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是什麼菩薩是什麼佛又是什麼三者有何區別

2021-03-04 00:34:19 字數 6085 閱讀 2038

1樓:晚詞i桑桑

佛與菩薩有什麼區別呢?

2樓:匿名使用者

佛、菩薩、(阿)羅漢的根本區別:

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菩薩:自覺、覺他

(阿羅漢):自覺;

也就是說,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已功德圓滿;菩薩次之,羅漢最低。

具體解說如下(來自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羅漢果。修持佛法的人達到了脫生死,即不再生死輪迴就叫阿羅漢。我國漢族地區佛寺常塑有十八羅漢像,其實本應是十六羅漢。

據佛經上說,佛陀曾囑咐他的十六位**不入涅盤,住世濟人。西元二世紀師子國(今與斯里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記載了十六位羅漢的姓名,這本書由我國玄奘法師譯出。後代畫家畫像時不知為什麼卻畫成了十八羅漢,據推測可能是把慶友與玄奘也畫了進去,但在標姓名時,雖把慶友標為第十七位住世羅漢,卻重覆地把第一位羅漢的名字標在第十八位羅漢上。

宋代即有人指出這一錯誤,然而十八羅漢卻已經在我國廣泛流傳開了。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讀朵)的簡譯音。菩提意思為覺悟,薩埵意譯為有

情意的生物或眾生。大乘佛教認為,以阿羅漢果為修行的目標還不夠,應修持佛果,即達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應先作菩薩,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眾生,度眾生到極樂彼岸。

佛經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國漢族地區影響較大的菩薩,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和彌勒菩薩。

佛,是佛陀的簡稱,梵文的意譯。意思為覺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覺有三個意思:

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據稱,阿羅漢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後二項,菩薩缺後一項,只有佛才三項俱全。小乘佛教所說的佛一般是指釋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

大乘佛教認為,三界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恆河之沙。過去有七佛、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阿(音同觸ㄔㄨˋ)佛、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從佛身上說,還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要先說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因為在兩者中,對待這個問題是有區別的。

1.大約公元1世紀左右,佛教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乘,是承載或道路的意思,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對佛教教義的解釋和理解有分歧。

小乘,保持原來的教義,以釋迦牟尼為教主,以《阿含經》為主要經典;

大乘,則對原來的教義有所修改和發展,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的佛,並已《般若經》《維摩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等為主要經典,小乘派認為自己是正統,大乘派則認為自己有創新。

2.(1)佛的含義

佛,佛陀的簡稱,意思是 覺,覺者,和知者。佛教認為,覺 有三種涵義:自覺,覺他(使眾生頓悟),和覺行圓滿。

其中,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就是達到這種最高境界的 覺者。另外,小乘佛教所說的佛,一般是專用做對釋迦牟尼的尊稱;而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

(2)佛分類

a.釋迦牟尼三身佛,法身佛,居中;報身佛,居左;應身佛,居右。

b.三世佛,佛教的說法,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

橫三世佛(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 居左,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 居中,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居右),豎三世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過去佛燃燈佛,未來佛彌勒佛)之分。

注:1.佛釋迦牟尼佛左脅侍文殊菩薩,右脅侍普賢菩薩,此三者合稱「釋家三尊」

2.藥師佛左脅侍日光菩薩,右脅侍月光菩薩,此三者合稱「東方三聖」或「藥師三尊」

3.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左脅侍觀音菩薩,右脅侍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或「阿彌陀三尊」

3.菩薩

是隻達到 自覺和覺他兩個境界,尚未達到 覺行圓滿 需到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大勢至菩薩。

4.羅漢

全稱 阿羅漢,即自覺者,在大乘佛教中羅漢低於佛,菩薩,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羅漢則是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認為,獲得羅漢這一果位即斷盡一切煩惱,應受天人的**,不再生死輪迴。

參考資料:旅遊文化學

4樓:滌寰

羅漢,阿羅漢的簡稱,梵名(arhat)。有殺賊、應供、無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殺賊)。

已了脫生死,證入涅盤(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教化度眾。

在中國寺院中常供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在唐代《法住記》載,謂佛陀臨涅盤時,囑付十六大阿羅漢,自延壽量,常住世間,遊化說法,作眾生福田,故佛寺叢林裡常雕塑羅漢像,供養者眾。十八羅漢乃世人於十六羅漢外另加降龍、伏虎二羅漢。

而五百羅漢,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時常隨教化的大比丘眾五百阿羅漢,或佛陀涅盤後,結集佛教經典的五百阿羅漢。

五代時高僧貫休大師,所繪的十六羅漢像姿態不拘,形骨奇特,胡貌梵相,曲盡其志,為羅漢畫像中之名作。羅漢像因無經典儀軌依據,會隨各代的藝術家來創作表現。通常是剃髮出家的比丘形像,身著僧衣,簡樸清淨,姿態不拘,隨意自在,反映現實中清修梵行,睿智安詳的高僧德性。

據法住記所載,十六尊羅漢承佛敕命,永住世間守護正法,即:一賓頭盧跋羅墮闍、二迦諾迦伐蹉、三迦諾迦跋釐墮闍、四蘇頻陀、五諾矩羅、六跋陀羅、七迦理迦、八伐闍羅弗多羅、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羅怙羅、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此外盛傳於世的十八羅漢,即十六羅漢外再加繪達摩多羅尊者與布袋和尚,或降龍、伏虎二尊者。

【佛】梵語buddha 之音譯,巴利語同。全稱佛陀、佛馱、休屠、浮陀、浮屠、浮圖、浮頭、沒馱、勃陀、馞陀、步他。意譯覺者、知者、覺。

覺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者,凡夫無一具足,聲聞、緣覺二乘僅具自覺,菩薩具自覺、覺他,由此更顯示佛之尊貴。對佛證悟之內容,諸經論有種種說法。對佛身、佛土等,各宗派亦各有異說。

但大乘則總以『至佛果』為其終極目的。

稱讚佛之功德有種種異名,即如來十號,或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或世尊、世雄(斷世間一切煩惱之雄猛、雄健者)、世眼(世間之引導者)、世英(世間優秀者)、天尊(五天中之最勝第一義天),或大覺世尊(簡稱大覺尊)、覺王(覺皇)、法王、大導師、大聖人、大沙門、大仙(大仙,仙人中之最尊者)、大醫王(如應病與藥之名醫,應心病而說法者)、佛天(五天中之最勝第一義天)、佛日(比喻佛為太陽之語)、兩足尊、二足尊、兩足仙、二足仙(以上四名為二足生類中之最尊者之意。又二足即具足願與行,或福與慧者之意)、天中天(諸天中之最勝者)、人中牛王(比喻佛為牛王之語)、人雄師子(人中之雄者,恰如獸類中之獅子)等種種異名。

佛為能化之人,可教導我人,故稱之為能人;由是阿彌陀佛即稱為安樂能人(安樂世界之能人)。另有以能人為能仁,能仁即釋迦之意譯;故又借釋迦佛之名,遍指一般殊勝之佛。佛所特有之殊勝德性,具足於其身者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此外尚具有十力、四無所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勝之能力。

又,佛有七項殊勝功德超越常人,稱為七勝事,或稱七種最勝、七種無上,即身勝、如法住勝、智勝、具足勝、行處勝、不可思議勝、解脫勝等。佛之定、智、悲均為最勝者,故稱大定、大智、大悲,配於斷德、智德、恩德等三德,合稱為大定智悲。

過去世所出現之佛(過去七佛、燃燈佛等),稱為過去佛或古佛。未來將出現於娑婆世界之佛(彌勒佛),則稱後佛或當來佛。早期,佛係指歷史上之佛,亦即指釋尊而言。

其後復產生過去七佛之思想,而後更有未來佛與彌勒佛之產生;今於釋尊與彌勒二佛之間,別有無佛之世。小乘認為現在世不可能二佛並存,至大乘佛教時期隨其世界觀之擴大,認為於一時中有多佛並存。例如,東方有阿■佛及西方有阿彌陀佛,同時在現在他方世界,復有無數(如恆河沙之數)佛存在,即所謂十方恆沙諸佛。

故一般以小乘為一佛說,而大乘為多佛說。

小乘中之大眾部則認為,其他三千大千世界,同時有其他諸佛存在,故主張『一界一佛,多界多佛』之說。有部則主張多界一佛說;此時之『界』,係指三千大千世界而言。此外,三世諸佛指過去莊嚴劫之千佛、現在賢劫之千佛以及未來星宿劫之千佛,合三劫為三千佛;其佛名出於三劫三千佛名經,佛名會即指據此經之說而行之法會。

又,入佛道之因緣,稱為佛緣。〔雜阿含經卷十

二、卷二

十、新華嚴經卷四十

二、千佛因緣經、賢劫經卷八嘆古品、大般若經卷三六五巧便行品、首楞嚴三昧經卷上、瑜伽師地論卷八十

二、大智度論卷

九、卷二十九〕(參閱『如來』2346、『佛土』2609、『佛身』2629)

=====================

佛性:性: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佛:覺悟

所以是:覺悟一切心,(對五陰的覺悟)

內心的佛性:

覺悟由心生,所以要觀內境為主,

所以是:內觀其境的一切心的各種 生起,存在,消失,並覺悟它們。

佛陀:覺悟的聖人

=====================

辟支佛,生在佛前佛後--未曾聽聞過法教,然而因緣成熟,自證四果,入無餘涅盤。那麼這就是辟支佛。辟支佛不象佛陀那樣傳法度人.因為沒有能力.證的只是方便的空性.不是正確的空性

阿羅漢,就是聽聞佛陀的法教,得證四沙門果,熄滅了貪嗔痴,解脫於纏縛,再無煩惱,為應供聖者。

辟支佛沒有**.但是在佛的時代種下了善根

那麼辟支佛與阿羅漢證悟的法有差別嗎?境界有高低嗎?

有區別。辟支佛是觀十二緣起。而阿羅漢是聽佛說四諦

《雜阿含經》雲:「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佛陀與聲聞間的關係象老師與學生,可以在修行中達到佛陀的智慧嗎?可以,但並非成阿羅漢。而是成佛才能達到佛的智慧。

小乘認為——佛陀和聲聞阿羅漢最大智慧區別實際上是在「原創性」的智慧差異上。這一原創性的智慧在這個時代的佛教裡,除了佛陀之外不可能再有人到達。因為那是一種前生的巨大善業和此世的幸運結合在一起的結果。

不是通過任何方法或努力可以就在此生獲得的。

因此這二者間的這種差異是不可逾越的。但他們在解脫上是沒有任何差異的。在佛陀時代,舍利弗尊者被稱為次佛。小乘實際是他們內證上沒有本質的差異,而只有我們對他們的差異。

獨覺與佛陀的智慧應該可以一樣吧?

獨覺出生在無佛教的時代。所以我們這個時代不可能有獨覺。

小乘認為——因為他們三者實際在內證本質上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其實是我們這些人看他們的區別。

按大乘法。佛權說三乘。只有成佛才能達到佛的智慧。阿羅漢和辟支佛只能自己解脫。不能幫助別人解脫本身所證也非真實。是佛的方便。但能入舍棄身體的涅盤。

什麼是菩薩?

信相菩薩白佛言。世尊。當觀何事。求於大乘。

佛言。善男子。當觀三界無常。以求大乘。

信相菩薩復白佛言。云何名為。觀於無常。

佛言。欲觀無常。除其煩惱。

當行正念。慈悲為首。說法度人。

而不取證[二三]。是名菩薩。不捨眾生。

為求大乘。善男子。譬如一城。

縱廣一由旬。多有諸門。路險黑暗。

甚可怖畏。有入[二四]此城。受於快樂。

復有一人。唯有一子。愛之甚重。

遙聞彼城。受樂無窮。即便舍子。

欲入此城。是人方便。得過險道。

到彼城門。一足已入。未舉一足。

即念其子。尋作是念。我唯一子。

來時云何。竟不將來。誰能養護。

令離眾苦。即舍樂城。還向子所。

善男子。菩薩慈悲。亦復如是。

為憐愍故。修集五通。既修集已。

垂得盡漏。而不取證。何以故。

愍眾生故。舍漏盡五通。乃至行於凡夫地中。

善男子。城者。喻於大解脫樂。

多諸門者。喻於八萬四千諸三昧。路險難者。

喻諸魔道。到城門者。喻於五通。

一足入者。喻於智慧。一足未入。

喻諸大菩薩未證解脫。言一子者。喻於五道一切眾生。

顧念子者。喻大悲心。還子所者。

喻調眾生。實得解脫。不取證得。

即是方便。善男子。是故菩薩摩訶薩。

大慈大悲。救攝不捨。不可思議。

複次。善男子。菩薩大士。

從初發心。必至菩提。常為眾生。

受十善法。何等為十。一不殺[二五]生。

二不偷盜。三不淫逸。四不妄語。

**兩舌。六不惡囗。七不無義語。

八不貪嫉。九不瞋惱。十不邪[二六]見。

菩薩如是。慈悲具足。慈能教善。

見世所樂[二七]。悲能濟苦。地獄度之。

見諸眾生。求涅盤門。不能知處。

菩薩應當。於此眾生。修集悲心。

悲因緣故。為諸眾生。開大涅盤門。

顯示安隱處。使得大乘果。是名菩薩摩訶薩行。

佛和菩薩有什麼區別,羅漢又是什麼意思,除此之外佛教中還有什麼神

佛教中沒有神 佛 菩薩 羅漢都是明白正確道理,並依照道理去做的人。如果你去依照正確的道理去做了,一樣也可以。簡單的講,就是佛教學位的名稱,因境界不同,次第稱謂也不同。比如阿羅漢是大學生,菩薩是碩士生,佛是智慧圓滿的博士。二樓的說得很仔細!佩服!佛跟菩薩 使者 羅漢有什麼區別 佛與菩薩有什麼區別呢?你...

佛和菩薩 羅漢 辟支佛 神仙有什麼區別

佛 智慧圓滿,稱為無上正等正覺。三界至尊菩薩 修行接近佛,繼續修行,就將成佛,比如彌勒菩薩,將來會來地球成佛。羅漢 也稱阿羅漢,佛經上指修聲聞乘成就的修行人,已經超越輪迴,將來也可以成佛。神仙 修行人有禪定的成就,有神通,就稱為神 仙。這是佛經中的定義,道教經典認為神仙至高無上,教認為中國一切神仙都...

兄弟是什麼兄弟又是什麼兄弟是什麼?兄弟又是什麼?

兄弟,按字面意思,就是指你的親戚兄弟或最好的朋友。兄弟,按內在意思,就是指你可以回 託付的答人 兄弟,按物理意思,就是指同卵雙胞胎之類的物體但兄弟,絕不會如此簡單!兄弟情,是這個世界上最溫暖,也是最獨特的情感 少數 之一,不是有一首歌 我的好兄弟 或 兄弟抱一下 去聽聽,那就是真正的兄弟,兄弟 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