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西方的繪畫從一開始便是理性的,科學的。體現在設計上就更為明顯,現代設計起源於德國,這裡則是更理性,更科學。在包浩斯的體系中繪畫與設計是相融合的,這裡將畫面分解為點線面,全部抽象出來,系統地全面地理性地研究其在畫面構成上的規律與法則,令人易於把握,特別是初學者。
在色彩上也是進行了科學而理性的分析。將現代的心理學、生理學也融入到畫面的分析中。而相比之下,中國的繪畫更趨向於感性的成分,一切法則、規律,都是玄之又玄,一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便概括了一切。
舉個例子來說,就是當面對一幅作品時,感覺很不錯,畫面很美,但問及為什麼會有如此感受時,西方的觀點會從畫面的點線面的分佈構成、色彩關係的處理,等等,一系列的理性分析,告之達到這效果所運用的方法,而中方則會說這是憑個人感覺,藝術修養而達到的效果,聽來會讓人一頭霧水,其實有時這種感覺的確是說不明道不破的。由此想到西方繪畫在現代派誕生以前都是以再現客觀物象為能事,講究科學與理性,而後在東方以及非洲藝術等的影響下轉向感性成份的表達與宣洩,這更接近於中國千百年來的傳統繪畫,有人就曾說東方藝術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此言雖有些極端,不過也有一定道理,我想應該說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不分國界和種族的。理性-科學-自由,我想這便是西方繪畫發展的乙個脈絡。
於是也理解了為何國內的藝術院校一直以西方的繪畫體系作為教學的基礎,想來科學、理性更易於入手,待到後期則需要的是東方藝術那種自由的境界了。真正是乙個「有法到無法」的轉變。 回想起我的繪畫之路,從一開始進入便是傳統的東方式的,所以很多都是憑著自已的悟性,現在是由自由到理性再到自由即「無法而有法再無法」的這樣乙個過程,回想起來頗有意思。
難怪人們常說「教學相長」,在教的過程中也是自已不斷學習和完善的過程。 中西融合,走中庸之道,而不是厚此薄彼,在教學上也應當是這二者思想的結合,只是各個階級不同而各有各的側重點罷了。
參考資料。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繪畫明顯地帶有主觀表現主義的特徵並隨著這一特徵不斷加強 ,最終使傳統繪畫由客體物件的表現轉向了主觀情感、氣質、精神的表現。西方繪畫中的形體代表了形體本身的比例、結構的和諧與秩序 ,強調色彩的視覺真實 ,追求科學的色彩規律 ,從而形成了以寫實主義繪畫為傳統的西方繪畫體系。
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的區別?
3樓:汗嘉音初睿
一。分類不同:中國畫分為工筆、寫意;另一種分法是山水、花鳥、人物等;西畫分為油畫、版畫、水彩、雕塑等。
二、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中國神御做畫家就用,而西方就不用,所以西洋畫很象實物,中國畫不象實物,給人以神韻的感覺。
三、中國畫不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中國畫不重背。
景,例如寫梅花,一支懸掛空中,四周都是白紙。寫人物,乙個人懸掛空中,好像駕雲一般。故中國畫的畫紙,留出空白餘地甚多,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塊石頭,就成為一張立幅。
西洋畫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拆悔,其背景為桌子。人物,其背景為室內或野外。故畫面全部填塗,不留空白。
國畫注重寫意,即借物言志,致力於表現中國畫家的精神追求。
四遊衡、東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中國畫在漢代以前,也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畫即獨立。
五、中國畫的山水、花鳥往往含有象徵性,例如梅花、松樹象徵不畏嚴寒,頂風冒雪,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西洋畫風景和靜物畫主要是追求畫面上的美,講究光和色的調和,畫的內容反而居於次要地位。中國畫的景物,不重視、也不描繪物體上的光及色彩變化,而注重景物的神韻,即不重視形似而重視神似,注重「以形傳神」、「形神兼備」。
西洋畫受科學法則的制約,即遵照透視學、解剖學和彩色學的原理進行創作。
六、中西方繪畫在色彩運用和對色彩的感受上顯然有所不同。中國傳統的繪畫是以墨調色,與西方繪畫以油色烘染出的立體感、明暗透視等有巨大差異,在厚與薄、深與淺、淡與濃等多組矛盾中求得視覺性效果。中國古代畫論中認為,墨具有五色:
焦濃、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為六彩:黑、白、幹、溼、濃、淡。中國的繪畫藝術以直覺的方式來感覺色彩的萬千變化,而西方繪畫藝術,整體上則是傾向於光學意義上的,更加富於幾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西方繪畫有什麼差別?
4樓:東崑崙時代
繪畫理念上:西方繪畫注重思維,東方的繪畫更加註重情感。因此,西方繪畫再現性強,形象逼真,具有更高的認識價值,而中國的繪畫表現性強,抒情味濃。
在西方,哲學對藝術的影響極大,科學與繪畫關係密切,哲學的頭腦和科學的素養使得畫家養成以準確的頭腦去觀察自然,以清晰的幾何學、邏輯學的方法去分析自然,再現自然。而中國繪畫更加註重情與理的統一,詩與畫的結合。
繪畫透視上:這是最根本的,中國繪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
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在透視上將焦點(一點)透視與散點(多點)透視結合;而西方繪畫著重於焦點透視,比較客觀科學地體現了物體的外觀,真實客觀是其特點。
繪畫工具:繪畫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繪畫的差異。毛筆,紙張,繪畫顏料可謂獨樹一幟,更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當然整個當時西方社會的工藝水平也是很高的。
西方人文在文藝復興時期,思想波瀾起伏,海納百川形成了眾多的藝術風格,功不在風格多少,而在於這一風氣帶動了人們的思想,不段的創新;
反觀中國古代,由於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或攜譽統治,迫使人們在一定框架中,不對君王,只對青山綠水,千年時間造就了中國畫的輝煌,但也限制了中國繪畫新時代的發展。
當然在明清兩代發展起來的工筆繪畫,在一定意義上也偏重了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工筆建築要稍少一些)。
總的來說,中國繪畫講究的是意境,畫面的構圖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衫段,山林水樓,人物花鳥,增減不在話下,而西方繪畫造型嚴謹,焦點透視決定了其在構圖上有所限制,但也更體現了西方繪畫方寸之間的精工細。
為什麼中西方繪畫差別很大?
5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有幾種說法。
1;中西方不同的繪畫媒介,使得中西方繪畫的方向發生了差異。
中西方的繪畫之始祖都是巖畫,從這個意義上說並沒有媒介的不同。在繪畫主要功能是墓葬的時代,中西方繪畫的區別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扒舉。中西方繪畫差距的拉大主要是繪畫分離成一種相對獨立的藝術之後。
根據這一點,有人提出是當時的繪畫媒介使得中西繪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因為在當時,東方的繪畫工具主要是毛筆,而西方的繪畫工具卻是類似小刷子一般的畫筆。毛筆長於線條和渲染,而小刷子長於色塊的平塗和顏色的混合。
這種說法有一定根據,但是解釋不了一些關鍵問題。比如何以在前繪畫時期(就是繪畫還沒有分離成獨立藝術的時候)中西繪畫已經不盡相同——如果後來的壁畫還可以用以上的方法解釋,那麼中西的原始巖畫已經呈現不同面貌,這就難以用這類思路解釋了。
2,由於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
這種說法基本上是主流觀點。這個觀點認為:東方思維方式傾向於概括性、直觀性、感性;而西方思維方式傾向於歸納性、分析性、理性。
在藝術上則表現為:東方繪畫追求的是以畫面來傳達個人的審美傾向、品位追求以及境界趣味;而西方繪畫傾向用畫面來分析客觀世界(殲此中注意:這裡要將「分析客觀世界」和「描繪客觀世界」嚴格的區別,簡單說,前者包括後者,而後者不過是前者的乙個方面的體現而已)。
這種觀點比較直接,但是被一些人認為缺乏根本的說服力。因為持此觀點的人並沒有試圖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東西方的思維方式會發生這樣的區別。
3,還有的人試圖用自然環境的區別來解釋這個問題。大體是說東方自然環境受到大陸性的影像,重視描繪大陸山川的線條;而西方自然環境是海洋性為主,重視描繪海洋的氏山光色變換;這個屬於少數派,不過一些見解也可以參考,這裡就不多說了。
總之,這是乙個複雜的綜合作用,不能僅僅用乙個觀點來解釋。
中西繪畫區別,中西方繪畫差異比較
1,線條方面 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2,透視方面 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透視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物。西洋畫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講究透視法。試...
中西方美術的比較中西方繪畫差異比較
由於中西 美術的宇宙觀 世界觀和哲學背景的不同導致了中西美學的差異,使之中西美術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歲月,也即世界美術中東西方兩大體系,由兩大體系又衍生出不同的美術理論與美術創作,產生出美術視野的多元性,美術創作活動的多元性,中西美術本身的自律性是自在自為的,是在人類藝術地認識世界 審美地體驗世界的無...
國畫與西方繪畫有什麼不同,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區別
這個很明顯啊,首先是用材不同,國畫用 的是墨汁和水,油畫用的是油性顏料和各種植物純油結合繪畫,用筆也不同,畫法也不同,表達意境更是不同!國畫講究意境傳神韻,從點線面入手,油畫更注重整體感,講究光感,物體的立體感!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區別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從本質上來說是一樣的,都是對於美學的追求,人文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