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丹紫桖
自宋、元時期,「境界」一詞開始進入美學領域,指稱詩、詞、畫等藝術類。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範疇,稱詩、畫中情景交融、意味深長的藝術化境;也用以指美的自然景緻,或個人道德學問修養所達到的高層次精神狀態。境界到宋、元時期才成為美學範疇,在此之前的古文獻中,原本是指土地的界限或疆域的邊線,如劉向〔新序.雜事〕說:
守封疆,謹境界。」自漢末佛教傳入中土,境界一詞,常用以指宗教幻想中的天國或西方極樂世界。其次,指佛學造詣或宗教修養達致的精神境界;也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所感知、認識和辨別的境界。
三教中,都有最高修養"境界″。
2樓:仙人
c佛教。重點形容禪定的身心感受體驗層次,梵文三味,「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佛教語。又譯「三摩地」。意譯為「正定。
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
三昧(sānmèi) 一詞,**於梵語。
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 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慮的能力,或者指修習所得的,發展了的集中力。從而,它也就變成了可以使禪定者進入更高境界並完全改變生命狀態的神秘力量。
如有用,
境界」的涵義包括()
3樓:oo偶爾發呆
<>境界」的滲碼涵義包括()
1.學問、事業的階段、品味。
2.審美意象。
3.人生境界。
釋義】境界既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為,人生感悟,其可表現乙個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實際上指的是乙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的水平如何。
在日常的生棗閉活中,人們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總是不一樣的,可作為社會中的普遍的價值取向,人們總希望自己是乙個有較高思想覺悟和良好精神修養的人,以便體現自己在整個生活中的位置。乙個人的經歷和悟性最終決定了凳喊裂他的人生境界。道家中的境界其實是精神上的境界。
在佛教中,境界是什麼意思
4樓:無一法得
你心裡的一切,都是境界。
佛學詞典裡的幾個術語供你參考。
境界:自家勢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報界域,謂之境界。無量壽經上曰:「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入楞伽經九曰:「我棄內證智,妄覺非境界。」
妄境界:虛妄不實的境界。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妄境界,因皆虛假不實。
一實境界:一)指平等而真實之悟境。
二)指眾生自性清淨之心體。佔察經卷下(大一七·九○七上):『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
三)指如來之法身。
5樓:慚愧齋主
佛教中的境界,叫做相,翻譯成現代流語就是個人以外的所有現象中,個人意識所停留、意識到的那一部分,叫做某人的境界,從這一意義說,境界是與個人心意識相關的,個人心大境界就大,個人心的層次高,境界就高。
界是分別,是障礙,佛所說的宇宙真理是:萬物萬物沒有障礙,沒有境的界的,即沒有境界,萬物是一;而眾生心有分別,起心動念,執著你我是非高下,就有了境的界,境界也就不同,也有有了境的層次問題,即境界的差別。
說到底,境界是不了義,是對眾生說的,對佛來說,沒有境界。
6樓:網友
如人們常說「認識」、「認知」「思想水平」、「認識水平」。在佛教經典中:世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識」就是境界,『識』會由如來藏妙真如**應乙個意識境界的生存空間。
譬如我們現在的意識生存空間就是這個『人類世界』,就是十法界中的人道空間,共同『認識境界』的生命都『循業發現』聚集這一空間境界。
7樓:勿忘世上苦人多
簡單的說境界就是乙個人的知理大小,乙個人的見解高低。
8樓:大阿彌佗佛
境界就是心的感受。
倆個人看同一物,感受不同就是境界不同。
阿彌陀佛。
9樓:醉倚紅纓
對宇宙萬事萬物的不同層次的認識。
境界這詞**於**
10樓:哲哥聊歷史
最早見於詩經《詩·大雅·江漢》「於疆於理」 漢鄭玄箋:「 召公於有叛戾之國,則往正其境界,脩其分理。」
境界的基本解釋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即修為,人生感悟,其可表現乙個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實際上指的是乙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的水平如何。仿畝。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們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總是不一樣的,可作為社會中的普遍的價值取向,人們總希望自己是乙個有較高思想覺悟和良好精神修襪穗養的人,以便體現自己在整個生活中的位置。乙個人的經歷和悟性最終決告大卜定了他的人生境界。道家中的境界其實是精神上的境界。
道家思想的境界分為哪幾個層次?
11樓:匿名使用者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執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執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乙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執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
基本上 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道家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為而不爭、利而不害」,「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虛心實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法於陰陽,以樸應冗,以簡應繁。
等等。有學者認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並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效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 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 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休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
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12樓:挽挽挽挽挽尊
1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3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境界"一詞出自**?
13樓:漂亮皮奧利安
最早見於詩經 《詩·大雅·江漢》「於疆於理」 漢 鄭玄 箋:「 召公 於有叛戾之國,則往正其境界,脩其分理。」
非選只能選佛教 「境界」相當於人們所說的客觀世界,然而,佛教認為「境界」乃是意識所現出來的「相分」。《起信論》謂:「以能見故,境界妄現。
又指學佛修行所達到的境地。如《無量壽經》謂:「斯義弘深,非我境界。
後來,或以「境界」泛指景象。
"境界"這個詞**於**
14樓:我是龍的傳人
道教。佛教。儒家都是講究境界的,只不過道教,佛教說得直白些,儒家說得委婉些。
道教的悟道不就是一種悟一種境界嗎。
佛教的僧侶階級不也是對個人修為境界的一種尊重嗎。
儒家聖人賢人君子小人也是如此。
不過記得最深的是大師王國維的一種境界分法。
清代鴻儒王國維在其著作《人間詞話》裡談到:「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第一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種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境界。
眾裡尋他千,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我記憶猶新的一種分法。
還有馮友蘭先生也有關於境界的一種分法。
自然境界,功州昌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你的認談虧可是我解答的動力,含跡神。
「如是」這個詞最早出自什麼地方?或者最經典是出自什麼地方?還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本意 像這樣 出自佛經 關於 如是 版,佛家認為權是用來表述真如佛性 真如實相 的用語。佛光大辭典 如是 為表示諸法實相之語。例如 法華經 卷一 方便品 所舉之 十如是 即是一例。如此這麼 像這樣 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明 馬中錫 中山狼傳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文學一詞最早是指什麼,文學一詞最早表示什麼
逗文學地一詞最早是表示官職名。西漢時期學校的負責人不叫校長或教官,而是稱逗學地即學校負責人稱為逗張文學地 逗李文學地等直到魏晉後期,文學一詞才成為語言藝術的專用名詞。官職名.西漢時期學校的負責人不叫 校長或教官,而是稱 文學 即學校 負責人稱為 張文學 李文學 等 直到魏晉後期,文學一詞才成為語言藝...
老公一詞的起源,「丈夫」一詞的由來是什麼?
唐朝時,有一位名叫麥愛新的讀書人,他考中功名後,覺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產生了嫌棄老妻,再納新歡的想法。於是,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 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恰巧,對聯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從聯意中覺察到丈夫有了棄老納新的念頭,便提筆續寫了下聯 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以 禾稻 對 荷蓮 以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