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是不是翻譯錯了!我所知道如下: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
未也。」「居!吾語女。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學」後省一「禮」字,「禮」即「度」。好仁若無禮度,則愚仁。孔子對「仁、知、信、直、勇、剛」等美好的品德都要求要有「禮」有「度」,如孔子說: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仁而無禮度則愚;智而無禮度則蕩;信而無禮度則賊;直而無禮度則絞(傷人);勇而無禮度則亂;剛而無禮度則狂。在施恩方面也有乙個尺度。
子曰:「由,女聞六言六蔽矣乎。」
2樓:阿煒聆聽心聲
出處:《論語·陽貨篇》原文: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子曰:
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翻譯: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孔子說:
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愛好誠信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危害親人;愛好直率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賞析:這裡所談的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古成語稱為「六言六蔽」。仁、智、信、直、勇、剛都是好品德,都是我們應該喜好好而 加以修養的。
但是,如果不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通權這變地把握其實質,便很容易偏執一隅,造成危害,從而由「六言」(六種美好的品德)變成「六蔽」。這種事例,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是很多的。就以春秋時期為例,宋國和楚國在弘這個地方開戰,楚軍正在渡河時,宋軍中有將 建議衝鋒過去消滅楚軍。
可宋襄公為了表示「仁」,說是「不鼓不成列」,要等楚軍完全渡過河列好陣以後才開戰。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因傷腿而送了命。這是「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的典型。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3樓:石小希
意思是:讓我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
語出《論語十則》:子曰:「由,誨女(滑蔽跡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啊,讓我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信並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聰明的。」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 對曰:「未也。」 「居!吾
4樓:手機使用者
1.a2.b
3.c4.(1)不學習《禮》,就不能立身處世、立足於社會。
2)又聽說了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兒子。
5.有教無類、公平、平等。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意思
孔子說 見到賢能的人 就要 努力向他 看齊,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 以他為反面教材 做自省.應該是這個意思。出處 論語 里仁 論語 里仁篇是 論語 的第四篇,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 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本篇是 論語 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係問題 個人的道德...
《中庸》子曰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鮮能知味也。」的感悟 40
中庸 子曰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鮮能知味也。的感悟 之所以不去踐行中庸之道,我知道其中緣由 智慧 聰明的人做得過了頭,而愚昧的人又做得不夠。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明瞭於心,我知道其中緣由 賢德的人理解得過了分寸,而不太聰明的人又理解不到那個層次。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講了乙個什麼道理 字面意思是人...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對於天下一切的事物,沒有一定怎樣才可以的,也沒有什麼一定怎樣才不可以的,唯一行事的標準就是義 君子對於天下人,無專主之親,無特定之疏,惟以道義是從。即不問親疏,但以道義是親,亦即以義為處世準繩。無適的適字,無莫的莫字,古注有多種解釋。清儒俞曲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