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的《六國論》,蘇轍的《六國論》原文

2022-03-24 10:24:48 字數 4581 閱讀 1697

1樓:弄璽

宋朝·蘇轍〈六國論〉

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

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

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

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

疾也。韓、魏塞秦之衝,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范雎用於秦而收韓,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

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於燕、趙,秦之危事也。越

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

,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

,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虎狼之強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韓、

魏折而入於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

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安於其間矣。

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

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

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

人得間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2樓:匿名使用者

高中就學過了的啊,你問來做什麼啊?

蘇轍的《六國論》原文

3樓:匿名使用者

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衝,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範睢用於秦而收韓,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範睢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於齊、楚、趙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虎狼之強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

韓、魏折而入於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安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

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間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蘇轍六國論的賞析

4樓:窗晗

六國論 蘇轍

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衝,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範睢用於秦而收韓,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範睢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於齊、楚、趙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虎狼之強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

韓、魏折而入於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安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

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間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蘇轍六國論

蘇轍的六國論雖然同是**六國破亡之因,但得出的結論和論證的方式都不同於他的父親。他認為六國的敗亡之因在於他們不明白天下之勢,不能全力保住韓、魏,失去這個屏障和緩衝地帶因而導致滅亡。其論證方法也不同:

他採取演繹的方法,逐層推進、步步深入。文章一開頭,蘇轍就擺出一個很奇怪的歷史現象:六國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結果卻以失敗而告終,六國亦相繼滅亡。

作者以此引起讀者的注意。蘇轍的結論是:六國破滅,是由於他們慮患之疏、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

至於這個天下之勢是什麼,為什麼不知天下之勢就會破亡?作者並不急於馬上告訴我們,而且也沒有直接作答。他首先著眼於六國與秦的軍事態勢,分析韓、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從而讓我們知道齊、楚、燕、趙的失策之處在於他們不瞭解這個天下之勢。

這樣層層推進、步步演繹,使我們對六國破滅是由於不知天下之勢這個中心論點一步步明確起來。首先,作者從韓、魏的地理位置來闡明他們在諸侯紛爭中的重要位置:魏國東有淮、潁,與宋、齊為鄰;南有鴻溝,與楚為鄰;北有酸棗,與趙為鄰;西有函谷,與秦為鄰。

韓國西當秦的函谷要衝,更是秦吞併六國的第一個障礙。蘇轍認為,從這個軍事態勢來看,無論是秦還是六國要爭天下,都要在韓、魏郊野發生衝突。對秦來說,韓、魏是他的心腹之疾;對山東諸國來說,韓、魏卻是他們的翼蔽,作者由此得出結論:

「故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以上是從地理位置來分析天下之勢。接著,作者又從歷史事實、秦與六國的國策來分析齊、楚、燕、趙等不審天下之勢,從而導致六國破滅,蘇轍從秦、山東諸國和韓魏這三個方面逐一加以剖析:

首先分析秦國,秦如不先吞併韓、魏而去貿然進攻山東諸國,就會造成「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這樣一個兩面夾擊之勢,這是「危道也」;而秦之所以敢於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也正是由於韓、魏已依附了秦國。這樣一反一正,就把韓、魏在秦吞併六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明白地擺到讀者的面前。在列舉史實時也是如此:

秦孝公用商鞅之策,先擊敗魏,逼魏從安邑遷都大梁,這樣秦就可以憑藉黃河、函谷天險,出兵進擊山東諸國,從孝公到始皇都執行這個既定國策。秦之所以能統一天下,與這個正確的方略是有一定關係的。至於范雎說昭王收韓也是出於同樣的戰略考慮:

韓國山地多、平原少、物產貧乏、人口稀疏,在七國中最為貧弱,易於擊破。更重要的是,它扼守函谷大門,秦要東攻齊、魏,北擊燕、趙,都必須先吞併韓。所以范雎認為「秦之有韓如木之有蠹,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蘇轍在此段引用范雎、商鞅先收韓、魏的言論,就在於說明商鞅等人明天下之勢,他們採取先收韓、魏的方略是正確的,所以能吞併六國。與此相反,山東諸國卻不明白韓、魏是他們的屏障,輕易地讓秦人得以出入其間。作者反問一句:

「此豈知天下之勢耶?」最後,再分析韓、魏。他們是強秦窺覦的物件,又加上本身弱小,被吞併是在所難免的,而韓、魏一旦被吞併,秦人就可以以此為跳板去進攻山東諸國,使天下遍受其害。

在這裡,作者表面上為韓、魏開脫,實際上是在強調韓、魏被吞併的嚴重後果,這樣就愈能顯示出韓、魏的重要,愈能讓人們感到燕趙諸國不助韓魏,不明天下之勢的愚蠢和不可原諒。

文章至此,是著重分析韓、魏在軍事位置上的重要,告訴人們六國破滅之因主要在於他們不明白這個天下之勢。那麼,怎樣做才算是明白天下之勢呢?作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齊、楚、燕、趙諸國厚韓魏而摒秦。

為什麼必須這樣做呢?作者仍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對秦國來說,它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諸國;對齊楚燕趙來說,它可以得以自完於其間;對韓、魏來說,有四國之佐就可以有強大後盾,放心地與秦國抗衡。

總之,六國之間如能「以二國委秦,而四國陰助其急」,那麼,就可以應對萬變,不至於為秦所亡。這樣作者就從正面闡明瞭六國救亡圖存的根本之道,實際上也就是要明天下之勢。正面闡述之後,作者再從反面指出六國沒有采取上述做法,而是為著尺寸之利背盟敗約,自相屠滅,這正是六國的可悲之處,再次點明六國破亡的主要原因是「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

所以從本文的結構上看,它是圍繞上述的中心論點,採取一正一反的手法,從秦、齊楚燕趙、韓魏這三個方面逐層演繹、步步深入下去的。蘇轍 六國論的背景雖與乃父相似,但蘇轍是從如何用兵、如何加強邊備這個角度來古為今用的。北宋初年,趙光胤片面接受唐末藩鎮割據的歷史教訓,採取「虛外實內」的軍事部署,天下勁旅駐守京師和通衢要道,邊境上卻是羸弱之卒,而且又由皇帝遙控,節度使無任何調兵之權,因此邊境之戰一敗再敗,京都受到威脅。

公元一○○四年九月,遼聖宗率大軍南下直趨澶州,威脅東京,蘇轍對朝廷「邊備之計漸弛」向來痛心疾首,對大員們遷都以避敵的主張更不以為然,提出要加以邊備,禦敵於國門之外。他在六國論中強調韓魏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認為失去屏障是六國破亡的主要原因正是他的國防主張在史論中的折射。

六國論的原文翻譯是什麼,蘇軾的《六國論》全文翻譯是什麼?

宋代蘇洵的 六國論 開篇即提出六國破滅 弊在賂秦 的論點 然後以史實為據,分別就 賂秦 與 未嘗賂秦 兩類國家從正面加以論證 又以假設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於滅亡,從反面加以論證 從而得出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的論斷 最後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 治者切勿 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本文屬於史論,...

蘇軾蘇轍蘇洵的六國論中心是什麼

論證了六國滅亡 弊在賂秦 的精闢論點,借古諷今 抨擊宋王朝對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六國論 首先提出了六國破滅的原因。劈頭四句話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蘇洵就斬釘截鐵地給六國之所以滅亡定下結論。蘇洵認為 六國之所以滅亡,不在於它們的 不...

蘇洵寫的六國論翻譯,蘇洵《六國論》原文與翻譯

六國滅亡,不是 不鋒利,戰術不好,而弊病在於拿土地賄賂秦國。賄賂秦國,國力就不斷削弱,這就是走向滅亡的道路啊。有人說 六國相繼滅亡,都是因為用土地賄賂秦國嗎?回答說 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大概因為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去了強有力的後援,就不能單獨保全自己。所以說 弊病就在於拿土地賄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