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什麼是慈悲心,佛教中的慈悲心 是不是就是同情心

2021-09-30 10:05:54 字數 4314 閱讀 1082

1樓:璩莉

您好為了建立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人生,我們應該培養慈悲心,增進智慧。悲智雙運可以使人們達到完美的境界。如果我們只具有善心而忽略了智力,我們將成為好心的傻瓜;相反地,如果我們光注重智力發展而忽略了情感的培育,我們將變成沒有同情心的頑固智者。

根據佛教教義,為了求取性靈上的自在,人們必須結合慈悲心和智慧,藉由愛的鼓舞和知識的指引,人們方能得到良好的生活。

慈悲是什麼?慈悲是愛心、珍惜、仁慈和寬容。慈悲表現於對生靈的愛心和關懷,尤其是對處於不幸情境者的同情。

智慧是什麼?智慧即是認清事物的本質,將心靈的高貴面發諸於舉止間。當一個男人遇見深深吸引著他的女子,他便希望再見到她,他的快樂和滿足來自於她的出現。

但是,當情況改變,他無法再見到她時,他不可以有不講理且愚蠢的舉止。畢竟,在人類經驗中包含了無法滿足的一面。假如他對她不存有虛幻的依戀和自私的執著,他就能從這種痛苦中找出相對的自由。

在快樂的人生中,痛苦和悲哀仍然存在著;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們無法由感官快樂中找到快樂的感覺。只是這種愉悅是短暫的,而且無法提供永恆的幸福。對於這項事實的瞭解,即是智慧。

幸福的要素是單純的,他們是一種心靈狀態,無法藉由我們周遭的事物,例如財富、權力或名聲而獲得。當人們畢其精力,累積超過他們所需的財富,直到發現儘管擁有全世界的金錢,也無法買到少許幸福時,他們才會醒悟和懊悔浪費了生命,但為時已晚。所以,我們必須認清追尋感官快樂和幸福是兩碼子事。

感官的刺激容易消失,無法提供人們永恆的幸福。而且,我們可以用金錢換取感官上的快樂,卻無法買到幸福。幸福的基礎來自單純的善良和清晰的是非觀念。

2樓:帥帥的良

慈者予樂,悲者拔苦。

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大悲心陀羅尼經)

所以,真正的大慈悲是不是那麼簡單的,觀世音菩薩說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此平等心不是所謂的簡單的說我平等你,那麼簡單。

這裡的平等是很深的智慧,平等就一定是達到了“無我”及“無我所有”的境地。因為只有達於無我及無我所擁有才能真正平等。如果有“我”就絕對不可能真實的和“你”平等。

光一個平等心就說不完,更何況觀世音菩薩還說了那麼多

所以,大慈悲心是要修的,是很深的。不是口頭說說的,同時,我們就知道真正的大慈悲心是多麼偉大,多麼了不起,多麼值得讚歎和隨喜。因此佛說一切眾生當恭敬唸誦觀世音菩薩名號。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3樓:匿名使用者

《大智度論》中將慈悲分為三類,非常精闢:

(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即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初之慈悲亦屬此種,故亦稱小悲。

(注意:三乘最初之慈悲!)

(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無學(阿羅漢)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薩之慈悲,又稱中悲。

(三)無緣慈悲,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此係佛獨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稱為大慈大悲、大慈悲。

以上三種慈悲,並稱為三緣慈悲、三種緣慈,或三慈。

請大家注意,從上面的分類中我們可以看出:佛教是圓融,他含攝了世間善法,並沒有絲毫否定世間善法,而是運用佛法般若智慧,將人間的至善昇華於無礙之境地。

可以這樣說,愛心人人皆有,慈悲人人皆有,即使我們是凡夫小慈小悲,甚至只是彈指間的慈悲心念,亦與大慈大悲相貫通,非異體,亦不可小覷,所謂“起一善念,天堂門開,淨土蓮現;生一惡念,地獄火至,劫燒現前”。

4樓:創作者

愛自己的家人是慈悲心嗎?

5樓:因緣法

慈悲,意即給諸有情快樂與快樂之因,並將諸有情從苦難與苦難之因中拔救出來。對眾生髮慈悲之心,即為慈悲心。

慈是指帶給他人利益與幸福。悲是指掃除他人心中的不利與悲傷。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

慈悲心,在佛教中又稱為四無量心: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6樓:匿名使用者

給於眾生永久的安樂,拔出眾生痛苦的根源!(給於樂為慈,拔其苦為悲)

7樓:

殺光壞人就是慈悲心,。不殺壞人,好人就是死亡,世界就會毀滅,壞人的本性就是自相殘殺,消滅世界,。

8樓:匿名使用者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心,就是。不大好做到,教給您一個簡單的方法,“日行一善”,每天用您有限的能力幫助周圍的人解決難事(微乎其微的也算,貴在堅持),比如,撿起一張紙,拾起地上的樹葉,(財物除外)如果是財物,您可以等在那裡等到真正的失主去找去。

9樓:長安隱士

慈愛或慈悲觀是一種產生善意和悲憫的波動的方法

10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禪定功夫 或 淨土的淨念 證得本性 只能用妄心 與私心 去發慈悲 雖然也得福 但是畢竟不純容易求不得 真正地慈悲之心 是證得本性後 見一切眾生都如同親人 而不求自發的慈悲 在此過程之中還有諸多修證

簡單言 慈悲心 就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與 佛無二 所生起的 大體同悲

11樓:匿名使用者

慈希望一切眾生快樂,悲希望一切眾生離苦

12樓:嗡阿吽

慈於眾生樂 悲拔眾生苦 以眾生為主

與感情是不一樣的 感情是以自己為主

13樓:匿名使用者

頂禮上師三寶!

佛教中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1.慈無量心,將一切眾生平等作為大慈心的對境,之後要像父母養育小孩一樣對待;

2.悲無量心,則是願眾生遠離痛苦,和痛苦之因;

3.喜無量心,則是願諸眾生永遠具足快樂圓滿的世間和出世間福德和智慧;

4.所謂的舍無量心,就是斷除對怨敵的嗔恨、對親友的貪愛,而對一切眾生無有親疏、無有愛憎的平等心。

經由四無量心修習,然後生起菩提心,四無量心中大悲心是佛法的根本。

14樓:心願力

大乘佛法的慈悲喜捨,看維摩詰經中的對話

《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第七中,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詰居士問答:

何謂為慈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何謂為悲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維摩詰)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何謂為喜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喜?"

(維摩詰)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為舍?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舍?"

(維摩詰)答曰:"所作福佑,無所希望

15樓:希熱秋傑

慈悲:慈=“心”承載“茲”。茲:快樂的旺盛生長。慈: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

悲=“心”承載著所有“非”離苦得樂的眾生。悲: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

心=慈悲承載所有眾生。

佛教中的慈悲心 是不是就是同情心

16樓:8萬4千法門

淨空法師----慈是與樂,悲是拔苦,眾生有苦,幫助他離開苦難,這是悲心;

佛法常專常把真誠兩個字屬連起來,祖師大德給我們講菩提心,菩薩的心叫菩提心,菩提心體相用,菩提心的體是什麼?是直心。菩提心的作用是慈悲心,慈是與樂,悲是拔苦,眾生有苦,幫助他離開苦難,這是悲心;眾生不快樂,你能讓他很快樂,法喜充滿,那是慈心,他把它分開來講。

17樓:aaa**王

遠遠不止如此 慈悲心就是佛性 而同情心只是一種個人的標準而來的善良 這個程度不同

18樓:青竹遺風

慈悲:慈是願給一切眾生安樂,悲是願拔一切眾生痛苦。佛教的慈悲心,基於同情心,而遠勝過同情心,這個慈悲心可以作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19樓:匿名使用者

無條件的仁慈,共同生命體的悲憫之心。南無阿彌陀佛!

佛學常識 什麼是慈悲心,什麼是慈悲心啊,學佛的進來下

愛自己的家人是慈悲心嗎?大慈,是與一切眾生樂 大悲,是拔一切眾生苦。故而,慈悲是特指對眾生而言的。只有菩薩,才有慈悲。不是出離這個世界,而是深入這個世界,和一切有情站在一起。正因為一切有情都有他的執著心,伴隨著執著心,煩惱才源源不斷地像大海中的波浪將眾生裹挾。眾生為了從陷溺在有情執的煩惱海中拔出,唯...

慈悲心同情心惻隱心憐憫心這些有什麼區別

慈悲心 同情心 惻隱心 憐憫心的區別如下 1 慈悲心 指一個人對某物或某事懷有不忍之心。中國古象雄文化的宗教體系經過幸饒佛陀和不同時期的佛陀傳播,將 慈悲心 靈魂不滅 輪迴轉世和因果報應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亞等廣大地區傳播,影響著古時印度教 耆那教 後來印度佛教的產生。2 同情...

什麼是真正的慈悲

一位禪者在河邊打坐時,聽到掙扎的聲音.睜開眼睛一看,一隻蠍子正在水裡掙扎.他伸手把它撈出來時,被毒蠍子蜇了一下.過了一會兒,他又聽到掙扎的聲音,一看,蠍子又掉進水裡去,他又把它救上來,他的手又被蜇了下.旁邊的漁夫說 你真蠢,難道不知道蠍子會蜇人?知道,被它蜇兩次了.那你為什麼還要救它?蜇人是它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