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2樓: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由於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體腠理疏鬆,經絡氣血流通,有利於藥物的滲透與吸收,而庚日又與肺金有關(庚日為金,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裡),為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加之精心選取有溫經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經及督脈腧穴進行敷貼,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
比如,2023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23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熱的。
3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三伏天是從公曆2023年7月13日開始,農曆2023年五月廿八開始。
三伏天是從夏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叫做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個庚日叫做中伏(10天,也有2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則是末伏(10天),隨後季節變化開始進入秋季。
4樓:淇水蘭天
共有四十天,一伏十天,二伏二十天,三伏十天。
5樓:夏濃
三伏天30天或40天。2023年三伏天40天。
6樓:匿名使用者
入伏到出伏一共45天
7樓:匿名使用者
初伏:7.13-7.22,10天;
中伏:7.23-8.11,20天;
末伏:8.12-8.21,10天。
三伏天有幾天?
8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9樓:木一鴿
三伏天有時是三十天,有時是四十天
基本介紹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2入伏時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10樓:西大柚子吖
三伏天有些年份是三十天,有些年份是四十天。
三伏天,俗稱「伏天兒」,是一年之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間,一般是在陽曆7月上旬至8月中旬。
入伏是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計算的,民間有「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說法。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合,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即為「庚日」。
因為天干有十個,所以庚日每十天重複一次。
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初伏為十天,末伏也是十天,只有中伏是不固定的。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四個庚日時,中伏為十天,出現五個庚日則為二十天。
初伏、中伏、末伏合起來即為「三伏」,所以三伏天有些年份是三十天,有些年份是四十天。
11樓:花花
40天。「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
」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三伏天是那幾伏天?
12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13樓:風雨中的北湖
頭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共計40天。
14樓:
節氣:小暑即為入伏第一天,每伏10天,共三伏
三伏天有幾天?
15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16樓:冬熱夏寒
「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庚日出現的早晚會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會出現有些年份整個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 天的情況。
基本介紹
「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其中「伏」為「土」,其本義是「潛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期,分為初伏、中伏、末伏。這是因為春分以後晝長夜短,至夏至時,陽光接近直射。
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了一大部分。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
入伏時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一般出現在每年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三伏天」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
夏天三伏天有幾天?
17樓:贛南稻草人
今年「三伏天」長達40天,從哪天開始算起?為什麼說現在最熱?
18樓:匿名使用者
為三十或四十天,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如果立秋日及其後兩天出現庚日,則中伏10天,否則20天,於是就有了有些年份三伏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別。
三伏天是中國農曆小暑與處暑之間的一段時間,它是一年中氣溫最高而且潮溼、悶熱的日子。氣溫節節攀高,各類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暑熱暑溼就成了我們防範的重點。
另外,夏季暑溼對脾非常不利,所以夏季應適當多吃一些味甘、酸宜脾的食物,如山藥、薏米、菠蘿、西瓜等;炎熱的天氣還容易導致人火氣上升,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
19樓:猴諄擅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
」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1、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通常也指從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時間。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 2、特指末伏 據《通書》、《陰陽曆書》和《萬年曆》查考可知:
陽曆公元2023年【陰曆乙酉(雞)年】的「三伏」是:7月15日,陰曆初十庚子日為初伏(又叫頭伏);7月25日陰曆二十庚戌日為中伏(二伏);8月14日,陰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
但2023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從陰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後一天(陰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後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俗話說「熱在三伏」,按照我國傳統曆法,今天開始進入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伏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比如2023年。一般說來,「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
當然,古人的這種推算方法並不十分科學,並不一定與當年的氣象實際緊密結合,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也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麼說,「三伏天」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 名稱 另稱 介紹 初伏 頭伏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
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 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3後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農曆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曆七月後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終伏 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三伏天什麼解釋,三伏天是什麼意思
三伏 是初伏 中伏和末伏的統稱,三伏天是全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 悶熱的時段。漢代學者劉熙在 釋名 中記載 三伏者,庚金伏於夏火之下。金畏火,故曰伏。東漢史學家班固在 漢書 中也說 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三伏天是什麼意思?綜述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
三伏天吃什麼養生最好,三伏天吃什麼好?
三伏天養生適合吃蓮子 生薑 薏米 苦瓜 綠豆等。夏季吃蓮子可以養心護心,而且還能幫助你提高睡眠質量。另外,專家認為,三伏天天氣悶熱,人們容易心煩氣躁,吃點安神的蓮子可以平穩情緒。夏季吃薑可以防治腹瀉,生薑中的成分還可以防暑降溫,溼熱體質的朋友吃薑還可以去除溼熱,保健身體。中醫認為薏米具有利水 利尿的...
三伏天是運動好還是不運動好呢,三伏天運動的好處 三伏天適合什麼運動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三伏天鍛鍊可得注意鍛鍊時間和鍛鍊方式。最佳鍛鍊時間因人而異,人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規律 生物鐘和工作性質,培養出每天最佳的運動時間。早上鍛鍊要先喝水 俗話說 一日之計在於晨,很多人也因此選擇在早晨運動。其實,這種做法不值得提倡。因為在凌晨4點到早上9點之間,二氧化碳反流,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