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黑俠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所選課文,以寫景記遊的古代散文為主。有的表達曠達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樂,有的抒發閒適之情。所記景色不同,寫作心境不同,卻都是感事抒懷、借景言情的名篇,我們可以從中借鑑一些寫景的技巧,本文著重以《滿井遊記》為示例分析。
一、抓住景物特徵進行寫景(時令)
寫景時要抓住景物特徵去寫,這句話平常我們聽得很多,但其真正運用的範圍當指自然景色的描寫,如何抓住景物特徵進行寫作,主要是在寫作前要有個定位,弄清楚自己要寫的自然景色是何時之景?何處之景?有何特點?
然後圍繞這一特點進行寫作,自然就抓住了景物特徵。
比如,《滿井遊記》的第二段,對滿井初春的景色進行了詳細的描繪,其寫作之時便能夠很好地抓住「早春」這一時令特徵,即「乍暖還寒」、「萬物復甦」,其中,「土膏微潤」中的一個「微潤」,仔細想來,用得確實妙極,因在初春時節,地氣上升,氣溫漸漸轉暖,暮冬時節土壤中殘存的一些「冰」也慢慢融化,這土膏自然便「微潤」了,這一詞語的運用便將初春時節的「乍暖還寒」的特點給表現了出來;再如,「冰皮始解」一句中,首先「冰皮」,這一詞雖指結冰的表面,但作者用了「冰皮」一詞,用「皮」來形容「冰」,也暗含了這冰結得並不厚,初春時節,夜晚溫度較低,結冰無可厚非,但這冰定不能結得很厚,作者用 「皮」字來形容,準確之至,且也抓住了「乍暖還寒」的初春氣候特點,再加上一個「始解」一詞來修飾,更是很好地抓住這一特徵,同時,這兩句,「土膏微潤」,「冰皮始解」本也體現了「萬物復甦」的特徵;再看作者寫水的句子,「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這幾句,在初春時節,冰面融解,水波開始發出亮光,再現了水的復甦,加之冬季結水,水中的各種懸浮物開始沉澱,自初春冰面融解之時,這水自然也便「清澈見底」了;再看寫柳條的句子,「將舒未舒」這一句形象地描繪出柳條剛發芽時的狀態,而這一狀態也是初春所獨有的景象,還有「淺鬣寸許」,作者用「鬣」來比喻麥苗,將其形態寫得逼真,著「寸許」一詞,也體現了「早春」這一特徵。
由此可見,我們在寫自然景物時,先對所寫景物的特徵定位之後再進行寫作,能夠更好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徵去寫,寫作自然景物的時候,一方面,可以從時令方面去考慮,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特有的氣候特徵去寫,比如「雨天」、「陽光」、「雪」、「風」……下的各種景物的狀態,用它們的形態來體現這些特徵。
二、寫景要注意順序
記事需要注意一定的順序,寫景亦然,寫景的順序如何確定,我們可以根據觀察者的觀察順序來寫作,這樣既簡單,也符合常人的思維,比較容易把握。
比如,在《滿井遊記》的第二段描寫中,作者「至滿井」後,首先映入眼簾的,當然應該是作者能見到的滿井全貌了,因此,作者在寫作時,首先便用了「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幾個字簡單勾勒了下全貌,接下來的景物描寫,是區域性景物的特寫,也遵循了一定的順序,來到堤上,有堤自然見水,因此,作者從「冰面」始寫,直至遠眺,遠處的水接著「山」,作者便又寫到「山巒」,然而這「山巒」畢竟在遠處,因此,作者仍然只能從整體上進行刻畫,即便我們當時也跟著作者出遊,看完山,自然將眼光收回身邊,因此,作者又寫到了身邊的「柳條」、「麥田」,看到近處,自然也便能見其他遊人。這些是一個很自然的觀察過程,寫作之時,遵循常人觀察的邏輯來寫,便能讓讀者讀來清晰而不致零亂。
寫自然景物時,一定要注意寫作的順序,我們在寫作時,可以先將自己欲寫之景在頭腦中呈現出一幅幅畫面,然後按觀察的順序來寫,還有一點兒要注意的便是寫作之時,遠處的景物一定要從整體上來進行描繪,近處的景物可以作細緻地描繪,這樣才符合邏輯。
三、將自然景色與人物活動聯絡起來寫景
幾乎沒有文章單純地寫自然景色,這樣是為寫景而寫景,寫景或為抒情,或為敘事烘托等等。如果寫景是為了抒情,寫作時應與人物活動聯絡起來,單純地自然景色描寫,是不宜抒情的,我們先來看兩個例子:
《滿井遊記》第二段在對滿井初春景色作了細緻地描繪之後,寫道「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雖只有數筆,卻刻畫了一個初春和諧的人物活動場面,令人感受到春和景明的溫馨景象。
再如《醉翁亭記》中的描寫就更加鮮明瞭,作者在第二段對山間之朝暮,山間之四時之景給完之後,緊接著在第三段進行了場面描寫,這個場面圍繞著「太守宴」,分別描寫了「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個畫面,很好地體現了一派繁榮民生的景象,為下文寫太守的「與民同樂」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見,寫自然景色時與人物活動聯絡起來寫,有利於抒情的,當然,有時可能我們也能看到寫景佳作沒有寫人,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便沒有寫人物活動的場面,但並不代表在寫作時,他沒提到人,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一句中便寫到「無人」,這也是提到了人,只是因為無人,故而不加詳寫,而這也正是作者為了抒情的需要,正因為「無人」,方才顯得「其境過清」,從而透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四、融情於景(寄情於景)
「融情於景」這種技巧,也是被我們提到過許多次,如何做到將情融於景?這才是最難做到的,《滿井遊記》這篇文章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如,作者在寫滿井全景之時這樣寫到,「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此句中,前三個小分句是寫景之句,後一句「若脫籠之鵠」,作者便運用了一個比喻,以物比人,抒發了自己欲出不得而終於在「天稍和」的日子裡出遊後那種自由自在的喜悅之情。
從此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小小的啟示,寫景之時,便將自己的感受切實地表達出來,可以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來表達。
再如,「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幾句,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從此句中,我們也可以得到一些啟示,正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表面言「花」濺淚,「鳥」驚心,實則是人在感傷罷了。
這裡 「皆有喜氣」一句,作者表面言鳥、鱗之悠然自得,毛羽鱗鬣皆有喜氣,實則是自我感知這一喜氣啊,如此融情於景,水到渠成,可謂天工。
五、寫人物活動時應注意整體情感基調
前面我們提到,寫景時應將自然景色與人物活動聯絡起來寫作,這樣的例子不鮮見,但在寫作人物活動時,應注意把握好整體的情感基調,整體基調高亢,人物活動氛圍應以熱鬧、歡愉、輕鬆為主,整體基調低沉,人物活動則宜粗線條勾勒,活動應超然於作者之外為境界,這樣,方能更好地為寫景起到烘托作用。
比如《醉翁亭記》一文,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調是一種歡愉而高亢的,通篇文章圍繞「樂」字,因此,作者在寫人物活動時,繪製了「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幅畫面,而每一幅畫面,無不體現一個字,即「樂」,不僅如此,就連文章結尾,寫「眾人歸」的畫面時,同樣緊緊圍繞一個「樂」字來寫,這些畫面的描繪都注意把握了文章寫作的整體情感基調;另外,《醉翁亭記》寫這些人物活動時,還有一個非常值得品味的地方,整篇文章的寫作,作者始終似是處在一個很高的境界,來細細地觀察這些人物的活動,來描述這些場景,這便是超然於物外的境界,只至文章結束,作者方點出「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歐陽修,酒醉而心明,這太守並不醉,醉的是整個的滁人,而他們的醉,卻又因其樂,其樂卻又成為「醉翁」樂之根本。
再如《滿井遊記》一文,作者也寫到「遊人」,此時,「遊人雖未盛」,但作者對他們的描述並不含糊,「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這些人物活動的描寫無不映襯了「若脫籠之鵠」之感。
由此可見,在進行景色描寫時,穿插人物活動描寫,能夠更好地進行抒情,但在把握時,一定要將人物活動的描繪與景色相得益彰,方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六、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
這一點兒,正如范仲淹所說「前人之述備矣」,在此不作過多評述,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比如比喻、排比、擬人、通感等等,尤其是通感,更能充分調動讀者的各種感觀,讓人能夠身臨其境。
以上幾點看法,只是從幾篇古**景佳作中的一點兒小小的感悟,或許寫得並不是很詳盡,但願能夠起到一點兒拋磚引玉的作用。
坦克的作用和特點是什麼,坦克的特點有什麼,寫200字。
1 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 消滅反坦克 摧毀工事 回殲滅敵方有答生力量。坦克是具有強大直射火力 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堅固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它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2 主要用於與敵方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 消滅反坦克 摧毀野戰工事,殲滅...
夢遊天姥吟留別夢境的那個部分有什麼特點
天姥山彷彿連線著天遮斷了天空。山勢高峻超過五嶽,遮掩過赤城山。天台山雖高四萬八千丈,面對著它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無數山岩重疊,道路盤旋彎曲,巖中的泉水在震響.1.我欲固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這裡展示的是夢中第一景,朗朗月色,澄碧湖水,...
深圳有什麼既安靜環境還好又少人的地方
深圳這個地方並不大,旅遊景點確實很多,如果你想在深圳找個又安靜又人少的地方,個人推薦深圳南澳島,然後到這個地方緊鄰香港,這裡擁有著美麗的沙灘你可以在這裡欣賞美麗的日出日落 深圳的南澳島是一個環境安靜還特別的好,然後人又特別少的一個海灘那裡的海水特別的清澈,深圳的求水山公園也是一個環境優美,特別安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