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族舞蹈的起源

2021-05-02 09:20:44 字數 5685 閱讀 5632

1樓:blackpink_羅捷

維族舞蹈的起源為新疆,維吾爾族舞蹈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鶻族的樂舞傳統,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經長期發展和演變,形成具有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舞蹈藝術,廣泛流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

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是與民間**結合得十分緊密。

舞蹈中,從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傳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還要加上「動脖」、「彈指頭」、「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裝飾,更形成了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維吾爾族舞蹈大致可分為自娛性舞蹈、禮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賽乃姆」就是一種自娛性舞蹈,不管是什麼場合,只要是喜慶的日子,男女老少都來跳舞,自由進場,即興發揮,還可以和場外的人進行交流,邀請圍觀者進場一同跳舞,使人感到親切,氣氛融洽。人們在樂鼓聲中,伴唱聲中翩翩起舞,直到盡興。

還有一種非常有特點的舞蹈是多朗舞。多朗舞來自塔里木盆地多朗地區(中國西北)。多朗舞有著結構嚴謹的舞蹈形式。開始跳舞以雙人對舞為主。

多少對不限,中途是不能退場的,直跳到競技開始,競技是旋轉,隨著樂曲的不斷變化,競技的人逐漸減少,直到只剩下一個人,這時到了舞蹈的高潮,在眾人的喝彩聲中結束。舞蹈自始至終都在「多朗木卡姆」的**伴奏下進行,熱烈而歡快。是維吾爾族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舞蹈。

擴充套件資料:

維吾爾族舞蹈,可分為自娛性舞蹈、風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類。自娛性和風俗性舞蹈中也帶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現流傳於新疆各地的民間舞蹈主要形式有:

賽乃姆、多朗舞、薩瑪舞、夏地亞納、納孜爾庫姆、盤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1、賽乃姆

自娛性舞蹈。廣泛流傳在新疆各地,節奏以、拍為主,個別地區(如哈密)有拍。賽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間曲調的一種,節奏平穩,旋律優美,適於舞蹈,後來與節奏歡快的曲調賽勒凱相結合,形成由慢轉快的兩段體的舞蹈形式,被收進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

從《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四十》關於回部樂的記載,可知賽乃姆曾是清朝宮廷回部樂中的表演專案。賽乃姆的表演較自由,無論室內室外均可進行。開始表演前,群眾圍坐,樂隊和伴唱者聚集一處。

**開始後舞者進場,可獨舞、對舞,也可3~5人同舞。

舞者隨琴聲、鼓點由慢到快即興表演,也可邀請觀眾同舞。舞至高潮時,觀眾合著節奏拍手並歡呼助興。賽乃姆的伴奏樂器有彈撥爾、熱瓦甫、都它爾、沙塔爾、手鼓等。

以手鼓掌握舞蹈速度。賽乃姆的地區特點為:①南疆,以喀什地區為代表,風格明快、活潑、深情、優美。②北疆,以伊犁地區為代表,風格瀟灑、豪放、輕快。

③東疆,以哈密地區為代表,風格平穩、安詳、風趣、樂觀。習慣上在賽乃姆名稱前,冠以地區名稱,如:庫車賽乃姆、和田賽乃姆、伊犁賽乃姆等。

2、多朗舞

禮俗性舞蹈。以雙人對舞為基礎,帶有競技性的組舞。流傳在新疆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縣。「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個別地區古代維吾爾族人的自稱。

多朗舞是他們傳統風俗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慶日歡聚時,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須自始至終跳完整個舞蹈,中途不準退出,觀眾也不得隨便離開舞場。

表演時的**伴奏按《多朗木卡姆》的演奏順序進行。開始時唱散板序歌的部分無舞蹈,其他各部分的舞蹈是:奇克提麥(拍)、賽乃姆(拍)、賽乃凱斯(拍)、賽勒瑪(拍)。

多朗舞的表演程式:不分男女老少,團團圍坐,鼓聲起後,紛紛邀請對手雙雙起舞,其舞步穩健豪放。隨**節奏由慢而快。

舞蹈由雙人對舞轉為集體圈舞,又由圈舞發展成雙人競技性旋轉表演,動作勇猛、矯健。伴奏樂器有卡儂、多朗熱瓦甫、艾捷克、手鼓等。

3、薩瑪舞

風俗性舞蹈。是伊斯蘭教節日時由男子在廣場上集體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傳地區為新疆喀什、莎車等地。

「薩瑪」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種拍的民間舞蹈,曾盛行一時。伊斯蘭教傳入後,逐漸演變成節日的群眾舞蹈活動。

在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時,薩瑪舞被收在歌舞組曲「麥西來甫」的開始部分。至今,在肉孜節、古爾邦節時,人們依然喜歡聚於寺院前的廣場上跳薩瑪舞。薩瑪舞的節奏有:

、、、拍,拍較少見。

主要樂器為鐵鼓和嗩吶。其舞蹈動律沉穩、舒展。落腳時全腳著地,身體下壓,微頓,抬步時兩手隨身體的俯仰而輕擺,常用跳轉、擦地空轉等技巧動作。

表演者多為勞動群眾,動作粗獷有力,富有勞動生活氣息。

4、夏地亞納

是節日或盛大集會時在廣場上表演的群眾集體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於南疆。夏地亞納原是樂曲名稱,維吾爾語意為「歡樂的」,過去曾用於王宮貴族的出巡、迎送等禮儀的樂舞中,後發展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舞蹈,多在集會開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間舞蹈之後表演,如跳薩瑪舞時,一般以夏地亞納結束。

跳夏地亞納舞人數不限,表演時無固定隊形,動作不強求一致,步伐以小跳步為主,手的動作簡單。節奏為、拍。伴奏可用絃樂或吹奏樂,幾面直徑不同的手鼓或鐵鼓同時熱烈擊奏。

新疆各地的夏地亞納的形式與風格各有差異,北疆的活潑,南疆的舞姿華麗,麥蓋提縣的古樸。

5、納孜爾庫姆

表演性男子舞蹈。以雙人對舞為主,帶有競技性。流傳於新疆吐魯番、鄯善、托克遜等地區,是婚禮、喜慶或麥西來甫中,最精彩的節目,各地多有半職業性的納孜爾庫姆藝人。

納孜爾庫姆的表演在《吐魯番木卡姆》的伴奏下進行,開始只是合著樂曲與伴唱跳一般性舞蹈,當樂曲轉入納孜爾庫姆專用曲調並唱到「哎,哎,納孜爾庫姆」的歌詞時,才進入納孜爾庫姆的表演。

表演分為兩部分:①對舞,節奏為拍,步法以蹲步、跳步為主,舞者以詼諧、幽默的動作模擬各種勞動或各種人物形象,如鞝鞋、跛子走路等;②競技,節奏為拍,只以鼓聲伴奏。

技巧動作有跳蹲、跳轉、動肩轉等,舞者互以高難動作壓倒對方,在觀眾有節奏的呼喊聲中獻藝表演。伴奏樂器為:艾捷克、彈撥爾、熱瓦甫、手鼓、嗩吶、鐵鼓等。

6、盤子舞

表演性道具舞蹈。流行於新疆庫車、喀什、伊犁、烏魯木齊、麥蓋提等地。用絃樂伴奏,節奏為拍,有專用曲調。

據傳,盤子舞源於新疆庫車民間,後流傳各地,逐漸發展成為舞臺節目,由女子單人表演。

表演時舞者兩手各持一盤子,指挾竹筷,和著**,邊打邊舞,並在頭上頂一盛水的碗,以增加難度。麥蓋提縣的盤子舞,由男藝人表演,嘴內叼長把木勺,隨舞擊打碗。盤子舞的步法與舞姿,多來自賽乃姆。

7、手鼓舞

表演性舞蹈。是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舞蹈形式,開始流傳在南北疆各地民間,後發展成為舞臺節目。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進行。

舞蹈的特點是動作敏捷、節奏多變,多用高難度的旋轉與腰部技巧。

8、其他表演性舞蹈

用道具的有擊石舞、薩巴耶(鐵環)舞、燈舞等。模擬性的舞蹈有:山羊舞、老虎舞、駱駝舞等。這些舞蹈形式也多在麥西來甫中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舞蹈工作者在各種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編撰了《維吾爾族舞蹈基訓教材》,並創作了許多優秀舞蹈節目。

如手鼓舞《摘葡萄》、歌舞《喀什賽乃姆》、大型舞蹈《多朗麥西來甫》、《拉克》及《鼓舞》、《天山女工》等,受到國內外好評。同時湧現出一批國內外知名的舞蹈演員與編導。

2樓:匿名使用者

維族舞蹈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鶻族的樂舞傳統,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經長期發展和演變,形成具有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舞蹈藝術,廣泛流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

維吾爾族古稱回紇、回鶻、畏兀兒等,較早實行農耕經濟。維吾爾族曾信奉薩滿教、摩尼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維吾爾族不同發展時期的經濟文化生活與宗教信仰,在他們的舞蹈中都有所表現。

據《魏書·高車傳》記載:「合聚祭天,眾至數萬……遊繞歌吟忻忻。」反映了其先民在漠北遊牧時期盛大的薩滿祭天儀式中的舞蹈活動。

回鶻時期民間與宮廷的樂舞活動以及佛教對歌舞的影響,在唐宋以來的史籍中都有記載。

新疆地區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樂舞盛行的地方。中原文化及印度、伊朗文化為主,對新疆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而西域樂舞對中原及其他地區樂舞,也有深遠的影響。漢、唐著名的于闐樂、疏勒樂、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等都出自新疆境內。

至今上述地區依然保持著樂舞風習,流傳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這些舞蹈大多與新疆著名古典**套曲木卡姆相結合,許多小型表演性節目,多在群眾歡聚娛樂的「麥西來甫」中進行。木卡姆的演奏與麥西來甫的活動,都是新疆的傳統風習,木卡姆使民間**規範化,促進了民間舞蹈的發展;麥西來甫則給人們提供了學習本族、本地區風俗、儀禮,學習民間舞蹈和進行即興創作的機會。

現在維吾爾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礎上得到了表演形式 維吾爾族舞蹈,可分為自娛性舞蹈、風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類。自娛性和風俗性舞蹈中也帶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現流傳於新疆各地的民間舞蹈主要形式有:

賽乃姆、多朗舞、薩瑪舞、夏地亞納、納孜爾庫姆、盤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發展和創新。

由於新疆南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不同,使維吾爾族各種舞蹈既有共同的風格,又有不同的地區特色。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特點是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同眼神配合傳情達意。從頭、肩、腰、臂到腳趾都有動作。

昂首、挺胸、直腰是體態的基本特徵。通過動、靜的結合和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風格韻味。其特點還表現在:

①膝部連續性的微顫或變換動作前瞬間的微顫,使動作柔美,銜接自然。②旋轉快速、多姿和嘎然而止。各種舞蹈形式的旋轉,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時作競技性旋轉。

③**伴奏多用切分音、符點節奏,弱拍處常給以強奏的藝術處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色彩。

3樓:匿名使用者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

什麼叫民間舞?一個民族或地區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過程中由勞動群眾直接創作,又在群眾中進行傳承,而且仍在流傳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鮮明的地域與民族特點,即表現了一定歷史時期經濟條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注入新的成份。

中國民間舞的動作受著地域文化、宗教、地理環境的諸多因素影響,風格韻律是民間舞的靈魂。

維族舞蹈主要有六種樣式組成,即「多朗」、「賽乃姆」,以及「盤子舞」等道具舞蹈。我們主要學習「多朗」、「賽乃姆」兩種。

多朗舞是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包括齊克提麥、賽乃姆等四種節奏的動作。

齊克提麥——節奏慢而平穩,舞蹈以二步一踏為骨幹動作,並貫穿於整個舞蹈的始終。

賽乃姆——節奏的舞蹈,以滑衝步為骨幹動作,這個動作的本身就具備了膝部微顫動作的特點。 四種基本動律:以多朗的顫步和滑衝步為代表的兩種,以賽乃姆的墊步、三步一抬為代表的一種,還有女性舞多用的搖身點顫基本動律。

幾種動律體現在如下特點:挺拔而不僵,微顫而不竄,上身撒得開,腳步不離散,搖身帶晃頭,聳肩繞手腕,技巧多旋轉,節奏多符點。

賽乃姆的舞蹈姿態大多是從生活中提煉的,如最常見的有託帽式、挽袖式、拉裙式、瞭望式、撫胸式等。其次賽乃姆在步伐上的特點是膝蓋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靈活輕巧,和鼓點結合緊密。步伐用得最多的是三步一抬(前三步),腳步平穩,略有微顫。

走第四步時動力腿腳掌蹭著地向後小踢,顯得步法非常乾脆、靈巧。賽乃姆舞蹈風格特點,是和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習俗、性格、服飾等特徵分不開的,在當地生活中,當他們遇到開心的事情時,頭部和頸部就情不自禁地搖動起來,這些動作被吸收在賽乃姆中,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風趣樂觀的精神面貌。

1、基本體態:昂首挺胸、頭高高昂起、立腰。挺拔而不僵——指體態立腰、拔背、挺胸、昂首。 手形:曲掌 基本手位:曲掌形、

繞腕手、開式小七位繞腕手,七位繞腔手,權開式三位繞腕手式五位繞腕手擺式六位點肩張腕手,繞四位點肩平。 常用位置:旁

點步,後側點步、前點步、踏步、踏步半蹲,蹲步後側點步。

2、風格特點:挺拔而不僵、微顫而不竄;上身撒得開,腳步不離散;全身帶搖頭,聳肩繞手腕,技巧多旋轉,節奏多符點。

3、基本動律:墊步――小腿靈活輕巧,在流動中膝上提,雙膝始終保持靠攏、兩腿部腕不間斷地向內側滾動、另一小腿部扣腳掌

支撐地面一步緊跟一步 動身體的移動。保持上身立腰、挺拔、昂首為體態,手移橫向流動的動感。 顫步――膝部規律性的連續顫

動,即一步兩顫一小一大、顫時有力、揚眉、動目、動肩、移頸。

4、骨幹動作:三步一抬、後踢步、橫墊步。

5、動作分析:墊步:是賽乃姆節奏的主要步法,特點是小腿靈活輕巧,因在流動過程 ,,,,,,,,

急求維族舞蹈的串詞謝謝,急求維族舞蹈的串詞謝謝

維吾爾族民間bai舞蹈中具有 微顫 du的動律 zhi多變的舞姿 高dao 超的技巧。其微顫專的動律,膝部規律性 屬延續化的顫動,體現出沙漠上行走的特徵 多變的舞姿,在於它廣泛吸收西域樂舞的優長 而技巧的運用,正是繼承並發展了 胡騰舞 胡旋舞 柘枝舞 中,那些跳躍 旋轉以及腰部的各種技藝。他們生活中...

真正屬於人類的舞蹈起源於何時呢

這是中外舞蹈抄界一直 的問題。在我國有學者認為始於舊石器時代,也可能更早,他們以我國雲南滄源巖畫中的男性舞蹈形象為印證 還有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山頂洞人的隨葬裝飾品中根據原始人已具有的審美意識和宗教意識來判斷,原始社會的祭祀舞蹈已被原始人以一種巫術感應的行為描繪在岩石上,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巖畫就是判斷原...

維族女生真的就不可以和不是維族的男生交往嗎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不是不可以,是因為民族的差異比較大 大多數的維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伊斯蘭教有很多的嚴格的教規,比如不吃豬肉,不吃動物的血,不吃死的動物等等,很多的 漢族人,儘管很喜歡維族的姑娘或小夥子,但是因為無法遵守這些很嚴格的教規而放棄 你好!我作為一名維吾爾族給你簡單的回答一下。在我們維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