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帳號已登出
意思是: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了。
一、出處。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
二、原文節選。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三、原文節選譯文。
求學問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慾念一天比一天減少,私妄減少再減少,就達到了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伏叢情是做不成的了。
擴充套件資料。賞析: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在這一句中,老子主要闡述了為學和為道的不同。
他指出,為學就是堅持不懈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識是無限的,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所以我們對知識的探索也就永遠沒有盡頭。
莊子也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指生命是有限的,知識缺搏櫻是無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對無限知識的追求中去。可見,縱然是用盡一生的時間來學習,也不能把世間所有的知識學完。
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認識宇宙和人類社會,而知識能使人們的認識更接近於真理,所以要堅持不懈地學習知識。不過,知識是無限的,這就好比我們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航行,永遠也不可能到達真理銀棗,老子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理智地從。
2樓:愛靜靜愛圖圖
做事不能一味的求快,但也不能優柔寡斷。在事前好好謀劃,然後實行起來就要雷厲風行,不拖泥帶水。
《中庸》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3樓:夢之緣文化
這句話是說,真正的君子,他的言語行動都會為天下人做出表率,因為他的心在道上。中國「四書五經」的內容大抵是小到修身,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些內容在當時是講給諸侯聽的,「君子」指的是諸侯國的國君,勉勵國君要做乙個君子一樣的人。
在孩子的世界裡,「天」就是爸爸,「地」就是媽媽。爸爸媽媽的言語行動會影響到孩子,所以要時時處處給孩子做表率,古人的智慧就體現在這裡。
作為乙個國王,他會想到他的言語行動首先應該為自己的國民做出榜樣;其次給其它國家的領導人做出榜樣;再次給自己的子女做出榜樣;最後,為子孫後代做出榜樣。我的言語行動會成為天下的道、天下的法、天下的規則。
如何把其中的智慧和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結合起來呢?作為個人,我們首先要考慮在家庭裡的言語和行動會影響到孩子。孩子的思維模式跟父母的思維模式是一樣的,父母會怎麼想的孩子都會知道,因為父母日常的言語行動裡面就體現出來了所關心的主題。
當我們的言語、行動、思維真正開始為父母著想的時候,孩子很快就會開始學習。身教重於言教,即使是乙個普通的小人物,如果他自身的德行散發出一種光芒,時間長了以後,會給我們全社會乙個表率,也會照亮天地萬物。
無論是作為普通人的小人物,還是大到乙個學校的校長,乃至乙個省的省長、甚至更大的領導,都要把這句話放在心中,時時刻刻想著「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君子無信而不立。
4樓:匿名使用者
對 但是記住 要量力而行 自己沒辦法做到得 不要戶口答應。
5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孔子。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銷差森淵》: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為孔子治邦強國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虧畝;民信則為本。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捨身取義有相通這處。後朱熹有曰:
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亦寧死不慶運失信於我也」。
夫子立而天下治的是什麼意思
6樓:心靈小炎
先生存在,天下被治理,然而我仍然掌控它,我自己認為我不足,請(允許我)讓出天下。
成語越俎代庖的由來: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 莊子·逍遙遊》
唐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說:「日月出來了,然而仍然不熄滅小火把,它和日月比起,不也是沒有意義了嗎?及時雨降了,然而仍然灌溉,它對於潤澤不也是徒勞嗎?
先生存在,天下被治理,然而我仍然掌控它,我自己認為我不足,請(允許我)讓出天下。」
許由說:「您治理天下,已經很好。然而我仍然代替你,我帶領天下難道為了名聲嗎?
名聲,是『已經治理天下'這個事實的附屬品?我帶領天下是為了附屬品嗎?鷦鷯在森林築巢,不過佔一棵樹枝;鼴鼠喝黃河裡的水,不過喝飽自己肚皮。
天下對我有什麼用呢?你回去吧,算了吧,給我天下沒有有用的地方啊!廚師即使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人也不能越位來代替他下廚房做菜。」
不言而化天下的意思
7樓:修海枚曼安
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
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疾名實之散亂,因資材之所長,為「守白」之論。
假物取譬,以「守白」辯,謂白馬為非馬也。白馬為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
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則形伏老不當與,言形則色不宜從,今合。
以為物,非也。如求白馬於廄中,無有,而有驪色之馬,然不可以應有白馬也。
不可以應有白馬,則所求之馬亡矣;亡則白馬竟非馬梁卜。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
天下焉。--缺渣公升---
公孫龍要推理這個辯論,來證明自己是名副其實的,可以教化天下)
為無為,則天下治,什麼意思
8樓:106陽光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七章中提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可以翻譯為:『「道」經常「不為」,卻又「無所不為」。侯王如果能守此「道」,萬物就會自然而化。
自然而化慾望就會發生,我將用「無名」的質樸之「道」來鎮住它們。這無名的質樸之「道」,也將是沒有慾望的。沒有慾望而保持虛靜天下就自然而然歸於正道。
可以解釋為:「道」的作用就是順應自然發展而不自為,所以道是「無為」的。但是「道」又全方位參與宇宙萬物發展的全過程,萬物產生髮展都離不開它的作用。
所以「道」又是「無所不為」的。前乙個「無」,是大道「有無」之無,是「道」的本性;後乙個「無」是「沒有」的意思,是「道」
的作用。作為社會統治者的帝王,要恪守宇宙運動的大「道」
其個人修養要同於自然大道質樸的性質。順乎自然,消除私慾,達到心態虛靜。這樣,才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天下將依本性自然發展,實現安定。
鎮」就是約束而不是消除,是把慾望限制在社會合理的範圍內。這就是處理好百姓之慾與帝王之慾和大道的關係。
如果帝王不欲,那麼幹擾人類社會的最大的慾望便鎮住了,百姓的貪慾也會受到極大的平抑。消除了貪慾,便消除了爭鬥;消除了爭鬥,天下就安定了。用「樸」這個無形的沙灘,可以鎮住慾海的波濤,自然合理的慾望便成了鼓動社會風帆前進的原動力。
君子無為而為 什麼意思
9樓:網友
道家老子所說的「無為」不是無所不為,而是不強行妄為的「有為」
無為而無所不為」:
而,卻也,「無為卻無所不為」。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可實際上是什麼都管、什麼都做。
這句話是講「天」,講「自然」的神秘力量。
例如說:天創造宇宙萬物,萬物得以生生不息,這是天的功勞,可見天是萬能的,這就是「無所不為」。可天創造宇宙萬物之後,他不居功,放任萬物自然發展而不加以干涉,這就是「無為」。
10樓:東波釣徒
用無為的方式達到有所作為的目的。
11樓:網友
無為而為就是:什麼不做就是應該做的做法了。
12樓:網友
出自:老子的無為思想,一種對道的追尋。
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為即自然。演化有三:無為無所不為,有為有所不為,不爭自有成。老子把「無為」看作聖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老子最早把無為和有為做了基本論點,告訴大家在做事方面要有選擇性,在管理方面,應以「無為而治」的管理論點,即是立身處事的觀點,也是管理的要義。
讓大家真正的民主化和實現團隊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團隊得以快速成長。我們把機會提供給需要機會的人,大家得到提公升,我們也自然得到提公升。便實現了「不爭自有成」的道理。
無為而治真正內涵無為而治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無為而治 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 無為 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規律,尊重人的個性,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無為 本是道家核心思想,但同樣也是佛家與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家的 緣起性空 思想與 無為 是相通的,空 與 無 的內涵是一樣的 儒家倡導積極入世,以 仁義禮智信 為...
何謂「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無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來的。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也遵循道的規律。那麼道的規律又是什麼呢?老子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二十五章 可見,道的最根本規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 本然。既然道以自然為...
怎麼看待「無為而治」這句話?
很多人都對老子所說的 無為 有誤解,認為 無為 就是什麼都不幹,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無為 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 不亂為,不違反自然規律。而為。也就是說,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內在法則,順應客觀態勢,根據實際條件,採取適宜行動。老子認為,合乎天道自然的事還是要為,但是這 為 不是盲目蠻幹,也就是不能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