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倍距離》賞析拜託各位大神

2021-07-28 23:34:03 字數 5010 閱讀 4710

1樓:丶軟弱

這首詩在內容上有濃厚的哲學意味。在語言上則又頗為晦澀。一定有人覺得這首詩怪誕不可解,我現在來寫這一分析文章,覺得這首詩很清楚明白,然而要解釋,卻不容易。

全詩的結構分為三節。第一節和第二節有相似之處,卻又不同。第一節說一個主體:

"你"。說你的生與死。第二節說"之間"。

"之間"是兩點之間的距離,有兩種不同的距離:空間裡的距離和時間裡的距離。兩倍距離之間是打通的,因為時空本是不可分的。

第三部分似是一個結論。 為了解釋的方便,我們按閱讀的順序把詩句截為若干段,一段一段地去說明。從語法構成去看,第一節只是一句話,並且沒有說完。

第二節也是一句話,也沒有說完,一段一段地去解釋,只是不得已。 第一節 這一節說生與死。主詞是你,這一句說你的生與你的死。

你的誕生——"誕生"在這裡是一個名詞。"你的誕生"抽象地指一個存在者(你)的起點,指"你"來到世間的這個事件。"你的誕生"只是一個主語,有待賓語的補充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

所以說了這個主題滯後,這事件是否已經發生,或者尚待發生,或者已經落空(流產、夭折),我們都不知道。這四個字可能是一個作家在妻子懷孕後他寫給未來的孩子的信的開頭。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讀到這裡,一個句子已經完整。

"你的誕生"得到了說明。我們知道"你"這個存在者不是假想的、期待著的,而是來到實際的人世間了。 所以這裡的兩個"誕生"——你的誕生已經誕生——好像指同一件事,可以被認為是無謂的重複,犯了叨叨的邏輯(taotology)的語病,其實不然。

"誕生(一)"抽象地指一個存在的開端,"誕生(二)"指此開端已經成為事實。"誕生(一)"是名詞,"誕生(二)"是動詞。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在前面說"你的誕生......

"是完整的句子,現在,又加上了"的你",使原先的完整句式變成一個具有冗長的附加成分的代詞的"你"。這裡的兩個"你"也不是單純的重複。"你(一)"只有作為對話第二人稱的意義。

至於"你(二)"則是"已經誕生的"一個存在者,你正是具體的、有血有肉、握著小拳頭嘶喊他的存在的事實和權利的嬰兒了。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看見生,理應感到生的可喜,家中有新生兒是一喜事。悲觀而善感的人也許聯想到生之苦,未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艱辛和苦難。

而哲學家看見生立即想到死,這是哲學家共有的惡疾。 叔本華說:人一降生便達到可以死的年齡。

海得格爾說:人一降生便步向死亡。 莊子借孔子之口說:

生死亦大笑。 孔子本人說:未知生,蔫知死?

魯迅在"立論"(《野草》)裡講一個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滿月時,客人來祝賀,說了許多吉利的話。有一個卻說:

“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痛打。在生的時刻,說死的來到,當然是不合時宜的,然而這是一句真話或者實話。

預言凶吉都是虛謊,因為一生中的苦樂順逆都是不可預料的情節。至於生和死有必然的聯絡。 可以預言存在者有個開始,便有個終結。

陶淵明“輓歌詩”第一句便是 “有生必有死”。這句話是不會錯的。只是這句話是說不得的。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人一旦知道自己的死,便祈望自己的不死。他明知死的必然,而死仍是他最大的恐懼和不安。人類搬動了巨大的岩石、木材建造金字塔、教堂、廟宇,用了最稀貴的金屬與珠寶來裝潢......

都是為了祈求或證明“死的不死”。 人類又用了無窮無盡的語言、無窮無盡的文字、無窮無盡的唱誦與管絃、無窮無盡的形象與色彩來肯定、裝潢永生的不虛。在這詩裡,沒有藉助周密的邏輯或神學的說教來轉化“死”為“不死”,而直截了當地寫下“你的死已經不死”。

如果我們把句子“......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改寫為“...... :

已經誕生的你的死亡已經死亡”,我們會覺得掉入無力、無意味、無意 義。接著,“誕生的已經誕生”一句說“死已經死亡”令人覺得同一個模式的叨叨邏輯。唯有“死已經不死”的形式是成立的,有跌宕,有突變,有詩的必然,詩人只能如此寫,而詩句的必然帶來命題的必然。

這裡出現兩個“已經”,“已經 (一)”是表示過去式的副詞。“已經(二)”"是未來中的過去式,這“已經(二)”並沒有過去式的作用,乃是一種特殊的肯定方式,死好像說:"這是預言,但是我的現在已經能夠肯定預言:

你是不死的。"這是以詩的語言說一個**,說一個生命的信念。是一祈望,更是一堅信。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的你的誕生——這裡出現了“ :你(三)”。它不是對話中第二人稱的"你",如"你(一)"。

也不 : 是實際世界中的"你",如"你(二)",而是"不死的你"。這"你(三)"只能是不死的,是超越的,是真際中的你。

這裡我們用"真際 "來表示理念世界,你一旦誕生,則在現實世界裡真正永存。 你的誕生已經誕生的你的死已經不死的你的誕生的你已經誕生—— 這個真實世界中你也有誕生,而且已經誕生,如"你(一)"的誕生在人間,一如神子進入這個真實的多難的世界,成為人之子;一如佛說: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 這詩句還可以延續下去。"你(一)","你(二)","你(三)"......,似乎在重複,其實在層層上升。

"你(一)"是未確定的;"你(二)是進入實際世界的;"你(三)"是超越入真際的;"你(四)"是從真際返回實際的,......此處用真際是和實際相似的真際,指真際世界,實際指實際存在的世界。每一次"你"的出現都是一次飛躍,積累前一層意義的內容。

實際的你與超越的你賴由一個一個"的"的妙用相承接、相環扣。 你是實際與真際兩棲的存在。你是世間的又屬於超世間的。

你有在世間 的生和世間的死,你有在世間的死與在世間的不死。 第二節 這一節說時與空。 一棵樹與一棵樹間——上一節說存在者的生與死。

詩句類似一句抽象思考的哲學命題。不容我們做任何形象上的聯想。連存在主體"你"也只是一個對話形象,如**線那一端的受話者,並不給我們具體的形象。

這一節說存在所據有的時空。不涉及存在主體。但是初讀到"一棵樹",很容易使讀者誤以為這是句子的主詞,因為在句子這個位置上通常是主詞。

讀下去,"與一棵樹",又可使讀者誤認為兩棵樹是句子的主詞。待讀到"間",才察覺兩棵樹只是兩個座標,這兩個座標構成一個空間的框架。在此,框架將發生什麼事。

再讀下去,"的一個早晨",讀者意味這回碰到主詞了,但下面是 "與一個早晨",那麼這兩個"早晨"該是主詞了,卻又出現了"間"。原來兩個早晨也只是兩個座標,這兩個座標構成一個世間的框架。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期待主詞,不斷期待一個存在主體的出現,他被樹與早晨輪替誘導,樹於早晨相繼要擔任主詞的角色,但主體即刻相繼幻化,幻化為世間與空間的框架。

然而在它們尚未被"間"幻化之前,它們在讀者心裡曾經一度是一棵樹與一個早晨。 早晨是生命在時間裡的一次甦醒,在時間流裡的一個小的新起點,一次小的誕生。司湯達說:

"人的一生是以許多清晨組成的。"早晨!查拉圖斯特拉迎著燦爛的巨日走下山去的那個早晨;陶淵明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放舟歸田園,"恨晨光之曦微"的那一個早晨;蘇格拉底在夜宴之後,眾人都醉臥不醒,而他整衣步向市釐,尋人論辯的早晨;孟子所說:

"雞鳴而起孽二為善者,舜之徒也"的早晨;祖逖聞雞起舞的早晨。然而這裡要說的也並不是早晨,而是早晨與早晨構成的一段時間。 樹是生命的象徵。

心理學家要認識一個人,讓他自由地畫一株樹,那是他的枝影。樹是他的自畫像。樹!

樹向上空升起,向四方舒展,向深處尋找水源,與風雨日月烏雲對話。立在古村口,在古道邊,在古寺前,在古幕旁,是堅忍守候的象徵,是蔭翳仁慈的象徵。 孔子說: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調也。"莊子帶著門人行於山中,見到那大而無用的樗。尤利西斯鋸斷一株老橄欖樹,用留下的根樁作床腳做了床。

這是他和他的妻佩涅洛佩共同的祕密,尤利西斯歸來,從這祕密他知道了妻子的守貞,而佩涅洛佩也識出了尤利西斯。然而這裡要說的不是樹,而是樹與樹構成的空間框架。 "一棵樹與一棵樹間的一個早晨"比較好懂,我們可以想像漫步在疏林裡,樹與樹之間透過來淡淡的曙色,繼之以繽紛的朝霞,繼而射過來晚陽的光芒,這光芒由金色轉為白熱。

在樹與樹的框架中,我們看見一段時間。 "一個早晨與一個早晨間的一棵樹"費解些。樹的特點是它的靜止不動,是時間流過去。

樹在時間長流中告別一個早晨,又迎接另一個早晨。兩個早晨之間有白晝和黑夜,它默默地生長,吐芽,開花,落葉,告別一個春天,又迎接另一個春天。有年輪暗暗記載它生命的歷史。

樹正因為它的靜止,大概比我們更能領會時間的遷流。所以說"一個早晨和一個早晨間的一棵樹"。樹與樹之間有早晨,早晨與早晨之間有樹。

在這一句詩裡樹只是作為空間的座標而存在;早晨也只是作為時間的標誌而存在。詩句要說的只是空間與時間兩個框架。而"的"字的用法使兩個框架相交織而相共存。

存在有兩個座標系統,存在體只有一個。 第一節說生與死,死與不死。詩句像一個哲學判斷。

詩句乃以它本身的特殊結構證明哲學判斷的不妄。 第二節說時空,時空的合一。這一詩句也許更像詩,因為帶來形象的聯想,其實也仍然潛藏著一個哲學判斷。

此詩句也是以其本身的特殊結構,連鎖不斷的扣接,證明哲學判斷的真實。這裡的"的"字的妙用使我們從空間框架步入時間框架,又從時間框架步入空間框架,反覆不已,自由自在,悠然坦然。存在主體只有在兩個系統的交相透視中才成為真實的存在。

第三節 這一節在全詩中類似一個結論。這一節大概最費解:"距離"指什麼?

兩倍距離又是什麼?為什麼"必有"?為什麼"然而"我不知道我的解釋是否合乎作者的本意,如果此節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我想至少我的解釋是可以說得通的一種。

那距離必有二倍距離——我們的生命從生到死是一段距離。作為存在者,我們存在於此時間的距離中。但是實際上我們只是活在"現在",而"現在"只是此距離中的一個點,此點不停地移向未來。

一般動物,無論牛羊、鳥魚,都只活在現在,它們不回顧,不前瞻,不回憶往事,不期待未來,當然更不會把從生到死的時間看作一段距離。要意識到我們的所謂的"一生",必須要跳出此行程,站在另一個距離下來觀照,蘇軾有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說我們要看清山的形勢脈絡,當跳出山野之外。同樣在時間上也如此。只有跳出 "現在",同時看到過去的"朝如青絲"和此後的"暮成雪",才會有 "與爾同銷萬古愁"的悲歌。

杜甫的"歸來始有憐"(《喜達行所在》)乃是逃出危難之後才能寫出的詩句。在當時逃竄的路上乃是"同道暫時人"。必須跳出那時的"現在"和"暫時"才有憐惜自己的生命的心情。

坐在火車車廂裡,無法看到前後兩站的距離,要把兩站放入視野去考察,必須離開軌道,在另一個距離下去看,要實際上做到非常困難。實際上是以想像跳開車廂,又把前後兩站同時納入想像,所以距離必須是二倍的。 第二節所描寫的時空框架的距離也是二倍的。

從樹與樹之間的距離看早晨,和從早晨與早晨之間的距離裡看樹。也就是從空間的距離裡看時間,從時間的距離裡看空間,二者不可分,距離在兩個不可分的座標系統中,所以也是二倍的。 然而必有二倍距離的——"然而"的用法是非常奇特的。

攝像中俗稱的二倍鏡是什麼,攝像中俗稱的二倍鏡是什麼?

就是增距鏡。一般有兩種,一種通用型 扣鏡頭口徑,擰在鏡頭前面,便宜,效果較差 一種專用,裝在機身與鏡頭之間專口專用 很貴,效果非常好 就是增焦鏡 也叫增距鏡 攝影中也用的 有套在鏡頭後面和裝前面的 除了2倍鏡還有1.5倍和3倍鏡 有時候可以疊加一起使用,起的作用就增加焦距可以加大鏡頭望遠倍率2倍的就...

二倍的根號三減根號三怎麼算,二倍根號三等於12還是根號十二

把二倍根號三看作兩個根號三,現在減去一個根號三便得三 望採納 二倍根號三等於12還是根號十二 2 3如果要將2移到根號裡,則根號裡就是2的平方,也就是4。再用4乘3就等於12。所以2 3 12 2 3 2 x3 12 魂師班也不是每天都學習魂師的知 根號12,12是跟號144 2倍的根號三乘以根號三...

號上班有二倍工資嗎

要看你所在企業給不給啦,有些是安排調休。4月7號上班應該沒有兩倍加班工資的吧,4月7號適合4月29號退掉的本來就是一個週末,但是如果你們單位有規定,節假日有兩倍工資那麼就應該有兩倍工資,我們單位是有這樣的規定的,平時三天節假日加班了,每天的工資都是一樣的,所以就看你們單位怎麼規定了?當然沒有,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