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已 腹心相結者,謂之知心 怎麼解釋

2025-02-12 14:10:06 字數 1836 閱讀 1528

1樓:鄭芬多老師

一、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已;腹心相結者,謂之知心:因為恩德而相知相交的兩個人,稱為知己;而彼此瞭解彼此心心相印的兩個人,才是知心朋友。

二、句子出處及作品簡介。

1、出處。語出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卷一:「這相知只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

故事出自《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作品講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

故事講了俞伯牙從小就酷愛**,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鍾子期,鍾子期感嘆俞伯牙的**「巍巍乎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

鍾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作品通俗易懂,在當時很受聽客的喜歡,它已成為中國古代話本的典範之一。

2、《警世通言》簡介。

警世通言》,白話短篇**集。明末馮夢龍纂輯。完成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其題材或來自民間傳說,或來自民間宗教寶卷和**。主要描述的是宋、元、明三代的故事。

警世通言》與作者稍前完成的《喻世明言》

以及稍後完成的《醒世恆言》

一起,合稱「三言」,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白話短篇**集之一。通常亦與凌濛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並稱,稱為「三言二拍」。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恩德而相知相交的兩個人 是知己 而彼此瞭解彼此心心相印的兩個人 才是知心朋友。

求解含義: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

3樓:秋狸

不計回報,傾力相助者,稱得上知己;肝膽相照,無活不說者,稱得上知心;心照不宣,情投意合者,稱得上知音,總的來說就是相知。

一、出處。明末·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二、原文(節選)

古來論交情至厚莫如管鮑。管是管夷吾,鮑是鮑叔牙。他兩個同為商賈,得利均分;時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為貪,知其貧也。後來管夷吾被囚,叔牙脫之,薦為齊相。

這樣朋友,才是個真正相知。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

三、譯文。自古以來談論交情深厚的沒有比得上管鮑的。管是管仲,鮑是鮑叔牙。他們兩個同為商人,得到利益均分;有時候管夷吾得到的利益比較多,鮑叔牙不認為管夷吾貪婪,知道管夷吾是貧窮的。

後來管仲被囚禁,叔牙為其脫罪,並推薦他為齊國相。

這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相知。原來這相知有幾樣說法:不計回報,傾力相助者,稱得上知己;肝膽相照,無活不說者,稱得上知心;心照不宣,情投意合者,稱得上知音,總的來說就是相知。

一、創作背景。

在《警世通言》的內容裡,宋元舊作佔了將近一半,如《陳可常端陽仙化》《崔待詔生死冤家》等,但它們都或多或少地經過馮夢龍的整理、加工。

在《警世通言·緒言》中,馮夢龍自言將前代、今世的傳說、野史,蒐集整理。他表示,收集的多是野史之類,至於是事實還是虛構,都無需要去深究,也沒必要「去贗存真」,因此書中人物、內容等是實事存在還是故事傳說,其實無須理會。

二、賞析。警世通言》作為古代白話短篇**的高峰之一,《警世通言》構築了自己獨特的藝術世界。中國古代白話**,是在「說話」、「話本」的基礎上,經過文人的加工、提高而來的。「說話人」的故事底本稱為「話本」,現代學者稱「三言」「二拍」為「擬話本」。

與早期的「話本」相比較,《警世通言》在語言、文體和結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首先是語言,改變了過去書面語與口頭語分離的狀況,完全採用通俗、曉暢的白話,力避文白間雜,風格趨於統一。

4樓:鴻運起名網

用91手機助手iphone端刪除遊戲中途退出導致錯誤。

舍人相謂曰謂什麼意思,舍人相謂是什麼意思?

謂 商量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 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 吾能為之足 給它添上腳 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 蛇固無足,子安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儀式完畢後,把剩下的一壺酒...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子君子者也。從修辭角度看,是?句從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

第一個是 排比 第二個是 駢句 駢句,是一種講求對仗的文體,它要求文字的對偶,重視聲韻的和諧。而且結構相似 內容相關 行文相鄰 字數相等的兩句話。駢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駢句在結構和字數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駢句是詩句的一種,與散句相對,散句則是相對於駢句而言,也可以說,駢句以外的句子都...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什麼意思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出摘自 金剛經 中一句話 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即非菩薩 句意理解為下 無我相 我 本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因緣和合生滅,所以並無 我 是名 我 無人相 他人 也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因緣和合生滅,與 我 無異,所以並無 他人 是名 他人 無眾生相 眾生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