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 隋論 翻譯,蘇轍 孟德轉譯文

2025-03-23 13:05:06 字數 1135 閱讀 8988

1樓:匿名使用者

由此觀之,無以異於秦也。 怎麼翻譯。

蘇轍——孟德轉譯文

2樓:mr蘭

蘇 轍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①。少而好山林,既為兵,不獲如志。嘉祐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與人,而逃至華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餅,攜以入山,自念:

吾禁軍也。今至此,擒亦死,無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復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餅既盡,取草根木實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②、脹、懣,無所不至,既數月,安之如食五穀,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飢。然遇猛獸者數矣,亦輒③不死。

德之言曰:「凡猛獸類能識人氣,未至百步,輒伏而號,其聲震山谷。德以不顧死,未嘗為動,須臾,奮躍如將搏焉,不至十數步,則止而坐,逡巡弭耳④而去,試之前後如一。

後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為候者所執,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孫謂之曰:「吾視汝非惡人也,類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乃使為自告者⑤,置之秦州。張公安道適知秦州,德稱病,得除兵籍為民。至今往來諸山中,亦無他異能。

夫孟德可謂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顧,故有所慕,有所畏。慕與畏交於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見於面顏,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見侮,強者見笑,未有特立於世者也。今孟德其中無所顧,其浩然之氣,發越於外,不自見而物見之矣。推此道也,雖列於天地可也,曾何猛獸之足道哉!

蘇軾題語]子由書孟德事見寄,餘既聞而異之,以為虎畏不懼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見虎而不懼者。則斯言之有無,終無所試之。然曩餘聞忠、萬、雲安多虎,有婦人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於水上者。

有虎自山上馳下,婦人倉惶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久之,至以首牴觸,庶幾其一懼,而兒痴,竟不知怪。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懼也。有人夜自外歸,見有物蹲其門,以為豬狗類也,以杖擊之,即逸去。

至山下月明處,則虎也。是人非有以勝虎,其氣已蓋之矣。使人之不懼,皆如嬰兒、醉人,與其未及知之時,則虎不敢食,無足怪者。

故書其末,以信子由之說。子瞻題。

註釋]①神勇之退卒也:神勇,禁軍兵營名。退卒,逃兵。

利:同「痢」。 輒:

每每,總是。 ④弭耳:猶貼耳。

這裡是形容動物變得馴服的樣子。 ⑤自告者:自首的人。

蘇轍的《六國論》,蘇轍的《六國論》原文

宋朝 蘇轍 六國論 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 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 楚 燕 趙也,而在韓 魏之郊 諸侯之所與秦 爭天下者,...

有關蘇軾與蘇轍,蘇軾和蘇轍的故事

那個水調歌頭就是蘇軾去見蘇轍沒見到時寫的 下為康震老師講稿 說起蘇軾蘇轍兄弟,那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因為像他們兩個人這樣,同為當世的大文學家,同在 上達到巔峰,彼此政治立場與人生經歷又驚人的相似,相互又都視對方為最重要的知己的兄弟,實在是少之又少。那麼,蘇軾蘇轍兄弟倆的這種深厚...

蘇轍和蘇軾的不同,蘇軾和蘇轍有什麼區別??

1 古來兄弟相親相愛相知之樂,未見有過二蘇者 2 蘇軾曠達,蘇轍內斂,蘇軾不拘小節,蘇轍沉靜嚴謹 一對互補的兄弟 3 例子一 蘇軾把自己科舉考試時候寫的文章收入文集,有一處引用的典籍記錯了一個地方,蘇軾也不改,直接就收入,說明蘇軾不拘小節,而且率直,錯了就錯了,不願意掩飾。蘇轍在將自己小時候寫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