還是強調內在的修養,但這確實很難,法家強調外在的強制,對於建立一個大家公共的共識規範很有效果。

道家、儒家、法家的思想主張有什麼不同?

9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儒家 春秋 仁、克己復禮、有教無類

孟子:儒家 戰國 民貴君輕、仁政、性本善

老子:道家 春秋 清靜無為

墨子:墨家 戰國 非攻兼愛

韓非子:法家 戰國 法治(注意不是法制)

儒家: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

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

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

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墨家: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治者發動戰爭帶來的禍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

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

道家: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

法家: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

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當代學者劉木魚(劉鐸)評價法家思想「禮下小人,刑上大夫,刑禮不偏,謂之法家,謂之聖道」.在先秦諸子諸家當中,唯獨法家的思想,是必須獻出性命來實踐,流出鮮血來祭奠,是血染的思想.

這裡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當時許多有罪或者無辜的貴族和貧民,還有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韓非.

簡單來說:在先秦諸子中,針對社會問題,儒家提倡仁愛;墨家主張兼愛;而道家則認為,仁愛和兼愛都不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什麼都不做,即「無為」的思想.三家激烈爭論,但他們都主張回到過去.

此時,主張面對未來的法家橫空出世.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戰國時期的商鞅和韓非.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的另類.在先秦諸子諸家當中,唯獨法家的思想,是必須獻出性命來實踐,流出鮮血來祭奠,是血染的思想.這裡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當時許多有罪或者無辜的貴族和貧民,還有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韓非.

墨家對於儒家學說非議頗多,批評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張「述而且作」,批評孔子和儒家的繁瑣禮儀.

道家以自然無為為宗旨,蔑視禮法,對於儒家的禮儀道德持否定態度.

先秦法家學說思想上與儒家對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為孔子學說與法家農戰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對孔子個人頗為尊重,但他認為孔子學說不合時宜.

法家思想的中心內容是什麼法家,墨家,儒家,道家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思想是什麼?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 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漢書 藝文志 列為 九流 之一。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它的思想也是著眼於法律的實際效用。法家思想包括倫理思想 社會發展思想 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諸多方面。法家倫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的誠信觀和義利觀。...

我國治國為不什麼不用道家,而是儒家?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儒家入世 道家出世。儒家講先天下之憂而憂 道家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政治渺小藝術永恆 儒家講究禮儀 尊孔孟之道 道家講求修身養性 有樸素唯物主義 請問你問的是古代還是現代?我回答古代 其實古代不是一直用儒家。亂世重兵,版開過無權為,太平方用儒道。亂世裡,軍隊才是根本,沒有...

從道家,法家,儒家,兵家,墨家思想中,在今天有什麼借鑑意義

道家思想給我們今天的借鑑意義有如下五點 一 無為 二 人本 三 養生 四 哲學 五 人生 這裡說下 人本 思想和人生觀點 道家從維護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在經濟理論 社會實踐方面創立了 人本 的思想觀點,主張通過維護每個人的個人利益來達到社會的和諧繁榮,道家尖銳批判了以天下為根本的政治觀點,認為這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