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修養的功夫是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功夫,是對自己的品行進行不斷錘鍊和陶冶的工夫,是一個不斷提高道德認知、培養道德情感、堅定道德意志、進行道德實踐的迴圈往復的過程。
中華傳統文化強調修身養性,追求理想人格。修養一詞源出於《孟子》的「修身」「養性」。中國先秦時期的儒家就非常注重道德修養,以後經過歷代思想家的繼承發揮和不斷完善,形成了源遠流長、內容豐富、自成體系、獨具特色的修養理論。
這一理論指導個人的道德修養和齊家、治國、平天下結合起來,一切都要從修養個人品德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齊家,然後才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儒家認為,通過修身,人不僅能找到為人處世的恰當方法,而且收穫了更大的幸福,理解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儒家經典《大學》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八個字來形容為學和做人,認為人格養成和完善需要類似於加工玉石的切、磋、琢、磨過程。中華先人探索了很多修養方法,在今天,仍閃現著其光輝,值得我們批判地繼承,並發揚光大。
1、立志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都很重視「志」,把立志作為修養的第一步。古人所說的志,就其內容來說,主要是志於道(人生的最高真理)、志於仁義、志於成聖成賢(聖人,為理想的最高人格)。儒家認為,人無論貧富、貴賤、長幼皆應如此。
人只要努力從事於道,皆可以成聖成賢,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立志一是志要篤,即意志要堅定,不能半途而廢。二是志要大,志小則容易自滿,不求上進,志大則進無止境。
2、為學
古人認為,對於道德修養來說,為學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步驟。孔子強調,君子可以「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但卻不能忘卻學習。古人強調要博學,認為博學可以開闊人的眼界,從而免於孤陋寡聞之患,並做到博以反約。
反約指掌握要領。古人還強調學要與思結合。子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惑而無所得。殆,危險,指終而不能有所得。
儒家強調,學者當為己,即是為了在道德上提升自己。
3、存養
存養學說最早出於孟子的「存其心,養其性」的提法。儒家講的存養指的是保養人善的本心、本性,培養自己道德、精神品格。存養的方法主要有:
(1)存心養性,即保養善良本性,指保養人的道德意識。孟子把存心養性作為君子的本質特徵。孟子所要人存養的心,亦叫良知,認為良知是先天的。
孟子強調要儲存、養護這一道德意識,不要使之喪失。孟子認為,喪失了道德意識,也就是喪失了人的本心(本性)。他把這一喪失本心的情況叫做「放心」。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說,學問的道理就在於能把喪失了的心重新找回來,這就是存心養性的重要功夫。
雖然孟子認為道德良知是先天的觀點是錯誤的,但他提出的道德意識需要儲存、養護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存心養性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說,實際上是外在道德規範的內化過程。
(2)正心誠意,即端正思想認識,培養真誠品格。正心是端正自己的思想。誠意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
古人往往把正心和誠意聯絡在一起。宋明時期理學家們,十分重視正心誠意的修養功夫。程頤認為:
「凡學之道,正其心,養其性而已。中正而誠,則聖矣」。
(3)養氣,即養成正氣稟性。孟子提出養氣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氣指氣概、氣質或稟性,浩然之氣指的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氣質,稟性。
養氣的最根本方法就是要不斷培養積累自己的道德意識,保持住這種道德意識。宋以後的儒家們,又進一步發展了孟子的養氣說,提出了氣質和變化氣質的問題。他們發揮孟子提出的志與氣的思想,強調志對氣的主導作用和持志的重要。
所謂變化氣質,也就是要克服氣質中的惡,使之純歸於善。而做到這一點的辦法就是持志,用志來駕御氣,使氣質完全符合道德理性。
(4)集義,即持之以恆為善,積善成德。集義是孟子在談到養氣時提出來的一種修養功夫。孟子認為,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
朱熹講:「集義,猶言積善,蓋欲事事皆合於義也」。積善是說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境界,不是一夜之間就能養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需要我們在道德修養上努力堅持,日積月累地提高。
這一方法強調道德品質的修養要從點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持之以恆,不能一曝十寒。一個人做幾件善事並不難,做幾件善事並不說明道德品質高尚。人只有堅持不斷做善事,堅持絕不做惡事,才能使自己的心性不斷改變,道德修養不斷提高,最後成為有大德之人、有聖德之人。
(5)持敬,就是要求有恭敬、敬畏之心。關於持敬的修養思想,孔子既已提出。他提出了「修己以敬」和「行篤敬」的思想。
《易傳》提出了「敬以直內」(主敬使內心正直)的思想。宋代二程特別提倡主敬、持敬。宋代以後的學者常常把持敬作為一種主要的修養方法。
朱熹說:「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敬之一字,真對門之綱領,存養之要法」。
4、克治
剋制與存養相輔相成。存養是培養、保護善的心性,而克治則是努力克服、去除心性中存在的各種惡。宋儒講「存天理,滅人慾」。
如果說存養主要是指「存天理」一類的修養,則克治便主要是「滅人慾」一類的修養。「存天理,滅人慾」是講要人存養自己內在的天理良心,提高道德自覺,去除各種違背道德、有悖良心的慾念。因此,「存天理,滅人慾」在今天仍有其合理成分。
早在《尚書》中就提出過「克念」的思想,孔子明確提出「克己」。宋代以後,把這方面的內容統稱為「克治」,主要指改過和克私。總起來說,剋制是指經常警惕心中不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觀念情感的發生,一旦出現,就要主動加以克服。
克治的關鍵是克私節慾。克私節慾是我國傳統道德中十分重要的思想。春秋時老子已提出「少私寡慾」的主張,孔子講的克己,無非就是要克除「己私」,即克除心中的私心私慾。
孟子也提出「養心莫善於寡慾」的主張。
克私就是以公克私。雖然在不同的時代,人們所瞭解的「公」與「私」的內容有所不同,但古往今來的道德生活無不是以「公」與「私」為軸心的。在歷史上,公一般指公義,私一般指私利。
公義實際上就是反映一定社會整體利益的普遍通行的道德準則。中國古代的儒家、法家等都極力提倡以公克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等。
節慾指節制慾望,或稱寡慾。儒家思想家們或認為物慾能干擾良心活動,是產生不道德行為的根源;或認為物慾會干擾人們正常的認知活動,導致思想混亂等。因此,他們提出了節慾思想,主張以理或禮來節制情慾,有的甚至提出了無欲、滅欲的思想。
他們認為,節慾既是一種道德修養活動,也是一種鍛鍊自己意志的功夫。當然,這些觀點中有些過分誇大了物慾的危害性,甚至否定了人們正當的物質慾望的要求,帶有禁慾主義的傾向。但從道德修養的角度講,古人的節慾思想中有許多合理的成分,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借鑑。
一個物慾太強烈的人,是不會有很高的道德修養的。
5、慎獨。
慎獨就是指一個人在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要謹慎地注意自己的內心和行為,防止有違背道德的思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慎獨一詞出自《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實際上,古人對慎獨有不同的解釋,如鄭玄的「閒居」之說,朱熹的「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五行》傳文之使心獨自地、不受身體五官影響地發揮其功能等。
在任何情況下自己的所思所行都符合道德要求,是慎獨的精微所在。慎獨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養的重要方法,它體現了嚴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這種方法已被充分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慎獨的修養傳統培養了中華民族踐履道德的自覺性、主動性,造就了許多具有高尚品質和堅定節操的君子人格。
6、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我省察,就是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儒家認為,反身內省的方法,乃是修養的重要方法。孔子提出「內自省」的觀點,曾參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影響深遠。
孟子提出「自反」、「反求諸己」的思想,也是指反省自己的言行。《易傳》把這種自省的修養稱為「修省」。後來的思想家又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了責己說,即今天所說的自我批評。
總起來說,自省就是要經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辯察思想和言行中的善惡是非,嚴於自我批評,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自省」的修養方法,是儒家們所倡導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修養方法,時至今日,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自省之要在做到反求諸己。中國古人強調反求諸己,意即從自身找原因,主動積極地自我檢查,通過不斷進行自我檢查,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自我提醒,不斷完善自我的道德修養。反求諸己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自我批評、知恥改過的精神狀態,是不斷揚善祛惡,逐步培養優秀思想品德,樹立高尚情操的過程。
7、知恥
恥是指羞恥,知恥即有羞恥心。古代儒家將知恥看作勇的表現,認為羞恥心是人的道德行為的基礎,無恥是人生的大患。古人特別重視養成知恥之心。
從孔子的「行己有恥」到孟子的「人不可以無恥」,知恥教育成為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起點。古人強調要「恥其所當恥」,恥於道德修養和道德品質不如人。
8、改過
改過指改正錯誤與過失。孔子曾多次談到改過是善的一種體現,認為有過不改才是真正的過。孔子以顏回為例指出,有道德的人不在於不犯過錯,而在於有過就改,不要重犯。
後來的思想家也提出了許多改過的具體方法,如知過、思過、補過、聞過則喜等。可以說 ,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如何對待別人對自己過失的批評,一直是中國古代哲人十分重視的問題。有過錯不怕改,知過必改,歡迎別人批評自己的過錯等,不僅是我國傳統首先的一個重要的修養方法,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一種重要美德。
9、力行
知行問題是中國古代哲學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力行即道德踐履,是一個人獲得道德知識,形成道德品德,成就理想人格,達到道德境界的最基本途徑。古人十分重視道德的力行,孔子倡導「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和「聽其言而觀其行」,《中庸》中說: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也就是要廣博地學習,審慎地問辯、思考,最後是篤實地實行。古人倡導的力行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躬行、篤行。
躬行,就是親身實踐之意,篤行是一心一意實行之意。二是慎言慎動。慎言慎動指言語行為要謹慎,勿放縱之意。
孔子以「訥於言而敏於行」作為仁人的重要標誌,反對言過其實,更反對巧言令色取悅於人。《易傳》把謹言行作為事之成敗的重要因素。宋明理學更是把言語行為作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面,教導**們多在言行上剋制。
三是事上磨練。事上磨練是力行的重要內容,是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很有價值的修養方法。孔子教人在具體事務上鍛鍊才幹,磨練意志。
孟子認為實際事務甚至痛苦境地的磨練是人擔當大任的先決條件。宋明理學提倡「極高明而道中庸」,更把事上磨練作為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古代思想家們普遍認為,事上磨練比書本所得更真實、更深切。
事上磨練既是做了實事,又能在其中體驗人生,增進修養。
知識可以通過學習得來,而美德只能通過實踐養成。道德修養源於實踐,成於實踐,在實踐中磨鍊,是進行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
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如何進行自我修養,做一名合格的大
共產黨員 稱號是光榮和崇高的。因為這是黨的先進性所決定的,也是黨用自己的偉大實踐征程所證明的。我們每一位共產黨員,既是普通群眾,又不同於普通群眾。新形勢下,黨的事業 任務 目標已經明確,能否讓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始終自立 自強與世界民族之林,黨經受和麵臨著嚴峻的考驗。黨要實現自己所確定的奮鬥目標,...
加強自我修養的科學方法有哪些,加強自身修養的途徑有哪些
第一,多學。足夠的書本知識是必要的。另外平時應有意識的花時間觀察別人 若見賢,則應思齊 見不賢,則應內省。第二,多想。只要醒著,你就應當思考,特別是反思。只有不斷思考,你才有可能從思想上改變自己的修養水平。第三,多做。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你就能從行為上提升自身修養水平。第四,多總結。你應將學習,思...
求《演員的自我修養》這本書的資源,謝謝
演員自我修養 第1部 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建立演員創作體系方面的巨集偉意圖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和第三卷有著有機的聯絡,因為第三卷是第二卷的直接繼續。第二卷和第三卷都為我們接受 體系 的中心部分一第四卷中所敘述的創造舞臺形象等問題作好了準備。可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沒有把第三卷和第四卷寫完,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