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西學東進,西節也迅速在這片土地上枝葉繁茂起來,甚至有喧賓奪主之勢頭!聖誕節、情人節、復活節、萬聖節、感恩節似乎已經成了光輝的「中國節」,商家的精明造勢加上年輕一代的盲目追隨則推波助瀾——傳統節日漸行漸遠,西方節日大行其道。
西方節日來勢凶猛,但硬要說它們像當年的堅船利炮那麼可怕或許有點誇大其詞。西方世界的節慶文化雖然在**教誕生之前就開始萌芽,其真正壯大則是在**教君臨天下之後。自利瑪竇於萬曆十年(公元2023年)利用儒學經典在中國傳播聖經算起,**教來中國已經四個多世紀了。
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節日卻沒有得到有力保護。2023年以後,大多數節日都被視為封建殘餘而廢除,倖存下來的也只有春節、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節被列入了法定節假日。2023年以來我們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2023年***釋出《全國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才增至10天。
這樣的水平與中國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韓國的16天、澳門的22天和美國的23天相比,明顯過於低下。傳統節日的被貶與洋人節日的囂張構成了這個時代最戲劇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還依稀記得每天翻頁的老皇曆上詳細標註著的時令和節日的日期。翻開當下的很多日曆,傳統節日只剩下了春節。中秋、元宵花燈、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陽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臘
八、祭灶等重要的節日都從日曆上消逝了。同時消逝的是農業祭祀、祖先崇拜、神靈崇拜、驅邪禳災等特殊儀式。那些有著上千年輝煌和浪漫的儀式,後人難道只能在古籍中體驗?
不能否認傳統節日如今確實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將之視為敝屣立刻投入洋節的懷抱無異於揮刀自宮。節日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調劑,更是維持民族認同感的紐帶。有趣但也讓人不爽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教師節、美國的教師節、中國臺灣和香港的教師節,都是定在孔子誕辰日,即9月28日,我們自己卻有意迴避這一天。
為什麼洋節大行其道而傳統節日冷冷清清?學者們認為這是文化自輕和自我殖民。近代歷史留給國人的不止是無盡怨怒,還有根深蒂固的自卑。
落後與捱打成了人們對近代歷史的習慣性總結,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數人對待自身文化的態度。
人類本身只是進化樹枝上一個偶然分杈,人類歷史背後的如鐵規律不過是人類中心論調支配下的一種癖好,現代化程序也不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無法避免的歸宿,更不可能成為解救人類的「上帝之城」,相反現代化程序所具有的侵略性對人類「文化生態」的打擊卻可能是毀滅性的。在這個看上去有點在劫難逃的境遇中,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的各種洋節,其實都被抽空了,成為徒有其表的擺設而變了味道。比如聖誕節到了我們這裡也就是一個消費日,或者時尚標籤,不至於對中國傳統節日造成多大的威脅。
真正的危險反而來自我們自身,像中秋節這樣溫情的節日,卻成為月餅商人炫技賣乖的秀場和無良政客們腐敗和投機鑽營的通道。
費孝通曾經提出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和文明古國,中國應有這樣的文化胸懷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樣的理想同樣可以用來表達我們對待節日的態度,不卑不亢。
在文化認同感嚴重缺乏的今天,不是變著法兒打著節的旗號來賺錢來消費,而是帶著虔敬之心認認真真過好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這或許才是我們的本分。
2樓:如道居士
一、對傳統節日的衝擊
現在對於聖誕節越來越熱衷,甚至超過了中國自己的節日,造成端午節等中國重大傳統節日被列為別國遺產。聖誕節等西方節日越來越火的同時,我國像端午、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它們的味道卻一年比一年平淡。在傳統節日這塊,西洋文化在神州大陸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至少在這快領域,文化的交融更多的體現成了侵佔。
正如著名作家流沙河說的一樣,傳統節日目前處境尷尬,而洋節卻備受推崇,每逢洋節,那種喧囂讓人瞠目結舌。而每逢端午、重陽、中秋,卻相當冷清,讓人痛心疾首。
二、對中華文化的輕視
從這些情況來看,西方資本主義的文化已經對中國文化造成了衝擊。不僅如此,西方國家在文化輸出的背後,還隱藏著意識形態的滲透,如日本侵華期間,向其佔領區的中國百姓傳授日語及日本文化,就是想以此方法同化中國人,達到其侵略統治的目的;再比如亨廷頓丟擲的「文明衝突論」就是企圖以文化衝突掩蓋實質上的意識形態滲透的體現。
三、對馬列主義的敵對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轉移我們的視線,使我們在「疏離政治」的陶醉中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可以預料,隨著全球化程序的加快和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將面臨來自西方國家日趨嚴重的文化衝擊,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也會越來越複雜。這一方面為我們吸收發達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創造了條件,但也會使消極文化糟粕侵害我們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從而影響我們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根基,這必然對我國的國家自主性和國家主權構成損害,甚至可能引發民族離心力而威脅****。
3樓:匿名使用者
許多中國人忘了自己的國家節日 過上了西方人的節日 在這方面 很多資料可以證明
4樓:匿名使用者
既有積極的,也有負面的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比以前開放多了。
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有什麼影響
6樓:一槓青年
西方文化指的是最初形成於南歐、北歐;盛行於西歐、北歐、北美、澳洲的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標準、價值觀、風俗等。在歐美,與西方這個詞相對應的是東正教乃至整個**教、伊斯蘭國家,或者亞洲、或者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而在中國來看,西方某些人認為屬於東方的東正教文化等顯然也屬西方文化。
近代歷史上政治意識形態意義上的的東西方陣營中,有人將其對應於前蘇聯共產主義國家。在文化意義上,馬克思共產主義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西方文化和以中華文化和其他東方文化相對應。
你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請說說你的理由?
7樓:海煙人
現在已經影響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飲食、影視、服飾、價值觀和婚姻等。例如街頭,隨處可見身穿歐美、日韓嘻哈風格服飾,耳朵上戴著超大式的耳塞,邊走邊哼;或頂著**頭,戴滿金屬飾品的年青人;肯德基、麥當勞、尊寶批薩等食品吸引了大量的顧客;音像店裡,搖滾、嘻哈等流行**被放在最顯眼的架子上,我們的傳統民族**被遺忘在了不起眼的地方;電影院裡好萊塢大片風頭最勁,其驚險的鏡頭和特技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票房一路飆升;如今的節日更是多得數不勝數,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的隆重程度已經趕上了春節。。
尤其是**(電影、電視節目、圖書、音像製品和網路服務等)衝擊著中國文化市場(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界**組織後,這些文化衝擊變得更加明顯、更加強烈、更加趨於白熱化),中國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就會潛移默化地美國化。目前中國在經濟、技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距離,文化產業不夠發達,不能夠滿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標準的需求,使青少年對美國產生崇拜、嚮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價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這些青少年中深受歡迎。
在網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路的公開性、全球性使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能夠十分方便地突破國界和地域限制來推行文化霸權,滲透價值觀念,擴張文化影響,
改革開放後,西方餐飲業大量進軍中國,衝擊了中國的餐飲業,部分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影響最大的是快餐,這種飲食方式符合當代人的快節奏生活,因而肯德基、麥當勞在神洲遍地開花。中國的快餐也就應運而生,一改中國人細嚼慢嚥的飲食習慣。
面對美國網路文化的強大沖擊,中國青少年如果過多地接觸可能會產生親近感、信任感,甚至認同和依賴。這種文化侵入不僅會模糊青年一代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和民族身份的認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們成為崇拜美國文化的人。由於美國文化的衝擊,中國社會在有關婚姻的問題上種種觀念變得更為開放,社會的容忍度明顯地增大了,離婚率、***等和我國的傳統文化理念明顯背道而馳。
所以我們在吸取外來文化中好的一面的時候也應該時刻警惕自己時刻注意。外來文化衝擊使人們出現了求新和崇洋趨勢,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抬頭,使傳統的道德行面臨扭曲變形的危機,也使人們的政治意識形態面臨挑戰。
8樓:睪整流黴
觀點一:這有利於推動社會生活的進步。理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向前發展,這時候舊的文化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西方文化的傳入,給我們帶來新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使我們改掉了一些傳統陋習,與世界接軌。觀點二:
這是一種文化侵略。理由:西方文化的傳入,衝擊著中國的傳統文化,使其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淡化,我們應該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詳細的回答可以查閱101教育***的資源庫,裡面有大量學科資源,自帶***背景圖。
9樓:星空之沐
現在國家過傳統節日應該是都感覺沒什麼意思,其實是咱們自己把傳統的東西拋棄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互相影響,這是全球化的趨勢。
咱們自己人,中國傳統節日基本都放假回家陪父母了,哪有什麼娛樂氣氛。洋節不是假期,不用回家,而且可以以此為藉口出來玩。其實大部分都不是衝著過節,只是找藉口玩而已。
就像聖誕節,誰是衝著耶穌去的?所謂的平安夜平安果,不也都是我們國人自己研究出來玩的麼。
外國人現在也會嘗試過春節,人家也沒說是被咱們文化侵略了啊。要對我們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幾千年的文化,只要自己人不去糟蹋(比如各種所謂的國學班),外來文化可沒那麼容易侵略成功的。
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的例項
11樓:百度文庫精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苡在夏季
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最近十多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風」也開始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不僅漢語裡多了很多的音譯詞,例如「摩登」,「可樂」等等。過西洋節也成了捲過上下所追逐的時尚風氣,就拿眼下的聖誕節來說,各家店鋪把小店裝飾的五彩斑斕,各種搞**活動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開始準備各式各樣精彩的活動,情侶們紛紛上街,學生們歡天喜地。這些現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滲透力。
那麼西洋文化是什麼時候開始向中國開始滲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處呢?為什麼中國人那麼熱衷於過西洋節呢?
下文我們來分析一下。其實西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的影響在漢代就開始了,當時的羅馬帝國就與中國的東漢王朝開始了交往,這種交往的途徑就是通過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到了唐代以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頻繁,最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的傳入,當時***在中國稱作「景教」,教徒一度發展到數十萬人,這是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滲透。
但到了唐朝晚期,軍閥混戰,***在中國的發展逐漸走向了沒落。第二次滲透,是元朝。當時因為蒙古帝國的影響力,大批的西方傳教士湧入中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馬可波羅,他的《東方聞見錄》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中國成為西方垂涎的伊甸園從此開始。
第三次滲透是在明末清初,時值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並開始向中國推廣西方的一些先進技術及先進理念,著名的有利瑪竇,湯若望等,可惜
荷馬史詩對西方文化有什麼影響荷馬史詩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荷馬史詩 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實際上則是當時古希臘遊吟詩人的集體成果,也是 伊利亞特 和 奧德賽 的統稱。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荷馬史詩 以揚抑格六音部寫成,集古希臘口述文學之大成,是古希臘最偉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西方學者將其作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
科舉制對中國文化的負面影響有哪些
1,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2,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3,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特點有什麼,西方文化的特點和優缺點分別是什麼?
第一,是義利關係問題。一般來說,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讚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這種重禮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相對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