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靜觀社會之虹靜說說
孩子的自我安慰情緒,是自我保護,是心理安慰,是精神寄託,是推卸責任的表現。
自我保護<>
如果孩子會自我安慰,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當周圍人不看好孩子,否定孩子,孩子需要自我安慰。孩子的自我安慰情緒其實就是自我保護,當周圍人給不了孩子安全感。
孩子需要自我保護。孩子需要對自己的認可,這種自我安慰情緒,就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雖然有人說自我安慰情緒不好,但是我覺得孩子學會自我安慰,就會形成一種自我保護意識,學會保護自己是一種生存的能力。
心理安慰<>
不是所有孩子的能力都很強,有人很優秀,有人能力一般,當自己的能力達不到別人的要求時,這些人就學會了自我安慰。孩子的自我安慰情緒其實就是一種心理安慰,就是一種追求合理化的表現。有人說,孩子的自我安慰情緒是在逃避,不敢面對現實,不敢正視不足,比如這次考試成績非常糟糕,但是孩子在內心有自我安慰情緒,他對自己說,沒關係,不就是一次考試嗎?
無所謂!這就是孩子的心理安慰,孩子在內心找到了平衡點,他在自我安慰,他為這次考試失敗找了乙個藉口。他想要守住內心的平衡,這就是一種心理安慰。
精神寄託<>
當孩子犯錯誤時,他不會主動去面對錯誤,而是想著逃避錯誤,所以,他學會了自我安慰,這種自我安慰情緒就是一種精神寄託。這是比較消極的一種情緒,他滿足了精神世界所有的幻想,尋找到了精神寄託,他在努力逃避現實,彷彿這個錯誤和他無關,這不是他犯的錯誤。因此,這種自我安慰情緒非常不可取。
結語孩子的自我安慰情緒是推卸責任的一種體現,孩子之所以自我安慰,就是想推卸責任,不想承擔責任,經常看到這樣的小孩,喜歡把責任往別人身上推,找各種各樣的理由為自己開脫。父母要幫助孩子分析自我安慰情緒產生的原因,積極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主動承擔責任,主動去面對現實,不要選擇逃避。
2樓:娛樂達人掌掌呀
兒童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需要家長老師以及朋友們的幫助,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才能夠幫助他人建立乙個比較好的心理基礎,而且由於年齡的原因,兒童一般對於自己的情緒表達較為直接,比如說不開心的話,可能會直接哭出來,或者是擺出不高興的表情,所以我們做成年人應該對孩子有乙個比較清楚的瞭解。那自我安慰情緒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
1.來自於家庭的影響。如果乙個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足夠關注,我給的關心足夠多,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陪伴也比較多,那麼孩子的自我安慰情緒可能是由父母在安慰自己的時候學習而得來的,因為一旦遇到挫折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負面情緒和消極情緒,那麼孩子自身也肯定會向父母學習和模仿,如果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及時安慰,那麼孩子也會學習這種處理問題的能力。
2.來自於人際關係的影響。小孩在上學的時候肯定會建立屬於自己的交際圈和人際關係,比如說在上學的時候可能會形成一定的師生關係以及與同學的關係,會交比較多的朋友。
所以說兒童在與他人之間的交往的時候,肯定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反饋,有些人比較適合跟自己交往,但是有一些人就不太適合性格不太能合得來,所以應該讓孩子及時看到正面的人際關係的影響,這樣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才不會過於慌亂。<>
3.自我經歷的影響。小孩的眼睛是天真的同時也是非常真實的通過在身邊環境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說到來自他人的反饋就能夠在自己心目中形成對別人的印象,小孩也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所以自己的經歷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自我安慰。
3樓:王志剛剛剛
遇到任何事情父母都不會去安慰孩子的情緒,也不會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所以才會讓孩子有這樣的自我安慰。
4樓:小李美死了
是因為沒有安全感,也沒有孩子陪伴,每天都孤單的乙個人,自己又特別樂觀,所以才會產生自我安慰的情緒。
5樓:撒的謊
這種應該是屬於天生的一種情緒,是不需要後天形成的,每個人都會有這種自我安慰的想法。
我覺得佛教就是自我安慰的產物而已
看來很多人都在捍衛佛教觀念啊!為什麼呢?我覺得還是自尊心作祟,而不是真的捍衛佛教。中國人有好為人師的習慣,不管什麼情況,三七二十一就是一套說教。回答的人多是認為自己對佛教常識有點見識的人,但有沒有人反思,為何要浪費時間來上幾個自然段的口舌之便呢?其實就是一種空虛的自我反映而已。你的理解出現偏差了!真...
他像是自我安慰的說到我的兒子死了我當然很悲痛可是戰爭嘛總是要死人的改為,第三人稱轉述句
和他結婚以前我一直認為他是個好人,事實上他確實是個正正經經過日子的人,即使我們分手了我也要承認。可我們在一起後真的不幸福,他對金錢太過計較,我覺得很累。沒有原則問題,卻總因為雞毛蒜皮的事生氣。老公說他前妻身染重病,他為了給她 花光所有積蓄,又四處舉債,可是後來都沒人願意借錢給他,他說如果有錢他妻子還...
人的情緒是怎麼來的?有產生的邏輯嗎
1 情緒是對生理變化的知覺。2 情緒是大腦皮層對丘腦的抑制解除後丘腦功能亢進的結果,並向上反饋至大腦皮層使人產生情緒體驗。3 情緒是由環境 生理狀態和認知過程三個條件所制約的。產生於所見所聞,其實是由人的經歷,當每遇到一個情景時都會產生一個相應的情緒反應,而這種反應來自於一個人從出生到現在所有的閱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