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油一勇敢的狗勾
我了下相關資料,竹簡長度不一,一般竹簡長寬高一般為長釐公尺、竹簡厚度為1—2釐公尺、寬4—6釐公尺,取中間厚寬釐公尺、寬5釐公尺。乙個竹簡立體為立方厘公尺。說竹簡上文字是《雲夢秦簡》最多達49字,一般在30字左右。
假如古代一車相當於現在普通雙人床的長寬200×150,再加個厚度40釐公尺。一車的立體是1200000立方厘公尺。假如嚴絲合縫的放竹簡頂多也就個竹簡,取整628個竹簡,乙個竹簡文字一般為30個,一車書等於18840個字。
學富五車等於94200個字。
又查10萬字書大約多大?按照印刷上的字型大小,以5號為例(相當於現在的字大小,)。按照32開紙計算,每行大約35個字左右,65--70行字,乙個頁面就是238個字,算下來就是42個頁面。
一張紙又2個頁面,共計用21張32開紙。
21張42頁的書也就是算一本小書了,市面少很少見到42頁厚的書吧。
簡單說:竹簡一卷,確實不大,但是,再大,拿著看,就太重太累了。
不大,但是,內容更少。
2樓:網友
在沒發明紙張前,古人只能寫在木頭和竹子上。但兩種材料都不能直接寫,必須先整治。木頭貴,不如竹子經濟,所以古代的書,竹簡多稱為「竹書」,或者「簡」,「簡」是竹字頭,本義就是竹片。
3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那個成語為什麼4個字,但是解釋起來,一大堆話。為什麼乙個字不同的發音,代表了不同的意思。古代語言文學是高度提煉濃縮,你現在要把濃湯稀釋,水肯定多幾倍。
為什麼現在的書籍看似很厚重其實很輕呢?
4樓:網友
因為現在書籍的紙採用了再生紙啊。這是一種環保的紙,**於廢紙,再根據類別製成不同的再生紙。像書籍這種再生紙是比較好的。
5樓:網友
現在書籍的紙採用了再生紙。
6樓:三顆學習星
主要是紙不一樣了,現在紙輕啊。
為什麼有的書那麼厚,有的書那麼薄
7樓:木沉
厚的書,文字多,細節多。
可能是資訊量大,可能是字型大,可能是行間距大,總之為了騙稿費,寫書往多里寫總是沒錯的。
薄的書,字少,讀起來舒服。但可能是兒童讀物,也可能你一輩子也參透不出真諦。
8樓:五音全不全啊
有些書是故意寫的很厚 用細節這個藉口撐起稿費的目的。
你看現在大部分的書動不動就500頁左右 這麼一致性就知道這些作者有多壞 刻意浪費大家時間。
史記這本書為什麼有的書厚有的卻薄
9樓:匿名使用者
全本和選本的區別。只有包括表的內容的史核尺寬記才是完整的。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有帶三家注困洞的版本,這個也是改亮全本。
我想問下,同一本書,為什麼有的很厚,有的很薄
10樓:天涯流浪客先生
書的內容即使完全相同,也因排版不同, 字的大小不同,所以出現厚薄之分,青少年版因針對青少年讀者,不適合青少年讀者的內容有刪減,所以叫青少年版,針對大眾的就沒有這些分別。
11樓:洃苩
1.為字型大小大小不同。2.各人翻譯不同。 3.有的被改編、濃縮或刪減,改為青少年可以理解或適合閱讀的形式或情節。
12樓:非卿非顧
刪掉了很多東西。包括些血腥的,暴力的,性 愛的或是些政 治敏感類的玩意。很多時候,青少版胡亂的刪節能完全顛覆一本書所表達的內容。也會少了很多可讀性。
另外可能是排版啊字型啊什麼的原因。
古代的書籍為什麼都是竹籤的呢?為什麼沒有紙呢
1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就是古代和現代的區別的哦。
古代的東西還是不錯的東西的,呵呵!@
14樓:紫耀神龍
竹簡和絲帛是古代主要文字載體,絲帛貴重 不會普遍流通,竹簡製作簡便,利於儲存,相比於其他載體有很大優點,所以竹簡是紙張普及前的主要文字載體。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
自春秋至東漢末年,竹簡一直是書寫的主要材料和圖書的載體。魏晉南北朝時,被紙張取而代之。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鐘鼎上,由於其材料的侷限,難以廣泛的傳播, 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稍微介紹下我國古代文字載體的變更和特點:
陶器(新石器時代出現,多是周代,戰國時代)
易碎,難以長久儲存。
甲骨(夏商周)
取材不易,刻寫困難,但儲存期長。
青銅器(夏代有,商周時非常興盛)
製作不易、青銅易遺失或毀壞。
玉石(萌芽時期是在商代,春秋戰國時,刻字較多的刻石開始出現,戰國到秦漢,特別是東漢,刻石盛行)
質堅厚重,加工不易,但**廣,可長期儲存。
竹木(自春秋至東漢末年)
取材和加工較為容易,書寫方便,可連綴成冊,便於傳播; 竹木易腐朽,難以儲存久遠,且連綴成的簡冊攜帶不便,繩子易斷裂而成「斷簡殘片」
縑帛(春秋時期,帛書盛行的時間大約在戰國至三國。魏晉南北朝之後,紙廣泛應用,帛書逐漸減少)
容量較大體積小,書寫、舒捲、閱讀、收藏、攜帶方便,可任意剪裁;但貴重,易腐爛。
紙張(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張才取代簡帛而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15樓:網友
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得到正式認可的是東漢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其實在西漢末年,已經開始這方面的探索。
所以在西漢以前,取材方便、經濟便宜的竹片成為了記載文字的重要載體,當然同時也有其它一些載體比如絹、帛、玉簡等,但不常用。
16樓:煙火傾城若浮華
西漢早期出現麻質紙,這種紙就類似我們現在燒墳用的黃紙,東漢的時候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那時候紙才慢慢開始普遍。
你說的竹籤,其實就是竹簡,戰國時期毛筆逐漸流行,用竹簡和絲帛寫字。但絲帛,就是現在的那些綢緞,是富人家用的,所以不普遍。
古代也不是沒有紙,只是出現的晚,但相對來說,當時中國造紙術不僅比外國發明的早,還比外國先進。
17樓:池彩兒
不是竹籤吧,應該是竹簡(或者叫簡牘)它起源於西周,是戰國至魏晉時代主要的書寫材料,是我國古代最早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覆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儲存和傳播**,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
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它的出現,才的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西元4世紀左右,由於紙已廣泛使用,簡牘才為紙抄本所代替。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使紙得以廣泛普及。
是竹簡而不是紙說明這本書年代很久遠(魏晉以前),紙代替竹籤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是文明的發展進步造成的,就像古代人的衣服是絲綿麻毛而沒有化纖一樣。
18樓:
在漢朝以前世界上還沒有紙,那時的人們在金屬。烏龜殼上刻字,但後來人們發現在竹簡上寫字比在金屬。烏龜殼上刻字簡單,所以漢代以前的書籍差不多都是竹籤的,但後來蔡倫發明了紙所以後來的書籍就是紙的了。
19樓:網友
一是當時紙製品有可能沒有出現,而是古代毛筆寫字在當時的紙上不得些,紙易爛且字會茵開,三是竹籤較紙較多、便宜,四是竹籤可儲存的時間很長。
20樓:周小粑
還沒發明造紙術唄!發明了造紙術之後不就是用紙做成的書了嗎?想想現在要是我們還用竹簡的話,哇!那就不是「學富五車」了哦。起碼得幾百車吧,想想就樂!
21樓:雲天洞簫
這就要從歷史演變說起了,最早人們是結繩記事,發明原始的甲骨文之後,是刻寫在焚燒過的骨頭上,隨著國家的形成與完善,有很多東西需要記錄,那時就記在帛(一種絲織品)或竹簡上,而帛的造價太貴,所以一般都是記在竹簡上,直到東漢時期的蔡倫發明了紙,才記在紙上的。也就是說紙在自然界原本是不存在的,是蔡倫發明的。
22樓:蕭志鴻
那是古代封建王朝的一種文化的象徵。
古代有紙啊!東漢的蔡倫就改進了紙,可以使用,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紙張的質量問題,一直都沒有普及。
23樓:紫殤聞傾
紙是東漢才發明的,在這之前竹籤因為容易寫儲存時間比較長所以都是竹籤,另外並不都是用竹籤寫的。
24樓:雲雨_雙修
沒有紙,只能用竹子,而且竹子烤過後墨水寫在上面不會褪色。
25樓:智慧樹培訓
因為在遙遠的古代還沒有發明造紙技術,而且用竹籤也比較環保嘛。。
26樓:中二病動漫迷
古時候竹簡容易儲存不像紙張那樣易破爛,還有其實那時古代是有紙的只不過太貴達官貴族才買得起,竹簡要比紙張易儲存些,直到後來紙張的**漸漸變低,紙做的書要比竹簡方便輕巧一些。
27樓:9696七天
紙那個時候還不是通用。
後面幾個朝代也用吧。
28樓:
那時候還沒發明紙,漢朝的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製造成了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29樓:網友
最初還沒有蔡倫之前 用的是可在竹簡上 所以書越多越重 搬家時候才有學富五車之說。
30樓:網友
因為紙是東漢時蔡倫發明的。
31樓:熱飛
東漢以前沒有紙而帛很貴一般人買不起所以大部分人用竹籤。
32樓:殤君淚
看啥時候啦,紙盛行之後就用紙。
33樓:儒雅的
草紙技術不過關,絲綢又太貴。
我想問一下,有的書很厚,但內容很薄;有的書很薄,但內容很厚這句話
34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就是有些書雖然寫了很多字,但實際上沒什麼內容,都是些廢話;有些書雖然字數不多,但簡短精煉,內涵豐富。
康德曾評論他的《純批》:「如果它不是這麼薄的話,可能還會比這薄的多。」意思是說,因為說明和論證有些簡略,又缺少例證,為了說明他的理論,書其實已經很精短了,但如果加上這些東西,雖然書表面上看厚了,但卻由於更容易理解而實際上變薄了。
無論怎樣,《純批》還是一大部頭著作,但有些書卻與之不同,它們一二百頁的身量,短則兩三天長則一週便能讀完,但它們卻並非康德所言之例外:正因為它們不是那麼厚,它們才比這厚得多。用一生讀一本小書,是每個讀書人都有的秘密歷程。
35樓:匿名使用者
這話是說,有的書寫的字數很多,內容卻很空洞。有的書寫的字數不多,其中包含的內容卻很豐富。
古代的時候,文字寫在竹簡上,一本書佔多大地方?
西漢晚期,這種石板上開始有人刻上文字,放在墓前,稱為墓表 再之後,上面刻的資訊越來越多,成為墓主的傳記,就被稱為墓碑,晚唐陸龜蒙。解釋說 碑者,悲也 竹簡又太重,編撰成冊不便攜帶。如果字寫得小,就可以在有限的空間裡寫更多的字,這樣可減少竹簡或絹帛的使用量。古人的文章,非常凝練,往往就幾百字。也是同樣...
為什麼古代,近代的人除了有 姓 名 ,還有 字 而現代卻不流行這個
字的禮教基礎消失了,當然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也是原因之一。應該是破四舊時廢除的,因為此前還有 字 這一說。所謂 破四舊 指的是破除舊思想 舊文化 舊風俗 舊習慣。如何破,沒有說明。字 應該屬於舊文化,與其他三項也沾邊,被破在當時看來也名正言順。其實,樓主問為什麼廢除,我們很多傳統文化都在當時消失了。...
古代將軍和士兵出征,為什麼穿黑色的鎧甲?而不穿藍色 綠色的鎧甲
也不都是黑 色的,紅色 黃色 白色的都有,不過確實很少藍色 綠色的。主要看材料,有皮革 藤 銅 鐵,甚至還有棉 紙。這些材料經過加工往往呈深色。早期鎧甲以皮革 藤 青銅為主,加工成深色,看起來是黑色。秦朝崇尚黑色,一身都黑 漢朝崇尚黑色和紅色,所以鎧甲是黑色,裡面的衣服是紅色。木劍客的想法古人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