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打仗不用運糧嗎,蒙古人為什麼能打仗?

2025-02-15 00:05:12 字數 3462 閱讀 4164

1樓:匿名使用者

也得運,不過不像農耕民族的軍隊需要那麼多罷了。

網友那位說的基本上是對的,但是忽略了兩點,1是戰馬的糧食,2是鹽。

解釋:1,雖然馬在草原上吃草就可以活,但是戰馬揹負騎手作戰消耗的體力非常大,僅僅依靠吃草是維持不了體力的,必須得有高營養的食物維持,例如豆子,這東西可不是在草原上找得到的,只能依靠後勤供給。

2,鹽,草原地帶也不是完全找不到鹽,但產量肯定供給不了大軍,人長期不吃鹽的話肯定不行,還要長途行軍和作戰,沒足夠的鹽分根本不可能,想要**大軍所需的鹽,也得靠後勤。

2樓:網友

蒙古,或者說與之類似的遊牧民族,本身生活就是經常要遷徙的,所謂逐水草而居。這就意味著跟農耕文明不同,他們不是以主要產糧地為中心生活,而是**有糧食(牧草)就去**,乙個個場轉過來,等最後乙個吃完了,第乙個就差不多長出來了。所以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沒有主要的產糧地區,也就沒有後方,更不存在糧食在前後方運輸的問題。

也就沒有補給線。

那麼到軍事方面,也是一樣,一路沿著草原吃過去。蒙古、匈奴的人或者馬耐力都很好,並不是很怕中間一段路沒有草原。其實蒙古帝國,以及匈奴的西征,基本上都是草原有多大地盤有多大。

離草原遠的地方他們就不打過去了。

所以總的來說,遊牧軍隊的補給主要來自當地,而不是靠後方運輸。

蒙古人為什麼能打仗?

3樓:匿名使用者

一生生活在草原,生活在馬背上,吃的是馬奶畜肉,以放牧打獵為生,擅於騎射和格鬥,加上吃苦耐勞和正確的戰法,當然就是很強悍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嚴峻的生活環境造就了蒙古人能征善戰的特徵。

5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人生活在草原。

狼是他們的師傅。

6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古代,現代蒙古人就不行了。

成吉思汗行軍打仗為何不帶糧食?

7樓:蛋蛋獸影視娛樂

大家都知道成吉思汗是乙個天之驕子,他是乙個非常有能力的人,其實成績是還並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別人對他的敬稱,從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看得出來有多少人都是非常的支援他,愛慕他。他小的時候受到了很多的磨難,但是並沒有打擊到他,反而讓他越戰越勇,希望能夠守護自己的家鄉。他的野心是非常的大的,也就是因為這樣的乙個原因,所以他常年前叢都是在東征西戰的。

但是他的部隊有乙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從來都不會隨軍帶著東西,都會把這些東西給扔掉。<>

有很多人都非常的好奇,為什麼一定要這個樣子做呢?因為我們如果要行軍打仗的話,如果不帶乾糧那些東西,那怎麼能夠生存呢?其實成吉思汗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因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自知死地而後生。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他們每到乙個地方打了一場勝仗之後,都會讓所有的將士好好的睡一覺,然後吃的飽飽的。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會收繳很多的糧食,還有物資,但是他們在走的時候絕對不會把慧公升櫻這些東西帶走,甚至會直接扔掉。

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能夠提高這一整支軍隊的戰鬥力。大家肯定會非常的好奇了,把糧草和物資全部都扔掉,怎麼能夠提高戰鬥力呢。是因為鐵木真他相信自之死地而後生,他覺得不管是在什麼樣的地方,只有不斷的激發人們的潛能,才能夠獲得勝利。

就是因為他們什麼物資都沒有,所以他們打這一笑虛場仗的時候就必須要勝利,不然的話就會餓肚子,就會死掉。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所有的將士都會拼盡全力去打仗,因為他們只有乙個目標,那就是贏。<>

古代蒙古人匈奴人吃糧食嗎

8樓:藍天可達

匈奴人主要以狩獵、遊牧及畜牧為主,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馬、牛、羊三種,其中又以馬最為重要。在飲食當中,肉、乳品尤為普遍,有時會食用魚類。其生活地點常隨著季節轉移至其他地方。

匈奴人用畜衣作衣服,他們很早就製作褲子、長靴、長袍、尖帽或風帽,無論在行重或保暖方面,都很適應當地的生活。住的地方叫穹廬,是氈帳所制的帳幕,需以木條作柱樑。並使用各種陶器及金屬器。

匈奴人不僅有耕田產谷,還建有穀倉來藏谷。除在本部耕種外,在西域還有騎田。匈奴人也十分重視商業交換,以牲畜去換取奢侈品。

常與漢人互市交易,並將漢人物品轉買運到西域各國幷包括羅馬帝國,在漢對西域通道中斷之時尤為如此。

蒙古族早期的社會經濟主要是狩獵與遊牧,直到13世紀,蒙古族仍然有「圍獵「的習俗。在相當長的時期裡,畜牧經濟是蒙古族主要的社會經濟門類。直到16世紀,在河流兩岸有條件可供耕作的平川上,蒙古族人民才發展了畜牧飼養與農業混合的農耕經濟。

到20世紀初,各地蒙古族的區域經濟可分為畜區、農區、半畜半農區。

9樓:極風荷

古代的遊牧民族吃肉,也吃糧食。主食是肉類,因為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條件限制了種植業的發展,而且要面對風沙和自然條件的限制。

遊牧民族可能不生產糧食,但肯定是要吃糧食的(例如青稞、小麥等),但是糧食少所以以肉為主。遊牧民族獲得糧食的途徑主要就是同農耕民族做**,互通有無。

古代蒙古人西征歐洲不帶糧草 為何可以支撐乙個月?

10樓:漢匠文化

蒙古在古代可以算的上是最彪悍的種族了。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手上,達到了最頂峰,四處征戰,一直打到了歐洲的多瑙河沿岸早神。然而這麼長的戰線肯定就會出現一種問題,那麼就是糧草供給的問題。

但是據史料記載,蒙古人出征很少帶糧草出征,一般都是開掠奪。在沒有糧草的情況下,蒙古軍隊能夠支撐乙個月。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蒙古人的軍隊曾一度是歐洲人的噩夢,這支橫衝直撞的軍隊似乎是從另乙個世界來的。在歐洲大陸之間人們也沒有停止過對蒙古人加以想象,他們將蒙古人描述為野蠻的、茹毛飲血,被野獸養大,以此來突出蒙古人的恐怖,以及在歐的洲大陸的肆無忌憚。

但他們之所生出這樣的想象也不是憑空亂說的,蒙古人在路途上不備糧草不見煙火既可以在環境惡劣之地穿行數月,豈能是人類所為。他們若不是茹毛飲血的殘忍野蠻之輩,又何以維持生計。但事實上,以蒙古人自古以來的生存環境和習性而言,他們的軍隊也是要與其他民族區別對待的。

蒙古人的行軍方式,也確實是難為了歐洲人的腦洞了。

蒙古人時代生存在草原上,以遊牧為生,他們擅長遊走和畜牧,與野外環境打交道,這是他們十分適應於長時間野外行軍。他們的食物也主要**於捕獵自己養殖的牲畜,而不是農作物。在行軍打仗時,大自然就是他們的天然糧倉。

並且還有一樣東西使他們在貧瘠地帶也能夠維持下去,就是馬奶。

蒙古人食馬奶已是傳承已久的文化,而古時馬是人們出征打仗隨身攜帶的東西,尤其是長期行軍。如果沒有食物**,馬奶則是蒙古人理想的陸伏虧補充物。平日收集的馬奶被收集罐裝,飲用時兌水融化。

對於從小和馬奶長大的蒙古人來說,僅靠馬奶就可以維持起數月的行軍。再加上沿途捕獵,蒙古人善於處理廳轎動物屍體,以便於長期儲存。當然捕獵也要靠馬。

因此將大自然作為天然糧倉的蒙古人,行軍打仗在後勤方面沒什麼可考慮的,只要讓馬吃飽,人就有的活。

在蒙古軍隊這種特殊的結構下,簡單到所要顧及的東西就少之又少了,行軍起來,也十分順暢。作為以遊牧為生的民族而言,對於惡劣處境的適應性,和對長遠的及早打算,使得他們在歐洲大陸暢通無阻。把大自然和馬當做自己的糧倉,使他們無論走到**,都像在自己家裡一樣。

蒙古人為什麼願意住蒙古包蒙古人為什麼喜歡住蒙古包

2 適應遊牧生涯 搭蓋迅速 搭蓋蒙古包不必嚴格擇址,只要周圍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一種組合房屋,各個部件都是單獨的,搭蓋時不用很多人蔘加,二人足可。到一個新地方以後,把它們從車上卸下來,只需生著火熬好奶茶的時間,一座蒙古包就搭起來了。熬茶時還是野炊,到了 喝茶的時候,已經坐在蒙古包裡了。拆卸容易 拆卸...

蒙古人為什麼喜歡住蒙古包蒙古人為什麼要住蒙古包?

蒙古包蒙古包 mongolianyurts 蒙古等遊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 穹廬,又稱氈帳 帳幕 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遊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 160釐米 長2...

怎樣評價蒙古人西征,關於蒙古人西征的歷史

蒙古人的西征,殺了很多人,但這並不是他們造成最主要的危害。更大的危害在於,蒙古基本毀滅了中亞文明。並且讓阿拉伯文明 俄羅斯文明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中亞是亞洲歐洲文明交匯中心,文明程度比較發達。但經過蒙古人的殺戮,到現在也沒能恢復。阿拉伯文明在中世紀比歐洲文明還要發達很多,但經過蒙古人的殺戮,從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