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凮起雲湧
古代學官是指主管學務的**和官學教師。
西周的學校有大學、小學之分。天子的大學叫辟雍,諸侯的大學叫頖宮,以師氏掌教武藝,以樂正掌教詩書禮樂,以司成為掌學之官。
秦及漢初有博士官,漢武帝採納公孫弘的建議,設五經博士,從此後博士專掌經學傳授,成為一種教職。
西漢有博士僕射為其首領,東漢改稱博士祭酒。博士講學的地方稱太學,博士**稱太學生,博士就是當時的大學教師之稱。
郡縣也普遍設立學校,郡國曰學,縣邑曰校,鄉曰庠,聚曰序。北齊始立**專門的教育機構,稱為國子寺,主官為祭酒。
隋煬帝改國子寺為國子監,所屬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等,各置博士。藏書與講學相結合的書院,出現在五代,興盛於宋代,創辦者或為私人,或為官府,受業者稱創辦者為山長。
明國子監與國子學合一,清代國子監沿襲明制。光緒年間改設學部,各省設提督學政,簡稱學政,也稱督學使者,別稱學臺,學政為一省教育事業的最高長官。
2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學校名稱的繁雜,受教育的物件不同,在我國古代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對教師的稱謂不盡相同。
夫子 《始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起先孔子的門徒尊稱孔子為夫子,後來夫子成為對教師的尊稱。
師 泛指老師、教師。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師傅 老師的通稱。《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師保 古時擔任教導貴族子弟的官,有師有保,統稱「師保」。
《禮記·文王世子:「師也者,教之以事,而諭諳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歸諸道者也。」
先生 老師。《禮記·曲禮上》:「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鄭玄注:「先生,老人教學者。」韓愈《進學解》:「國於先生晨入大學。」
宗師 掌管宗室子弟訓導的**。《漢書·平帝記》:「其為宗室自太上皇以來族親,各以世氏、郡國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
老師 教授學生的人。金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幾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明清兩代生員和舉子對主試的座主和學官稱「老師」。
教習 學官名。明代選進士入翰林學習,稱庶吉士,命學士一人任教,稱為教習。清末興辦學堂,其教師也沿襲教習。
教諭 宋代在京師設立的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官。元明清縣學皆置教論,掌文廟祭把,教育所屬生員。
教授 宋代除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置教授傳授學業外,各路的州、縣學均置教授,掌學校課試等事。元代諸路散府及上中州學校和明清的府學亦置教授。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
「自以不習吏事,就教職,選授江南府教授。」
助教 國子監教師,西晉咸寧二年(公元276年)立國子學,始設助教,協調國於博士傳授儒家經學。
學博 唐代府郡置經學博士一人,以五經教授學生,後泛稱教官為「學博」。清代它又成為州縣學官的別稱:
學正 宋元明清國子監所屬學官,協助博士教學,並負訓導之責。元代路、州、縣及書院也設學正,明清州學設學正,負責教育所屬生員,
學錄 宋元明清時國子監所屬學官。掌執行學規,協助博士教學、元代路學設學錄,協助教授教育所屬生員。
學官 又稱「教官」。指中國舊時主管學務的**和官學教師。
監學 清代中等學堂以上設監學;掌稽察學生出入。考察學生功課勤惰等事。
司業 隋以後國子監設司業協助祭酒掌儒學訓導之政。歷代沿置,為學官,至清末廢。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司業博士為之師。」
祭酒 漢平帝時始置六經祭酒。後置博士祭酒,為博士之首,屬大學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後稱國於監祭酒,至清末廢。
學政 宋代太學的教官。《宋史·汪解傳》:「熙寧大學成,分錄學政。」
講郎 講授經書的**。《後漢書·儒林傳》:「又識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穀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
太保 指太子太保,為輔導太子的官,也稱太師太傅。
3樓:ice晨楓
明正統元年開始設定提學官(官職),學官又稱教官,是指主管學務的**和官學教師。
古代三司使是什麼職位?
4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北宋前期最高財政長官。後唐長興元年(930),始設三司(鹽鐵、戶部、度支)使,總管國家財政。宋初沿舊制,三司總理財政,成為僅次於中書、樞密院的重要機構,號稱「計省」,三司的長官三司使被稱為「計相」,地位略低於參知政事。
太平興國八年(983),廢三司使,分為鹽鐵、戶部、度支三個機構,各置使分領。淳化四年(993)五月,又合併為三司,設三司使一員。不久,全國分為十道,分屬左、右計,東京為左計,西京為右計,設左、右計使各一員分管,不久又設總計使判左、右計事。
次年底,罷十道和左、右計,又分為鹽鐵、戶部、度支三部,各置使分領。鹹平六年(1003)再度合併為三司,設三司使一員總領財政,下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個副使分管三部,其下先後設有兵、胄、商稅等二十多個案,分理事務。王安石變法時,三司的部分職務歸屬其他機構,如胄案歸軍器監,修造案歸將作監等。
元豐改制廢三司,職事大多歸尚書省的戶部和工部,三司使改任戶部尚書,受宰相領導。
5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漢語中「司」就是掌管的意思
三司,就是指三公,即太尉(大司馬)、司徒、司空。
大司馬: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
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
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穀、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司 徒:
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於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
中國北宋前期最高財政長官 。 後唐長興元年(930)始設三司(鹽鐵、戶部、度支)使,總管國家財政。宋初沿舊制,三司總理財政,成為僅次於中書、樞密院的重要機構,號稱計省,三司的長官三司使被稱為計相,地位略低於參知政事。
太平興國八年(983),廢三司使 ,分為鹽鐵、戶部 、度支三個機構,各置使分領。淳化四年(993)五月 , 又合併為三司,設三司使一員。鹹平六年(1003)三司使下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個副使分管三部,其下先後設有兵、胄、商稅等20多個案,分理事務。
元豐改制廢三司,職事大多歸尚書省的戶部和工部,三司使改任戶部尚書,受宰相領導。
三司使 使 副使 判官 鹽鐵使 度支使 戶部使 三部副使 三部判官三司之職,國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入,朝廷之預,一歸三司。通管鹽鐵、度支、戶部,號曰計省,位亞執政,目為計相。其恩數廩祿,與參、樞同。
太平興國八年,分置三使。淳化四年,復置使一員,總領三部。又分天下為十道:
曰河南,河東,關西,劍南,淮南,江南東、西,兩浙,廣南。在京東曰左計,京西曰右計,置使二員分掌。俄又置總計使判左、右計事,左、右計使判十道事,凡干涉計度者,三使通議之。
五年,罷十道左右計使,復置三部使。鹹平六年,罷三部使,復置三司一員。關正使,則以給、諫以上權使事。
古代官學指的是什麼?
6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官學是指我國復古代官方制直接舉辦和管轄的教育機構,包括**官學和地方官
學,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國古代社會最主要的官學機構。古代官學的產生和發展,是同我國古代的社會政治形勢相適應併為之服務的,它為我國古代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
三司使是什麼,古代三司使是什麼職位?
三司使,北宋前期最高財政長官。後唐長興元年 930年 始設三司 鹽鐵 戶部 度支 使,總管國家財政。宋初沿舊制,三司總理財政,成為僅次於中書 樞密院的重要機構,號稱 計省 三司的長官三司使被稱為 計相 地位略低於參知政事。太平興國八年 983年 廢三司使,分為鹽鐵 戶部 度支三個機構 各置使分領。淳...
古代三司使是什麼職位
北宋前期最高財政長官。後唐長興元年 930 始設三司 鹽鐵 戶部 度支 使,總管國家財政。宋初沿舊制,三司總理財政,成為僅次於中書 樞密院的重要機構,號稱 計省 三司的長官三司使被稱為 計相 地位略低於參知政事。太平興國八年 983 廢三司使,分為鹽鐵 戶部 度支三個機構,各置使分領。淳化四年 99...
古代的押司是個什麼官,宋朝的押司是個什麼官職
宋官署名吏員職稱。經辦案牘等事。宋史 職官志 所載群牧司與臨安府吏員皆有押司官,其名為官而實為吏。陳茂同在其所著 歷代官職沿革 宋朝 下 中,把官職分為官和吏兩大類,押司屬於吏 由於官數量有限,在行使行政權力時需要增加人手,故增加吏一職,如衙役 在州和縣衙內都有押司一職,主要是招募而來,也有經受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