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ta0169丶
錯 有零上和零下之分,不能只看數的大小 還要看方向!!!
數學判斷題0°C是一個確定的溫度對不對
2樓:小小芝麻大大夢
0°C是一個確定的溫度。這句話是對的。
0°C是水開始結冰的
溫度,表示以0°C為分界點,是一個具體的溫度值。零上溫度都用正數來表示,零下溫度都用負數來表示。
3樓:匿名使用者
0°C是一個確定的溫度。(√)
0°C是水開始結冰的溫度,表示以0°C為分界點,是一個具體的溫度值。零上溫度都用正數來表示,零下溫度都用負數來表示。
4樓:
0°C是一個確定的溫度
1+1=?誰知道這道題的答案? 20
5樓:匿名使用者
1+1=2
[編輯本段]小學生都知道的偉大公式
2023年10月,一條科學新聞在國內的**上不脛而走:「1+1=2入選最偉大的公式。」原來,英國著名的科學雜誌《物理世界》此前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評選活動,邀請世界各地的讀者選出自己心目中最偉大、最喜愛的公式、定理或定律。
結果,讓很多人意外的是,1+1=2這個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基本數學公式不僅入選,而且還高居第七。一個加拿大讀者說出了他的理由:「這個最簡單的公式有著一種妙不可言的美感。
」此次評選活動的主持者則這樣評價到:「一個偉大公式的力量不僅論述了宇宙的基本特性並傳達了標誌性的資訊,而且還在盡力孕育出更多自然界的科學突破。」
無獨有偶,2023年,尼加拉瓜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改變世介面貌的十個數學公式》,排在第一的赫然正是這個「1+1=2」。(看來它是很重要!!!)
1+1=2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在於它是一條關於「數」的基礎公式。沒有它,就根本不會有數學,更不要說物理、化學等其他自然科學了。
[編輯本段]數的出現
早在矇昧時代,人們就在對獵物的儲藏與分配等活動中,逐漸產生了數的感覺。當一個原始人面對放在一起的3只羊、3個蘋果或3支箭時,他會朦朧地意識到其中有一種共性。可以想象,他此時會是多麼地驚訝。
但是,從這種原始的感覺到抽象的「數」的概念的形成,卻經過了極其漫長的時間。
一般認為,自然數的概念的形成可能與火的使用一樣古老,至少有著30萬年的歷史。現在我們無法考證,人類究竟在什麼時候發明了加法,因為那時沒有足夠詳細的文獻記錄(也許文字也剛剛誕生)。但加法的出現無疑是為了在交換商品或戰俘時進行運算。
至於乘法和除法,則必定是在加減法的基礎上搞出來的。而分數應該是處於分割物體的需要。
應該說,當某個原始人第一個意識到1+1=2,進而認識到兩個數相加得到另一個確定的數時,這一刻是人類文明的偉大時刻,因為他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質——可加性。這個性質及其推廣正是數學的全部根基,它甚至說出數學為什麼用途廣泛的同時,告訴我們數學的侷限性。
人們現在知道,世界上存在三類不同的事物。一類是完全滿足可加性的量。比如質量,容器裡的氣體總質量總是等於每個氣體分子質量之和。
對於這些量,1+1=2是完全成立的。第二類是僅僅部分滿足可加性的的量。比如溫度,如果把兩個容器的氣體合併在一起,則合併後氣體的溫度就是原來氣體各自溫度的加權平均(這是一種廣義的「相加」)。
但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溫度這個量不是完全滿足可加性的,因為單個分子沒有溫度。
世界上還有一些事物,他們是徹底拒絕可加性的,比如生命世界裡的神經元。我們可以將容器裡的分子分到兩個容器,使得每個容器裡的氣體仍然保持有巨集觀量——溫度、壓強等。但是,我們對神經元不能這樣做。
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幸福、痛苦之類的感覺。生物學告訴我們,這些感覺是由神經元產生的。但是,我們卻不能說,某個神經元會產生多少幸福或痛苦。
不僅每個神經元並不具備這種性質,而且我們也不能將大腦劈成兩半,使得每個半球都有幸福或者痛苦感。神經元不是分子——分子可以隨時分開或者重組,神經元具有協調性,一旦將他們分開,生命就會終結,不可能再組合(你可以自我實驗下-.-)。
目前的數學儘管已發展了2023年,卻仍主要建立在可加性的基礎之上。遇到這些不滿足可加性的問題時,我們常常覺得很難用數學來處理。這正反映了數學的侷限性。
[編輯本段]另一種「1+1」
數學上,還有另一個非常有名的「(1+1)」,它就是著名的哥德**猜想。儘管聽起來很神奇,但它的題面並不費解,只要具備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水平就就能理解其含義.原來,這是18世紀時,德國數學家哥德**偶然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
例如3+3=6; 11+13=24。他試圖證明自己的發現,卻屢戰屢敗。2023年,無可奈何的哥德**只好求助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威的瑞士數學家尤拉,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尤拉很快回信說,這個猜想肯定成立,但他無法證明。
有人立即對一個個大於6的偶數進行了驗算,一直算到了330000000,結果都表明哥德**猜想是對的,但就是不能證明。於是這道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素數之和[簡稱(1+1)]的猜想,就被稱為「哥德**猜想」,成為數學皇冠上一顆可望不可即的「明珠」。
19世紀20年代,挪威數學家布朗用一種古老的數學方法「篩法」證明,每一個大於6的偶數可以分解為一個不超過9個素數之積和另個不超過9個素數之積的和,簡稱「(9+9)」。從此,各國數學家紛紛採用篩法去研究哥德**猜想。
2023年底,已先後寫了四十多篇**的陳景潤調到科學院,開始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專心研究數論。2023年5月,他象一顆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數學的天空,宣佈他已經證明了(1+2)。
2023年,關於(1+1)的簡化證明發表了,他的**轟動了全世界數學界。「(1+2)」即「大偶數都能表示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積之和」,被國際公認為「陳景潤定理」。
陳景潤(1933.5~1996.3)是中國現代數學家。
202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202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塔裡問題的一個結果作了改進,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先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再越級提升為研究員,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
2023年3月下旬,由於積勞成疾,在距離哥德**猜想的光輝頂峰只有咫尺之遙時,陳景潤卻倒下了,給世人留下無盡遺憾。
6樓:蕪人值守
1+1=2 幼兒園的同學都知道。
7樓:匿名使用者
我相信沒有任何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8樓:張無柳
根據數學定理,1+1的確是等於2,這是一個很標準的數學公式.1+1=2,絕對沒錯!
9樓:匿名使用者
1+1肯定是等於2的 當然是在十進位制中
你所問的"1+1=?"應該是和 歌德**猜想有關吧數學家們為了證明 歌德**猜想的正確性進行了證明. 這個"1+1"是指一個質數+一個質數=一個普通數 這個是最難證的,也是最後的難題.
如果證下了它,那麼歌德**猜想會成為 歌德**定理. 我們所熟知的陳景潤用其一生證明了"1+2".
我聽說"1+1"好象已經被人證明出來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我就知道這麼多了.
10樓:委念煙堂雙
在腦筋急轉彎裡,1+1可以等於(很多種答案)。
1,2,3,10,王,甲,由,申,田,豐,在10進位制數學計算中,1+1=2;也是「數學大廈」的根基。
在2 進位制數學計算中,1+1=10;
1+1為什麼等於2呢?
這是經過數學家定義了的,因為2的定義就是兩個1相加,也就是公理,不需證明。
用反證法也可以證明。
有很多人聯想到有人證明
1+1=2,
陳景潤證明的哥德**猜想不是指1+1=2
而是「兩個質數相加一定是和數」,簡稱為1+1=2,也就是,那個1+1=2
不是這個
1+1=2
11樓:琴
1+1=?
~一切皆有可能~!
怎麼用最簡單的方法辨別蜂蜜的真假?
12樓:說生活出品
蜂蜜真假難辨,快來學學這一招,再也不怕買到假蜂蜜
13樓:匿名使用者
辨別蜂蜜的真假的簡單方法:
1、將蜂蜜匯入空礦泉水瓶,將適量清水(涼水)倒入蜂蜜,衝開即可。
2、使勁兒搖晃兩瓶蜂蜜水。這是最關鍵的一步,用力搖一搖。
3、看泡沫
真蜂蜜上層出現大量泡沫,且久久不會消退,有時泡沫可維持2小時之久。假蜂蜜則泡沫很少,且持續時間很短。因為真蜂蜜裡面含有豐富的果糖和葡萄糖,還有很多礦物質,使勁兒搖晃時,這些物質就會出現泡沫。
14樓:**網桐大蜂業
以一個蜂農的視角來說,普通消費者很難辨別出蜂蜜的真假。
辨別蜂蜜真假,實驗室靠裝置,養蜂人靠經驗。普通消費者非科班出生,又沒有養蜂經驗,辨別真假對他們來說真的很難!
我的父親養了一輩子的蜜蜂,從結婚前開始養,一直到現在。我接觸蜂蜜也有二三十年了,從小學開始就跟著父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記得父親最開始給我講關於蜂蜜真假話題告訴過我:
真蜜吃進嘴裡喉嚨裡會感覺辣辣的。後來才知道這種辣辣的感覺就是網上說的辛辣感。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感覺主要還是靠口感。
我的經驗是真蜜都會有這種感覺,就是直接幹吃一口蜂蜜,喉嚨裡或者嘴裡能感覺辣辣的,受刺激的感覺,但這種方法因人而異,同一種蜜回訪大部分客戶都能吃出這種感覺,但是還是會有一小部分客戶吃不出來這種感覺。
後來陸陸續續接觸到網上各種各樣的辨別方法,比如拉絲法和紙巾實驗,火燒實驗,總體來說,有用的很少,有些方法甚至具有很大的誤導性。
比如拉絲法,我曾做過實驗,完全用白糖熬製的白糖水都能拉出漂亮的絲來,更別提新增了部分真蜜的假蜜了。
還有紙巾實驗這種方法,在我們養蜂人看來,絕對是毫無意義且具有誤導性的錯誤方法,紙巾實驗只能判斷出待測蜂蜜中含水量的多少,與真假沒半點關係,只要含水量低,白糖水都可以輕鬆過關。
網上和電視上報道過一個蜂蜜加涼水搖動看泡沫多少和消失時間長短的方法,這個方法在我看來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可以檢測出一部分假蜜(如大部分使用白糖熬製或者果葡糖漿勾兌的假蜜,這種蜜一般以菜市場,農村集市上居多,朋友們遇到走街串巷的蜂蜜儘量不要購買)。
完全用白糖熬製或者用糖漿勾兌的蜂蜜,用一份蜂蜜加四份涼水加入瓶子猛烈搖動,泡沫會在加十秒內很快消失,但對於往真蜜中新增部分假蜜的行為,這種方法有些力不從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做一下實驗,附上當時做實驗時候購買的蜂蜜糖漿。
(1)取一份廠家調配好的蜂蜜糖漿,加入四份的涼水,搖動觀察泡沫,可以發現,完全假蜜加水搖動的泡沫不到十秒中基本全部消失完畢
(2)用一半糖漿和一半真蜂蜜調製成一份待測溶液,然後加入四份涼水搖動觀察,會發現也會會產生大量泡沫,泡沫短時間變化不明顯。
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結晶蜂蜜的真假問題,有的朋友認為會結晶的蜂蜜一定是真蜂蜜,其實並非如此,事實上,假蜜也會結晶。
一開始我也認為會結晶的全是真蜂蜜,直到後來的一次實驗才改變了我的這個看法。我曾經在網上購買過一小瓶果葡糖漿用於做泡沫實驗,經過一個冬天到存放,這瓶果葡糖漿竟然結晶了...結晶了...
蜂蜜的結晶,其本質是蜂蜜中的葡萄糖隨著溫度低降低析出現象。大部分蜂蜜經過冬天的存放,都會結晶,由原來的液體狀變成膏體狀,不管液體時顏色如何,一旦結晶,顏色大多會變成白色或淡黃色,這次蜂蜜的特性之一。
另外,蜂蜜結晶狀態隨著溫度變化是可逆的,冬天本已結晶的蜂蜜,隨著來年夏天溫度的升高,結晶的蜂蜜會出現融化現象,由結晶狀態又重新變為液態,這些都是正常現象。
如果有無良奸商告訴你:上圖右邊的那瓶蜂蜜是假的,請記得替我bs他一下。◕‿◕。
以上一些在我們養蜂人眼裡一些毫無根據辨別蜂蜜真假的方法,在網上卻廣為流傳,普及蜂蜜知識任重而道選。
實踐出真知,有條件自己養幾箱蜜蜂,喝自己搖的蜂蜜,吃自己現取的王漿,那樣,之前對蜂蜜所有的誤解都會隨之而去!關於養蜂和蜂蜜,歡迎交流,本人絕對如實告知!
小學數學問題急,關於小學數學的問題 急!!
好多啊,題目太多,分太少,不幹了!唉,看你太可憐了,告訴你吧 九分之四是700,一共是多少?會算了吧,700除以九分之四是文藝書,還有科技書,乘一下多少沒有時間了,你自己看吧 這其實是連所提,知道了吧,嘿嘿,文藝書還有科技書都告訴你有多少了,還不會算啊,題目都是一樣的,變了一點點!傻瓜,答案一樣。打...
關於高等數學中函式間斷點的判斷問題
1 在函式f x 的間斷點x0處,函式極限存在 或左右極限存在且相等 為a,那麼該間斷點處可以重新定義或補充定義f x0 a,使新的函式在x0點處連續,就稱該間斷點x0就是函式f x 的可去間斷點。2 給定的函式在間斷點x0 1處函式雖然沒有定義,但是極限存在且等於1 3,所以補充定義f 1 1 3...
關於小學的數學問題
如果甲給乙24枚,甲的郵票就比乙少3 7 乙為單位1,甲為 1 3 7 此時甲佔總數的 1 3 7 1 3 7 1 4 11 如果乙給甲24枚,乙比甲少5 8 甲為單位1,乙為 1 5 8 此時甲佔總數的1 1 5 8 1 8 11 通過上面的轉化,已經轉為了以總數為單位1的做法。兩次情況,甲相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