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名士為何鍾愛玄學,魏晉時期為何會出現玄學盛行

2022-05-15 09:48:47 字數 5357 閱讀 1191

1樓:未共你飲過冰

魏晉玄學與世俗所謂的玄學有些不同,它是在魏晉那個特殊時期,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思想的潮流。魏晉名士注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當時出現了一批以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和向秀等為代表人物的玄學流派。

魏晉玄學清談的前期,承襲了東漢清議的風氣。在理論上側重老莊之道,但主要研習的還是實際問題和儒家名教的哲理。竹林時期的玄學家以阮籍和嵇康為代表,他們崇尚自然,標榜老莊之學。

因不願與司馬氏政權合作,隱居山林,追求清靜無為,返璞歸真之道。玄學發展的後期,已經沒有實際的政治意義,只成為口中議論或紙上書寫的玄言。用來裝飾明士的身份,並且開始呈現出與佛教融合的趨勢。

魏晉玄學與世俗所謂的玄學有些不同,它是在魏晉那個特殊時期,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思想的潮流。魏晉名士注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當時出現了一批以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和向秀等為代表人物的玄學流派。

魏晉玄學清談的前期,承襲了東漢清議的風氣。在理論上側重老莊之道,但主要研習的還是實際問題和儒家名教的哲理。竹林時期的玄學家以阮籍和嵇康為代表,他們崇尚自然,標榜老莊之學。

因不願與司馬氏政權合作,隱居山林,追求清靜無為,返璞歸真之道。玄學發展的後期,已經沒有實際的政治意義,只成為口中議論或紙上書寫的玄言。用來裝飾明士的身份,並且開始呈現出與佛教融合的趨勢。

魏晉玄學的核心牽扯到哲學的各個領域,與佛教的一些觀點有相通之處,結合了老莊思想,使其趨於本土化。魏晉玄學的發展和成就,拓寬了中國思想界的內涵,為儒釋道三教合流奠定了基礎。如果想要進一步瞭解魏晉玄學的形成和發展,可以閱讀湯用彤先生的《魏晉玄學論稿》、湯一介先生的《郭象與魏晉玄學(第三版)》和魯迅先生的《魏晉風度及其他》等著作。

魏晉玄學是魏晉時期學者們在亂世中保全自己,尋求處世之道,因無力改變現狀而渴望重建社會秩序的思想成果。這大概是生活在一個奢華又短壽、空前混亂時代的士人,對自我價值的思考和對現實問題的迴避吧。

2樓:暗器獨步天下

他們倒是想談政治來著,問題是談現實問題,一是掉自己腦袋,二是掉家人腦袋。人又閒又無聊又不能講真話,只有胡說八道了

3樓:匿名使用者

魏晉朝野爭做玄學名士,或清談虛無,或長嘯寂谷,或超塵脫俗,或狂放自如。

文人將生命浪費在唾沫之上,政客將人格淪落到爬行之中。鍾會爬行的姿勢,山濤竟然也會,這實在讓嵇康鄙夷,嵇康以此與山濤絕交。與其費神於名氣,不如彈琴長嘯于山野。

劉伶和阮籍都嗜酒,都是放浪心性,浪費生命,這種生活方式令司馬氏朝廷安心。其實政治志向,理想抱負之類早已被劉伶、阮籍看透,並深深地厭倦了。他們飲酒,寫詩,放聲唱歌,追尋內心無與倫比的灑脫。

文人清談,隱士長嘯,學士專注於玄學,是魏晉文人的歡樂,也是魏晉文明的悲傷,這說明在當時,已經沒有話題了。沒有大道可以**,沒有深思值得深思,只將注意力放到無聊和清淡。

曹操活著的時候,建安七子的熱情尚可**如何致力於民主和自由,而司馬昭時代這些思考和**大家都閉口不談,相反,像向秀這樣總是喜歡搞些玄學的道士總將自己熱情地投放到莊子之類的古籍註解中,鄭玄等人關於玄學的爭論,將文化雞毛和蒜皮一起炒作到無聊的泡沫當中。嵇康這樣的大名人,棄才學而不用,只追求長生,潛心於養生學和煉丹術。

當時文士的目標轉向玄學和煉丹,說明當時文化學術界已經失去議題,失去心智,失去勇氣,失去清醒,放棄大義,無聊之至。那時,學術失寵,文學失真,文人失意,文化失落。由於文化壓抑,很多有意義的東西不能成為討論話題,因而文化人士甚為無聊,無可言說,只好浸泡時日於口水。

清談和玄學,其實都是無聊。清談吃藥,玄學飲酒,出自同一種無聊。

司馬昭想把竹林七人都招來,藉以拉攏人心,浪得重賢之名。山濤自表忠心,願引薦其餘數人,可嵇康怎麼招都招不來,嵇康被殺之後,向秀劉伶一個個都受寵若驚了,山濤舉薦阮咸典選,於是竹林七賢,只有嵇康將志氣堅持到底,其餘六人皆入朝為官。

其實,真正令人歸服的,不是強勁,而是人心。明朝李巖對李自成進言:「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

嵇康心高,到了什麼也不想幹的地步,司馬昭在收買人心的過程中,無法逾越,還是忍不住殺了嵇康。收買嵇康之心而不得,殺而求其子,招納嵇康之嵇紹做官。招名士,讓他們做官,是為了管住他們,也是為了向天下宣示朝廷是重用賢士的。

雖然應招做官,但是劉伶和阮籍都深深地自我陶醉了。整天昏昏沉沉,醉生夢死,司馬昭也無心打破其夢境。

鍾會對竹林七賢這些人名氣和風度,無比羨慕,因羨慕而嫉妒,因嫉妒而生恨。由嫉妒而生恨的鐘會,以實際行動證實了內心深處對嵇康超然神志的無比嚮往,他走路的姿勢都在模仿嵇康若隱若現的影子。

其實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無時不刻都以名士自居。司馬師也曾是清談之士中的一名,少年時就浪得清譽,與夏侯玄、何晏齊名。只要做的有聲有色,朝廷裡的名士和山林裡的名士也沒有大的不同。

一般而言,在朝廷有些官職的文士,更容易出名,在山林,除非以詩成名,否則,就是無人知道的隱士。其實,天下名士,無不與官有關,或者先出名後做官,或者出名也不做官。文士之中,出名之輩,稱作名士,有才而不名者,是隱士。

但是朝廷裡做官的雖然佔據權勢,卻失落於名氣。眼看著不做官的這些人一如既往地清高長嘯,朝廷裡的名士羨慕嫉妒恨,但見嵇康的神采與名氣日日登高,鍾會之輩總是夜夜難眠。

殺了嵇康之後,司馬昭也深深地惋惜,那是因為自己每當清晨,都無法面對清醒的心,他知道嵇康展現給世人的氣度,何嘗不是自己欲罷不能地嚮往的風姿。嵇康已成往事,司馬昭和鍾會以前用以對比的影子,如今不見,頓感悽慘。

4樓:閒雲

名士鍾愛玄學,主要是兩晉時期,不是魏晉時期。兩晉時期,由於政權是謀奪來的,司馬氏很怕人們議論,於是採用高壓政策,又實行門閥制度,禁止讀書人亂說亂道。當時的名士不滿朝廷的做法,又不敢說出來,於是就以玄學來逃避現實,保持清高了。

5樓:皆無皆有

魏晉朝野有一種潮流,何為名士,懂玄學真名士,或清談虛無,或長嘯寂谷,或超塵脫俗,或狂放自如。文人清談,隱士長嘯,學士專注於玄學,是魏晉文人的歡樂,也是魏晉文明的悲傷,這說明在當時,已經沒有話題了。沒有大道可以**,沒有深思值得深思,只將注意力放到無聊和清淡。

當時文士的目標轉向玄學和煉丹,說明當時文化學術界已經失去議題,失去心智,失去勇氣,失去清醒,放棄大義,無聊之至。那時,學術失寵,文學失真,文人失意,文化失落。由於文化壓抑,很多有意義的東西不能成為討論話題,因而文化人士甚為無聊,無可言說,只好浸泡時日於口水。

清談和玄學,其實都是無聊。清談吃藥,玄學飲酒,出自同一種無聊。

6樓:我不愛你的世界

魏晉名士名辯思潮的主流是與玄學結合而談玄說理的所謂名理學。玄理清談是魏晉名士玄學思想的主要體現,是這一時期人們對玄學問題析理問難,反覆辯論的文化現象。本文從玄理清談的內容和形式、談辯析理的方法及玄理清談的邏輯意義等方面對魏晉名士玄學思想的特點進行了論述,為研究魏晉名士的邏輯思想。

7樓:改春綠

那時候很迷信,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只能用玄學去理解

魏晉時期為何會出現玄學盛行

8樓:小魚娛樂

儒學的地位受衝擊

政局動亂 農民起義 社會危機

佛道的傳入

士大夫的精神需要

莊園經濟

九品中正制 門閥士族大權在握

魏晉名士有什麼特點

9樓:匿名使用者

從(1)-(3)故事可以看出魏晉名士在評價自己和他人時有什麼特點?

10樓:二十四史後

一,善於清談,長於玄理;

二,喜歡服五石散。

魏晉玄學分為哪三個派別,代表人物分別是誰

11樓:

第一派是夏侯玄、何晏、王弼為正始名士;

第二派是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為竹林名士;

第三派是裴頠、王衍、庾敳、王承、阮修、衛玠、謝鯤為中朝(即西晉,往往特指元康年間)名士。

正始玄學(約240~249年)以王弼、何晏為代表,為玄學發展的第一階段,由漢末才性問題的討論演進到玄學本體論的範圍。尤以王弼對中國哲學的影響最大。正始名士形成於魏明帝太和時期,被稱之為「四聰八達」,主要人物有何晏、夏侯玄、諸葛誕、荀粲、裴徽等,曹芳登基第二年,改年號為正始(公元240-249年),「四聰八達」分子紛紛掌權,史稱「正始名士」,影響了年輕一代的思想。

之後又有王弼、鍾會等少年思想家總結並昇華了早期正式名士的思想成果,奠定了早期玄學的理論基礎。

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用道家思想解釋《周易》。時人注重《老子》、《莊子》和《周易》,稱為「三玄」,是魏晉玄學家最喜談論的著作。

《周易》、《老子》,著《論語釋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釋儒家經典,企圖齊一儒道,調和自然與名教的矛盾。王、何等玄學家承襲東漢清議的風氣,就一些哲學問題問難析理,反覆辯論,稱為「清談」,這是玄學發展的獨特方式。

竹林玄學(約255~262年)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為玄學發展的第二階段。在哲學上嵇、阮與向秀利用了王弼體系的內在矛盾分別發展了王弼「崇本息末」與「崇本舉末」的思想,使正始時期的玄學向兩個方面發展。嵇康、阮籍作為竹林名士,主要活動時期應在司馬氏當政時期,嵇、阮崇尚自然,認為「自然」乃是宇宙本來的狀態,是一個有規律的和諧的統一整體,其中沒有任何矛盾衝突。

而人類社會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應是一個無利害衝突的和諧整體。他們認為名教破壞了這種和諧狀態,因此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對司馬氏集團以名教掩飾政治上的腐敗極為不滿,否認自然與名教一致。

向秀與嵇、阮相反,認為自然與名教不相矛盾,用「稱情」、「得性」解釋「自然」,提出「有生則有情,稱情則自然」的主張,認為人的慾望與自然「不得相外」。在有無關係上承認有一個「不生不死」的生物之本作為萬有生生化化的根據,但引進了「自生」、「自化」的概念,成為玄學發展中從王弼的貴無向裴頠、郭象的崇有過渡的中間環節。

太康十年(公元290年),晉惠帝即位。元康元年,太后賈南風掌權,而後出現了9年的和平年代,即元康時代。元康年間,隨著西晉開國元勳自然生命的結束,西晉前期的禮法派已不復存在,禮法派的子弟開始了玄學化過程,與玄學家族的後代融為一體,於西晉元康時期走上了歷史舞臺,史稱「元康名士」。

元康名士分為兩代,一為中年穩健派,以王衍、樂廣、裴楷為代表;一為「元康放達派」,以王澄、阮瞻、庾顗、謝鯤等「八達」為代表。

西晉玄學(約263~316年)以裴頠、郭象為代表,構成玄學發展的第三階段。這一時期,玄學仍朝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由貴無派發展到極端,使當時一些名士如阮瞻、王澄、謝鯤等人,繼承嵇、阮思想中頹廢的一面,嗜酒極欲,追求表面形跡上的放達。

這種放浪形骸的拙劣模仿完全窒息了玄學貴無派在思想上的創造力,使它走向沒落。

中國哲學發展到魏晉時期可以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魏晉玄學是一種思辨性很強的哲學,它比較注重抽象理論的**,而抽想理論則需要通過一系列哲學概念以及這些概念間的邏輯關係表現出來。因此魏晉玄學使中國哲學的概念以及這些概念間的關係的**大大發展起來,儘管許多概念在以前的思想中也使用過,但魏晉玄學家卻給了他們以新的意義。

此外在命題、理論及其方法上魏晉玄學也有了極大發展。

魏晉玄學的主要特徵,魏晉玄學在民間是怎樣的

1,本末有無 貴無論 貴無論 是探索現象界背後的真實本體,作為世界本性的 道 是絕對的 無 是 寂然無體,不可為象 的.王弼用 以無為本,以有為末 的本體論結構的模式來解釋 有 及 無 兩者的關係.本體與現象是不一樣的,甚至是相反的,道 是超言絕象不可名狀的,不是一般人所能認識的物件,只有 與道同體...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徵是什麼 它與魏晉南北朝文化之間的關係如何

階段特徵 民族融合 政權並立 戰亂不斷 關係 民族融合導致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政權並立 戰亂不斷導致漢初儒學出現信仰危機,佛教道教盛行,出現 南朝四百八十寺 的情形。以玄學為中心 政治黑暗,人們用嚮往皇老之術來逃避現實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徵是什麼?它與魏晉南北朝文化之間的關係如何 階段特徵...

魏晉時期門閥政治的影響,魏晉南北朝 門閥政治的 起因發展到衰落

政治關係歸根到底還是經濟原因。西漢封建大帝國的經濟基礎是地主小農經濟。但是由於東漢末年大規模的戰亂這種經濟形式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於是地主階級中的大地主逐漸轉化為豪族,地方豪族實力強大,逐漸兼併土地而轉化為大莊園主。他們大部分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而形成與 抗衡的地方豪強,本來向國家納稅的小農轉而受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