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重於泰山的於是什麼意思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中的於是什麼意思

2021-03-04 01:17:25 字數 5612 閱讀 5958

1樓:雲山霧海

這句話出自司馬遷《報任安書》,整句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或:有的人。

於:比……還……

泰山:山東泰安的泰山,比喻偉大 。

或重於泰山:有的人死得非常有意義,比泰山還偉大。

2樓:不熙

解釋:於:比……還……

拓展資料:

山">重於泰山

出處:這句話出自司馬遷《報任安書》,整句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句子翻譯為:有的人死輕於鴻毛有的或重於泰山。

註釋:或:有的人。

泰山:山東泰安的泰山,比喻偉大 。

或重於泰山:有的人死得非常有意義,比泰山還偉大。

譯文:人總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輕。

原文: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僕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

素所自樹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譯文: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釋的。我的祖先沒有剖符丹書的功勞,職掌文史星曆,地位接近於卜官和巫祝一類,本是皇上所戲弄並當作倡優來畜養的人,是世俗所輕視的。

假如我伏法被殺,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螻蟻又有什麼區別?世人又不會拿我之死與能殉節的人相比,只會認為我是智盡無能、罪大惡極,不能免於死刑,而終於走向死路的啊!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我向來所從事的職業以及地位,使人們會這樣地認為。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生存所依靠的東西不同啊!

司馬遷:

司馬遷三十八歲時,繼父職為太史令。四十七歲時以李陵事下獄,受宮刑。出獄後,為中書謁者令。

《漢書·司馬遷傳》:謂「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事」。中書令職,掌領導尚書出入奏事,是宮廷中機要職務。《報任少卿書》是在他任中書令時寫的。

任少卿名安,滎陽人。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史記》卷一百四《田叔傳》後附有褚先生所補的《任安傳》。任安是司馬遷的朋友,曾經寫信給司馬遷,叫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

過了很久,司馬遷給他回了這封信。此信寫於武帝太始四年十一月(公元前93年,這年司馬遷53歲)。當時任安因事下獄,狀況危險,所以書信中慮及任安的死。

但任安被漢武帝赦免了,褚先生述漢武帝的話:「安有死之罪甚眾,吾嘗活之」,大概指的就是這件事。又過了幾年,在任安為北軍使者護軍的時候,因他對立太子的態度不明朗,終於被武帝殺死。

在這篇文章中,司馬遷以極其激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內心的無限痛苦,大膽揭露了漢武帝的喜怒無常,剛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比較進步的生死觀,並表現出了他為實現可貴的理想而甘受**,堅韌不屈的戰鬥精神。

感情真摯,語言流暢,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對於瞭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著重要價值。

《報任安書》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對封建**的血淚控訴。司馬遷用千迴百轉之筆,表達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憤激不平之氣和曲腸九回之情。辭氣沉雄,情懷慷慨。

全文融議論、抒情、敘事於一體,文情並茂。敘事簡括,都為議論鋪墊,議論之中感情自現。

「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抒發了對社會不公的憤慨;「僕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悲切鬱悶,溢於言表;「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如泣如訴,悲痛欲絕……富於抒情性的語言,將作者內心久積的痛苦與怨憤表現得淋漓盡致,如火山爆發,如江濤滾滾。

大量的鋪排,增強了感情抒發的磅礴氣勢。如敘述腐刑的極辱,從「太上不辱先」以下,十個排比句,竟連用了八個「其次」,層層深入,一氣貫下,最後逼出「最下腐刑極矣」。這類語句,有如一道道閘門,將司馬遷心中深沉的悲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後噴湧而出,一瀉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動地。

典故的運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壯烈。

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韓信等王侯將相受辱而不自殺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體」的結論,憤激地控訴了包括漢王朝在內的封建**下的酷吏政治;第五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聖先賢憤而著書的典故,表現了自己隱忍的苦衷、堅強的意志和奮鬥的決心。

這些典故,援古證今,明理達情,讓我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偉岸的人格和沉鬱的感情。

修辭手法的多樣,豐富了感情表達的內涵。

如「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個迭句,實際隱含著八組對比,同時又兩兩對偶,與排比相結合,既表明了對歷史上傑出人物歷經磨難而奮發有為的現象的認識,又表明了以他們為榜樣,矢志進取、成就偉業的堅強意志,氣勢雄渾,令人慾悲欲嘆。

又如「猛虎在山,百獸震恐……」一句,運用比喻,沉痛控訴了人間**對人性的扼殺和扭曲,形象地說明了「士節」不可以稍加受辱的道理,真是痛徹心脾。

其他像引用、誇張、諱飾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都真切的表達出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有時奔放激盪,不可遏止;有時隱晦曲折,欲言又止,讓我們似乎觸控到了作者內心極其複雜的矛盾與痛苦。

3樓:位承望以蔚

或重於泰山中於字的意思是:比。

於拼音:yú

釋義:1、介詞(在,如「生於北京」;到,如「榮譽歸於老師」;對,如「勤於學習」;向,如「出於自願」;給,如「問道於盲」;自,從,如「取之於民」;表比較,如「重於泰山」;表被動,如「限於水平」)。

2、字尾(在形容詞後,如「疏於防範」;在動詞後,如「屬於未來)。

3、姓。

擴充套件資料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對於[duì

yú]引進物件或事物的關係者。

2、於是[yú

shì]

連詞。表示後一事接著前一事,有時表示因果關係。

3、等於[děng

yú]某數量跟另一數量相等。

4、由於[yóu

yú]表示原因或理由。

5、屬於[shǔ

yú]歸某一方面或為某方所有。

4樓:匿名使用者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出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

或:文言代詞,某人,有人。

於:在形容詞後,表示比較,跟「過"的意思相同。

5樓:樂觀的雲飛楊

有時候在想為什麼古人寫句就被傳唱當成成語諺語的 甚至是在當時局面的情況 畢竟以前瞭解的世界 視界 眼界 資訊傳遞都很慢 所以就流傳幾個 也許他在如今可能就說重於珠穆朗瑪的簡稱了

6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比」的意思

比泰山更重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中的於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人固有一死

人固有一死,這句話出自司馬遷《報任安書》.整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註釋:固:固然,雖然,必然的意思.

或:有的人

於:比 相比

泰山:山東泰安的泰山,比喻偉大

鴻毛 :也是鳥的羽毛,比喻渺小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都有一死,有的人死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卻像鴻毛一樣輕.

8樓:曾小妞

於:此句中表示比較。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馬遷以極其激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內心的無限痛苦,大膽揭露了漢武帝的喜怒無常,剛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生死觀,並表現出了他為實現可貴的理想而甘受**,堅韌不屈的戰鬥精神。感情真摯,語言流暢,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對於瞭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著重要價值。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中的於字是什麼意思

9樓:

人固有一死

人固有一死,這句話出自司馬遷《報任安書》.整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註釋:固:固然,雖然,必然的意思.

或:有的人

於:比 相比

泰山:山東泰安的泰山,比喻偉大

鴻毛 :也是鳥的羽毛,比喻渺小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都有一死,有的人死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卻像鴻毛一樣輕.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司馬遷從父親的言談話語之中看出參加封禪泰山的大典對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馬遷沒有辜負父親的願望,即使在受了宮刑之後,仍矢志不移,決心忍辱完成父親未競之業.他在給好友任安的《報任安書》中,表達了他受刑之後的痛苦心情,並提到寫作《史記》的意圖和完成的決心.

就在這篇著名的書信之中,司馬遷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可見,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泰山是一個莊重、威嚴、雄偉可親的象徵.

10樓:趙文星空絮雨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於:比。

先將「於」字主要的用法介紹一下: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係。

(一)、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範圍、物件、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從」「自」「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如:得復見將軍於此。

(《鴻門宴》)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國也》)

(二)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三)、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李氏子蟠,……不拘於時。(《師說》)

什麼用法要根據上下文判斷,這裡是拿人的死和泰山和鴻毛分別作比較,自然翻譯為「比」。

全句翻譯為:人本來都有死亡的結局。有的人的死(的價值)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的價值)卻比鴻雁的羽毛還要輕。

11樓:匿名使用者

於:比,相比

固:本來

或:有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中的或是什麼意思

13樓:趙文星空絮雨

或:有的,有的人

copy

人固bai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du

於鴻毛。

泰山:山東泰安的zhi泰山,比喻偉

dao大

鴻毛 :也是鳥的羽毛,比喻渺小

人總會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比鴻毛還輕

【原文】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屈]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譯文】

人本來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的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能使身體受辱,其次是不能因自己的臉色不合禮儀而受辱,其次是不能因為自己的言語不當而受辱,其次是使肢體受扭曲(長跪、被可**)而受辱,其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其次是帶上木枷,遭受杖刑而受辱,其次是被剃光頭髮、頸戴枷鎖而受辱,其次是毀壞肌膚、斷肢截體而受辱,最下等的是宮刑了,侮辱到了極點。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什麼意思

人本來都有一死,有得死比泰山還重,有的是比鴻毛還輕。人固有一死,這句話出自司馬遷 報任安書 整句話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註釋 固 固然,雖然,必然的意思.或 有的人 於 比 相比 泰山 山東泰安的泰山,比喻偉大 鴻毛 也是鳥的羽毛,比喻渺小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人都有...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小學語文的課文嗎

在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 人教版 12課 為人民服務 中提到過。是的,如果沒記錯就是五六年級的,在司馬遷編寫史記一課中,因為今年的書大多都改編了,所以不是很能確定。小學語文5年級下冊蘇教版第12課司馬遷發憤寫 史記 是的,五下蘇教版,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我只知道在 為人民服務 中出現過 是的,人教版十二冊...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不是比喻句

當然不是,最多隻能算是誇張。很簡單的問題,於 在這裡是一個介詞,意義是 比 更 不是 像 看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要看它是不是具備比喻句的兩個元素,卻本體和喻體。這個句子,是 比泰山還重 比鴻毛還輕 是一個比較體,是一個比較的參照物,這個句子當然不是比喻句!難道你們老師是這麼說的?從修辭學的角度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