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顧炎武苦讀解釋 文言文顧炎武苦讀解釋 10

2025-03-08 12:00:01 字數 4196 閱讀 8943

文言文顧炎武苦讀解釋 文言文顧炎武苦讀解釋

1樓:梓晨茜曦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隨身用二匹馬謹銷好三頭騾子裝書。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詢問這裡的詳細情況;有的與平時聽說的不一樣,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對著書進行核對校正。有時直接走過平原曠野,沒有值得什麼留意的,就在馬背上默讀各種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偶然有忘記的祥鉛,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鬥正看書仔細認真的檢視。

《顧炎武手不釋卷》文言文及翻譯

2樓:達人方舟教育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春秋戰國時期,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晌滑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顧炎武手不釋卷》文言文及翻譯,歡公升謹碰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翻譯: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著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裡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開啟書本核對校正它。有時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偶爾有什麼遺忘了,就到客店中開啟書仔細認真地複習。

註釋:

1)凡先生之遊:凡是先生外出遊歷。先生,對比自己年長的人的尊稱,指顧炎武。凡,吵談凡是。

2)以:用。

3)自隨:賓語前置,隨自。跟隨自己。

4)厄塞:險要關門。

5)即呼老兵退卒:即,就。

6)詢:詢問。

7)曲折:詳細情況。

8)或:有的(時候)。

9)即:靠近,引申為走向。

10)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11)發:開啟。

12)對勘:核對校正。

13)徑行:任意而行。

14)無足:不值得。

15)諸:眾,各。

16)諸經註疏:各種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

17)熟:認真仔細。

18)復:再次。

顧炎武手不釋書文言文翻譯

3樓:追風尋跡

原文:亭林先生①自少至老手不釋②書,出門則以一羸二馬捆書自隨。遇邊塞亭障③,呼老兵詣④道邊酒壚,對坐痛飲。

諮⑤其風土,考其區域。若與平生所聞不合,發書詳正,必無所疑乃⑥已。馬上無事,輒據鞍默諸經註疏。

遇故友,若不相識。或顛墜崖後,亦無悔也。精勤至此,宜所旨淵涵博大,莫與抗衡與!

譯文:亭林先生從小到老手上都沒放下過書,出門就牽著一匹瘦弱的馬,帶著幾捆書籍隨身。有時候走到了邊塞崗亭,就招呼亭邊的老兵一道去路邊的小酒店,面對面坐著,開懷痛飲。

詢問他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形地貌。如果和自己知道的有所不同,就開啟紙張詳細記錄、更正,一定要到沒有任何疑惑時才停下。坐在馬背上空閒的時候,他就跨著馬鞍默誦四書五經等經典和它們的註釋文(對經典的解釋叫「注」或「疏」 )

即使有時候遇到親朋好友也好像不認識。有的時候會因此(太專心的輒據鞍默)跌落到谷之中,他卻也不覺得後悔。讀書認真仔細到這個地步,他的學問自然就博大精深到沒有人能與他相比的程度了。

詞語解釋:亭林先生:顧炎武,號亭林;釋:

放下;邊塞亭障:邊塞崗亭、堡壘;詣:去;諮:

詢問;乃:才。顧炎武(1613—1682)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俑,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

漢族,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屬江蘇)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諸生,青年時發憤為經世致用之學,並參加崑山抗清義軍,敗,幸而得脫。後漫遊南北,屢謁明陵,卒於曲沃。康熙間被舉鴻博,堅拒不就。

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著作繁多,以畢生心力所著為《日知錄》,另有《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4樓:網友

《顧炎武手不釋書》,又稱為《顧炎武手不釋卷》,選自清代文學家全祖望的《亭林先生神道表》。

原文是: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

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育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譯文是: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隨身用二馬三騾裝書。到了險要的關口,就叫來身邊退役的老兵詢問這裡的詳細情況;有的與平時聽說的不一樣,就走向街市中的客店開啟書核對校正。

他有時自己走在平原曠野時,不值得留心,就在馬背上默讀各種經典著作及註釋註解與闡發。偶爾有忘記的,就立即前往小鎮店鋪反覆複習。

文言文顧炎武為學的譯文,詞語解釋還有中心

5樓:網友

原文: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古人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雖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於天下。 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乎?

註釋:(1)選自《與友人書》,作者顧炎武。 (2)孤陋:

片面,淺陋 (3)方;地方。 (4)習染:沾染上某種習氣。

習:沾染。 (5)窮僻之域:

貧困偏僻的地方。域:地方 (6)資:

盤纏。 (7)猶當:還應當。

8)審問:詳細考究。 審:

詳細。 (9)古人與稽:與古人相合。

稽:相合。 (10)庶(shu)幾:

差不多。 (11)面牆:對著牆壁,即一無所見的意思。

12)子羔、原憲:子羔,即高柴,春秋衛人;原憲,字子思,春秋魯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13)濟:有利,有好處 (14)域:地方 (15)丘:

孔子 (16)邑:地方 (17)與稽:進行** (18)無馬車之資:

不具備廣結交友的條件。

譯文:乙個人做學問,如果不是一天天進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如果沒有學伴,見解就會片面淺顯,難以學成。

在乙個環境裡呆久了,會不知不覺染上不好的習氣。如果不幸處於窮鄉僻壤,沒有路費,仍要廣泛得獵取學問並詳細考究,與古人相合,以便探求學問的正確與否,這樣一來,差不多得到學問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門去,又不去讀書,則是像乙個面對著牆壁的人一樣,對學問一無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對國家還是沒有用處的。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連孔子這樣的聖人,仍須努力地學習,現在的人難道不該勉勵自己嗎?

中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體會到:乙個人如果不和別人交流,限於個人的小天地裡,就會孤陋寡聞或學習效果不佳;反之,我們的思維會因在交流中受到啟發而變得越發靈活,學習效果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文言文顧炎武為學的譯文,詞語解釋還有中心

6樓:往昔已為塵

譯文:凡是顧炎武出外遊歷,都用二匹馬三頭騾子馱著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關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詢問這裡的詳細情況;有時與平時聽說的不一樣,就到店鋪中開啟書,核對校正它。

有時直接走在平原曠野,沒有值得什麼留意的,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記誦各種經典的註解疏證;即使有忘記的,就到店鋪中開啟書,並仔細認真的復看它。

詞語解釋:(1)凡先生之遊:凡是先生出外遊歷。先生,指顧炎武。

2)以:用。

3)載:馱,運載。

4)厄塞:險要的關口。

5)詢:詢問。

6)曲折:詳細情況。

7)或:有時。

8)即:靠近,引申為走向。坊肆:街市中的客店。對勘:核對校正。

9)發:開啟。

10)或:有時。

11)徑行:直接行走。

12)無足:沒有值得。 足:足以,值得。

13)諸經註疏:各種儒家經典著作及註釋疏證。

14)發:開啟。

15)熟:仔細認真。

啟示:學習要重視實地考察,尊重有實踐經驗的下層人士,不要迷信書本。

學習要認真嚴謹,要溫故知新。

7樓:網友

原文呢?沒有怎麼翻譯啊?

解釋文言文,關於城的文言文解釋

原文 濠州bai定遠縣du一弓手,善用矛,遠zhi近皆服其能。有一dao偷亦善擊刺內,常蔑視官軍,唯容與此弓手不相下,曰 見必與之決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適值偷在市飲酒,勢不可避,遂曳矛而鬥。觀者如堵牆。久之,各未能進。弓手者忽謂偷曰 尉至矣,我與汝皆健者,汝敢與我尉馬前決生死乎?偷曰 諾。...

扣文言文解釋,文言文京因扣其所知中的扣是什麼意思

古代漢語中 扣 的意思 .用圈 環等東西套住或攏住 把門 上。.衣紐 衣 .繩結 繩 兒。.把器物口朝下放或覆蓋東西 把碗 在桌上。.相符,符合 題 符合題義 .強留 押。.從中減除 除。發 f .敲擊 人心絃。.食物經調味及預加工後,整齊排放入扣碗之中隔水蒸熟,然後主料覆扣入碟中再潑上用原汁勾好的...

文言文中成語解釋,文言文四字成語大全及解釋

文言文常用詞辭典 文言文四字成語大全及解釋 含有文言文的成語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