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副詞中有點的古今意義對比。最好能舉幾個例子

2021-03-05 17:16:17 字數 5071 閱讀 2215

1樓:匿名使用者

「有點」是副詞嗎?裡面好像沒有?不信你看看

一、 程度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或狀態的程度。例如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絕、極」等,表示較高程度的主要有「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彌、益、俞」等。這些比較容易理解,不再舉例。

下面的兩個詞值得注意。

1、 少,是「稍微」、「略微」的意思,例如:

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復遊於六合之外。 (莊子·徐無鬼)

太后之色少解。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2、頗,在古代有兩種意義: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例如:

唯袁盎明絳侯無罪,絳侯得釋,盎頗有力。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另一個意思是「稍、略」。例如:

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深者觀蛟龍。 (論衡·別通)

臣願頗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二、範圍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的主體或客體的範圍。

1、表示總括全部的有「皆、悉、盡、鹹」等。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全」「都」「總共」。這些比較容易理解,下面各舉一例。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 (左傳·隱公元年)

齊悉復得其故城。 (史記·燕召公世家)

周禮盡在魯矣。 (左傳·昭公2年)

使天下鹹安土樂業,亡有動搖之心。 (漢書·元帝紀)

2、古漢語中,「但、徒、特、第、直」常用來表示「只」的意思。例如: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樂府詩集·木蘭詩)

徒善不足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離婁上)

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也。以其有辨也。 (荀子·非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勝。 (史記·孫臏)

不可,直不白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

3、僅,表示「只、才、剛夠」的意思時,古今是一致的。例如:

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 (史記·樂毅列傳)

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 (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注意:在唐代詩文中,「僅」還可以表示「幾乎、將近、差不多達到」的意思。一般只用在數目字前面,讀去聲。例如:

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夾澗有古鬆老杉,大僅十人圍。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三、時間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例如:「且、將」等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生;「方、適」等表示正在進行;「嘗、曾」等表示已經過去;「長、常」表示經常發生;「稍」表示緩慢地發生變化等等。

1、曾: 作副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時間,相當現代漢語的「曾經」。例如: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 (史記·孟嘗君列傳)

一是表示情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居然、竟」。這種用法今天已經消失,值得注意。例如: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詩經·衛風·河廣)

2、嘗: 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曾經」。例如: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戰國策·魏策四)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史記·陳涉世家)

四、情態副詞

(有的教材把表示語氣的副詞另立一類,叫語氣副詞。)放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一定的情態或語氣的副詞。和現代意義差別較大的有「且、固、蓋」等等。

1、且: 在古代漢語常作連詞用,和現代漢語「而且」意義相當。此外,還常作副詞表示情態,有「姑且、尚且」的意思。例如:

先生且休矣,我將念之。 (史記·淮陰侯列傳)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史記·鴻門宴)

2、固: 作為情態副詞是「本來、當然」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例如: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孟子·許行)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司馬遷·報任安書)

3、蓋: 是表示語氣的情態副詞,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和推測性論斷的語氣,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例如: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史記·孝文字紀)

4、表示反問語氣的有「豈、其、寧」等。意思是「難道、怎麼」。例如: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 (詩·鄭風·褰裳)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左傳·僖公十年)

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 (戰國策·趙策)

五、否定副詞

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1、不和弗: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古代「不」的用法基本和現代相同:既可以否定動詞,又可以否定形容詞。例如: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左傳·齊桓公伐楚)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莊子·逍遙遊)

在秦漢以前,「弗」字的使用範圍非常狹窄,一般來說,「弗」字後面的動詞只能是及物動詞,但動詞後面卻不帶賓語。這是和「不」的用法顯著不同的。例如:

功成而弗居。 (老子)

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墨子·兼愛上)

「弗」字後面動詞帶賓語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見。例如: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

2、毋(無)和勿 :都經常用於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意思是「不要」或「別」。這是和「不、弗」的重要區別。「無」和「毋」是一個詞的不同寫法。例如:

大毋侵小。 (左傳·襄公十九年)

樑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史記·項羽本紀)

苟富貴,無相忘。 (史記·陳涉起義)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孟子·梁惠王上)

有時「毋」和「勿」用於陳述句,則表示一般的否定。這種用法頻率較低。例如:

欲無獲民,將焉避之。 (左傳·晏嬰論季氏)

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 (呂氏春秋·為欲)

3、未: 表示對尚未實行的某種動作、行為或狀況的否定。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 (左傳·僖公22年)

有時,「未」字只表示一般的否定,和「不」的意義比較接近。例如:

君未知戰。 (左傳·僖公22年)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楚策4)

4、非和否: 「非」和「否」都是特殊的否定副詞。「非」所否定的不止是動詞,而是後面整個謂語。例如:

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 (韓非子·五蠹)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莊子·秋水)

前例是否定謂語和主語的關係,後例是否定敘述句中的謂語,表示對某一事實的否認。

「否」也是一個用法特殊的否定副詞,它和表肯定的應答之詞「然」對立,相當於「不」或「不是的」。例如: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 (孟子·許行)

「否」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裡,表示否定的一面。例如:

吾得見與否,在此歲也。 (左傳·襄公30年)

不問可否,不論曲直。 (李斯·諫逐客書)

六、表敬副詞

是古代漢語特有的一類副詞,一般是從動詞虛化來的。表敬副詞可以分尊人和自謙兩類。

1、尊人的有「請、幸、謹、敬、惠、辱」等。下面各舉一例:

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戰國策·范雎說秦王)

韓信曰:「夫人深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辛為信謝項王。」 (史記·淮陰侯列傳)

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史記·蘇秦列傳)

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君惠吊亡臣,一重有命。 (國語·晉語二)

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願也。 (左傳·成公13年)

子,一國太子,辱在此。 (史記·晉世家)

2、自謙的表敬副詞,常用的有「竊、忝、猥」等。例如: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李斯·諫逐客書)

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戰國策·趙策4)

太守忝荷重任,當選士報國。 (後漢書·史弼傳)

臣受恩偏特,忝任師傅。 (後漢書·楊賜傳)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 (李密·陳情表)

七、指代性副詞

指代性副詞「相」和「見」,是兩個特殊的副詞,它們用在及物動詞前面作狀語,意義上指代賓語,動後面語不再出現。

(一) 相:1、作一般副詞用,表示互指。

(1)表示「互相」。

今樑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 《史記·孫吳列傳》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小國寡民》

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遞相」。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赤壁之戰》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司馬光《訓儉示康》

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商君書·更法》

2、 作指代性副詞用,指代第

一、二、三人稱,表示動作偏指一方。

(1)指代第一人稱。

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回鄉偶書》

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莫相忘,即不要忘掉我) 《孔雀東南飛》

(2)指代第二人稱。

若望僕比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不相師,即不以你為師) 《報任安書》

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相迎,即迎接你) 《三國志·魯肅傳》

(3)指代第三人稱。

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相率,即率領他們) 《孟子·許行》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相恤,即救助他們) 《論積貯疏》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莫相知,即不知道它是什麼) 《三戒·黔之驢》

(二)見。1、作助動詞,用在及物動詞前,表被動。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不見保,即得不到保護) 《孟子·盡心》

人皆以見侮為辱。 《荀子·正論》

2、 南北朝以後,用作副詞,在動詞前,表對我怎麼樣。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見背,即背棄我,言死去) 李密《陳情表》

府吏見丁寧,結誓不別離。(見丁寧,即叮嚀我) 《孔雀東南飛》

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見用,即用我在小邑幹臨時工)

總結:重點和難點

1、 掌握幾個副詞的主要用法。(1)曾,(2)且,(3)非、勿、毋、弗。

2、瞭解幾個兼類詞。

(1)「且」,除了作副詞外,更多的是作連詞。區別副詞和連詞的方法,是考察它同別的詞的組合情況。位於動詞、形容詞前的是副詞,位於動詞、形容詞或分句之間的是連詞。

(2)「焉」, 作為特殊的指示代詞,有時兼有語氣詞的性質,要注意分辨。

「認為」和「認作」在古代漢語中有哪些解釋

認為 1.對人或事物確定某種看法,做出某種判斷。認作 1.看做 當做。古代漢語中,以為一詞中的 以 和 為 分別是什麼意 在古代漢語中,權 字具有多種含義 權qu n 一 作名詞。1 黃花木。于嗟乎,不承權輿。詩 秦風 權輿 2 秤。測定物體重量的器具。謹權量,審法度。論語 堯曰 為之權衡以稱之,則...

古代漢語中舍的意思,跪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

sh 名 客舍 旅館。bai 指南 du錄 後序 二貴酋名曰zhi 館伴,夜則以兵dao圍所寓 名 房舍內 住房容。送元二使安西 客 青青柳色新。又 名使動 使 住宿 安排住宿。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廣成傳舍。動 住宿 居住。遊褒禪山記 唐浮屠慧褒始 於其址,而卒葬之。名 謙稱自己的屬,用在表示親屬關...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有幾種形式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共有哪幾種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 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 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 者,也 也 者也 者,者,者也 等形式。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2 採用副詞 乃 即 則 皆 是 誠 為 等表示判斷。如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樑父即楚將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