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並非如此:
如天台,如密等都很興盛
但是後來理學更興盛...
但是後來其他宗變得搞理論了
修行不到位置,故衰退了不少......
看完下文,則明:
第二節 佛教的鼎盛時期
一、隋唐時期的佛教
由漢末魏晉南北朝以來,學術思想的風氣,一反兩漢的樸質,普遍趨向於形而上的追求,佛教和道教的宗教學術,也便在這個時期,日益發達。儒家學說,依違佛道之間。復因南北朝以來帝王政權的提倡,佛教受到朝野的尊崇,無以復加。
但由兩晉到隋唐之間的佛教,大半仍隨印度佛教方式,受中國文化的洗煉,在漸漸蛻變當中。到了南朝梁武帝時代,因他對宗教信仰,特別有興趣,所以對佛、道兩教,也都並存信奉,不過對佛教更有偏好,南朝佛教寺院林立,凡名山勝蹟,多半有寺廟的建立,所以唐人杜牧《江南春》的題詠裡,便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名句。可是這還只是指大江南北附近的佛寺而言,至如黃河南北的佛教建築,尚不包括在內。
與其說南北朝的文化思想,是玄學的時期,毋寧說是宗教文化思想的時期來得恰當。在梁武帝和北魏武帝時代,印度佛教的教外別傳,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由海道到達廣東,東來中國,與梁武帝一度對話不合,便渡江而北,隱居在嵩山的少林寺,面壁九年,這便是禪宗傳入中國的開始。自初唐以後,禪宗大興,使佛教一躍而變為純粹中國化的佛教,慧遠大師創立淨土宗,和菩提達摩傳入禪宗,可以說是兩件大事因緣。
因為學術思想,和政治因素的交錯為用,使南北朝六代以來,中國的歷史文化,陷在一個非常紊亂的局面。因此隋唐之間,有文中子——王通的講學河汾,綜羅洗刷儒、佛、道三家的學術思想,開創初唐以來的唐代文化。這個時期,隋有智顗大師正式建立了佛教的天台宗,以禪那的「止觀」為佛教實證的方法,用三種止觀的體系,統攝全部佛學教理,開始分科判教,對佛學傳承,作系統的批判整理。
智者大師著有《摩訶止觀》一書,應是中國佛教第一部佛學導論或概論的鉅著。後來宋代永明壽禪師等所著的《宗鏡錄》,算足第二部佛學導淪的鉅著。
1.唐代建國的初期
以唐太宗的英明雄略,輔以初唐開國時期的文武將相,大多都是博識之才,加以接受了六朝以來的政治經驗和慘痛教訓,對於宗教的態度,無論為佛教、道教,甚至景教、襖教,都是一律優容,任由全國上下,自由信仰。在**的體制裡,僧有僧正,道有道籙,等於已經設立了各個宗教的專門管理部門。這時在中國文化史和佛教史上最大的一件大事,便是玄奘大師自印度留學回國,唐太宗為他設立譯場,集中國內學僧與文人名士數千人,參加佛經的翻譯工作。
太宗一面盡力提倡宗親教主的道教(道教奉道家的老子為教主,老子姓李,與唐同姓),一面也篤信佛教的宗旨,而且對玄奘大師,敬愛有加,幾次勸他還俗出任宰輔,都被玄奘大師所婉拒。因玄奘大師唯識法相的弘揚,使印度後期佛教哲學,和大、小乘的經典,在中國得劍廣泛傳播。同時因法藏(賢首)大師建立華嚴宗,使佛教更為興盛。
隨天台宗以後,復因華嚴宗的觀點,對全部佛教教理,有更進一層的分判。接著道宣法師極力興起律宗,佛教戒律的確立,和中國佛教的規範,便從此奠定,基礎穩固。隨之而來,三論、俱舍、成實等佛教宗派,也欣欣向榮,爭放奇葩,各自發揚它的門庭學系,形成中國佛教的十宗教派,有如附表:
宗派印度宗師
中國宗師
創立時期
所宗經論
宗旨淨土宗
馬鳴龍樹
世親菩薩等。
慧遠法師
東晉時期
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及《往生論》、《大乘起信論》為主。
以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修證法門。
律宗以佛說律藏為主,故以持律第一優波離尊者為始祖。
從曇柯迦羅(此雲法時)之羯磨受法,為中土受戒之始。
曹魏嘉平二年
以《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等為主。
兼撮大小乘律學,以持戒證聖為宗旨。
天台宗慧文禪師及其再傳弟於智顗大師所創。
北齊,隋時期
以《妙法蓮華經》為正依,《大智度論》為指南,肚《涅盤經》為扶疏,《大品經》為觀法。
以一乘成佛為宗旨,三種止觀為修證法門
成實宗師子鎧
鳩摩羅什法師弘揚
姚秦弘始十三年
採小乘諸部最勝教義及訶梨跋摩所作《成實論》為主
以《成實論》為宗旨,以二十七位法攝賢聖修證之階梯。
三論宗龍樹菩薩
鳩摩羅什
姚秦時期
以《中論》《百論》、及提婆菩薩所作《十二門論》為主。
破真俗二諦之執,顯空、有不住
俱舍宗世親菩薩
安慧論師
真諦三藏玄奘法師
陳文帝天嘉四年真諦三藏譯舊本《俱舍》,唐太宗貞觀七年玄奘譯新本《俱舍》。
宗《四阿含經》等,並以《俱舍論》為正依,另以《婆沙論》、《阿毗曇心論》、《雜阿毗曇心論》等為主。
本宗以玄奘所譯世親菩薩所作《俱舍論》為宗旨,立七十五位法以攝心色等等事理。
禪宗迦葉尊者
菩提達摩
樑隋時期
《楞伽經》、《金剛經》。
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
華嚴宗杜順和尚所創,賢首(法藏)大師弘揚之,故又名賢首宗
陳隋時期
以《華嚴經》為主
以《華嚴經》四法界、十玄門之學為宗旨。
法相宗彌勒菩薩,無著菩薩
玄奘三藏法師盛弘於中土
唐太宗貞觀年間
以六經十一論為主。六經為:《華嚴經》、《解深密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阿毗達磨經》、《楞伽經》、《密嚴經》。
十一論為《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論》、《集量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分別瑜伽論》、《辯中邊論》、《二十唯識記》、《觀所緣緣論》、《阿毗達磨雜集論》。又有以五經十三論為主之說。
明萬法唯識之妙理
密宗龍猛菩薩
又有東密(由中國傳入日本)、藏密(**密教)之分,唐時善無畏、金剛智、不空東來弘傳,蓮花生大師入**弘傳。
初唐時期
以《大日經》及《金剛頂經》為根本所依。
亦稱真言宗,立十住心統率諸教,建立曼荼羅,身口意三密相應,即可由凡入聖。
2.禪宗的改制
由於初唐時期文化思想的博厚雄渾,佛教學者的名僧輩出,他們都以才堪大用的資質,從事於弘揚宗教的事業。使中國佛教真正開展的,應該歸功於唐代。到了唐高宗與武則天時期,正好當佛教學僧們鑽進佛經學術的註疏、述論的牛角尖,多數佛教名匠的博雅學者,大闡其佛學義理,和相率走近了迷宮似的唯識、法相之學的時候;禪宗忽然崛起,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相標榜,極其適合中國人的簡樸,和唐代思想學風樸實渾厚的要求。
而且在遍地都是佛學學者的情景裡,禪宗又出了一位目不識丁的大匠——六祖慧能。他在廣東曹溪,對平民社會大肆弘揚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宗旨。同時還有他的同學師兄神秀,在武則天的王朝裡,被尊為國師的地位,也大弘其禪宗的佛法。
神秀大師的學識很好,他的禪學,是以漸修為主,因為唐朝宮廷及士大夫的崇奉,禪學在從政的知識分子中極為普遍。慧能大師的一支,是以頓悟為主,因為他出身平民,不依文字,說法都用通常的口頭語,使高深難懂的佛學,完全脫離酸腐的頭巾氣味,一變而為純粹通俗的平民哲學,所以禪宗的宗風,便如風行草偃,大為暢興。他們師兄弟在初唐時期,對於朝野的影響,形成南北上下兩股交匯的巨流,自然要衝擊到今後學術思想的轉變,形成別開生面的光華了。
慧能大師一支的禪宗,以後便風行全國,我們儘可強調地說:「請看唐室之域中,盡是禪宗之天下」了。自他再傳以後,便有馬祖道一禪師,和他的**百丈禪師二人,毅然改制,把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規模,一變而為中國式的叢林制度。
當時百丈師徒,被佛教徒們罵為破戒比丘,極盡詆譭譏評。殊不知以後佛教之所以能夠長久傳佈,卻全靠這個制度而存在,其規制的流傳,時至今日,併為國內外的佛教寺院所仿行。而且這種制度,影響後來中國社會,政治體制,都有很大的作用。
禪宗叢林制度的特色,約有四點:
(一)改革佛教徒僧眾們以乞化為生的依賴性,以集體從事農業生產,達到自給自足的經濟制度。
(二)集中修持,以導師制來領導學者,從事知行合一的實證佛學。
(三)消除刻板的宗教迷信儀式,以身心實踐求證,完**性佛性的心佛平等,集體教學的目的。
(四)以適合中國文化和國情的清規,取代一部分印度化的戒律,建立群眾和個人行為道德的標準。所以宋代大儒程伊川,嘆為「三代禮樂,盡在是矣」。
一般說慧能大師一派禪宗的興起,是佛教的革命。其實真正佛教的革命性史實,應該推尊於百丈禪師的改制才對。關於叢林制度的研究,拙著有《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一書,在此暫不多作介紹。
3.密宗的興起
唐代的佛教,自禪宗的崛起,使佛教成為一個純粹理性的宗教,變成中國文化的巨流。此外,還有初唐時期,由北印度傳入**地方的密宗;和中唐時期,由中南印度傳入中國的密宗,也是中國佛教史上一大轉變。印度佛教有密宗的必起,依據比較可靠的史實,實在是在後期佛教學說,綜合般若中觀與唯識的佛教學理,融合印度固有的婆羅門、瑜伽術的修持方法,所形成的一個相容古今修證方法的宗派,而且和釋迦牟尼住世時代所說的修證方法,大有出入,這是一個非常駁雜與繁複的問題,一言難盡。
總之,在唐太宗開國的時期,**王松贊干布要求內地文化的傳播,只因唐太宗的宰相房玄齡一念之差,沒有準許他的請求。後來除了答應下嫁文成公主,帶去部分的佛經、佛像,和跟去幾位道士等以外,始終沒有重視文化的傳播。一個政治措施的影響,豈但只為「百年大計」,同時也要顧及「遠垂千古」,此於後世史家或讀史者所見得失成敗之效,概可客觀判定的。
**地方從此便轉向印度,以乞求文化的傳播,最初請了幾位名僧入藏,開始傳播佛教文化,模仿梵文而制立藏文,跟著便有密教大師蓮花生的入藏,弘揚密宗的教法。於是**便在唐代以後,完全成為佛教密宗的佛土,而且演變為政治宗教合一的特別行政區域。歷宋元明清以來,密教在**的傳承,始終不衰,中間雖然難免也有內部派別之分,但其密教形式,並無多大變更,一個高居雪山北麓的高原,歷一千四百餘年,成為佛教文化的世外桃源,這也算是東方歷史的奇蹟。
**的密教,由原始的寧瑪派(紅教),後來又分出迦舉派(白教)和薩迦派(花派)。到了明代永樂年間,有青海人宗喀巴者,自幼在**出家,學成以後,又建立黃教。以後他的四大**,歷代都以轉生的傳統,分據**、蒙古地區,宣揚教化。
在前藏的**,和後藏的班禪,都成為政教合
一、以教統政的法王。而章嘉與哲布尊丹巴存內、外蒙古,也都各自世世轉生以傳續他們的法統。但他們歷代都承受中國帝室的封號而尊為呼圖克圖(具有大師、活佛等意義)。
中國內地,在唐玄宗時代。有印度密宗大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世稱「開元三大士」,傳進密宗的教法,他們都有一部分的神通,對傳教更為便利。那時除了禪宗以外,最富於神祕色彩,而且有新奇刺激性的,就莫過於密宗的佛法了。
所以朝野競習,不久便流行於中國各地。到了元朝忽必烈時代,他尊崇**薩迦派的密教大師癹思巴為國師。那時癹思巴只是十五歲的少年,不但學問淵博,而且具有許多神異的奇蹟,他仿照藏文為蒙古制立文字,隨著忽必烈進入中原,便奉密教為國教,甚至元朝歷代帝王就位,都要先經喇嘛的灌頂儀式,宮廷和民間穢跡,普遍流行,從此禪宗和其他各宗派,也大受影響,因此南宋末代的有名禪宗大師高峰原妙,便宣佈閉死關,足跡永不下山了。
到了明代永樂時期,認為密宗是不經之道,便有放逐的措施。因此由開元三大士傳入的密教,便流傳在日本,世稱「東密」,**的密教,也因宗喀巴大師的整理,而於全藏建立了黃教的規模,只有在西康與**的邊境,還流傳著原始密宗的教法。這便是世稱的「藏密」了。
二、宋元明清的佛教
1.宋代佛教儒化的理學
由中唐到五代的一段時期,中國文化的哲學思想,文學風格、藝術和生活,都陶冶在禪宗的韻味中。禪宗本身,也在中唐、晚唐、五代之間,另建立了五家宗派,各有教授的方法,如臨濟、曹洞、雲門、溈仰、法眼等。這時禪宗的學風,也如南北朝的玄談,可以先後媲美,第一流的人才,多半逃禪入佛,當然這有許多政治與社會因素的背景,才形成那個時代的風氣。
歐陽修撰《五代史》,認為五代無人物。王安石卻認為他的觀點不對,說是五代的人才,都入禪宗的網羅之中,這倒是有相當的理由。因此到了宋初開國的時期,上有宋太祖趙匡胤,下有宰相趙普和後來范仲淹等的提倡,有宋一代的儒學,一變而有理學五大儒等的興起,這便是說明一個文化思想傳統,積久成弊的反正。
宋代的理學家,接著唐代韓愈、李翱等的啟發,經歐陽修等的領導,突然崛起於千餘年之後,號稱直承孔孟心法,在漢唐的儒學以外,別樹一幟,不須諱言,那是受到禪宗的影響,並也滲入老莊思想的成份,這才構成一番宋儒的面目。換言之,宋代的佛教,已由佛而入儒,因禪宗而產生理學,這是中國文化史上必然的演變,也是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融會的成果。當漢末、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以來,佛教雖然已成為中國的佛教,但儒、釋、道三家的互爭學術地位,與三家同源的思想,在歷史上,一直沒有停止它的運動。
到了南宋末期,禪宗大師們大談其儒家學理,而且佛學儒化、儒學佛化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所以宋**學的產生,可謂由來已久,只是到了五大儒等手裡,才算正式開始而已。
...................
中國佛教的佛教地位,中國佛教的地位如何?
中國佛教的特色就是大 小乘並存,顯 宗 密 宗 同在。嚴格地說,佛教起始於印度,發 展在中國,又遠傳於日本 韓國。而佛教在印度本土由於受到印度教及後來傳入印度的伊斯蘭教的排擠,約在公 元 八 九百年左右,在印度本土消失。而能保留佛教並發展佛教的中國就成了當今世界佛教的真正故 鄉。中國佛教的特色就是以...
中國佛教寺院網中國佛教寺院古今對聯大全
這個沒有大全,因為古今的寺院太多了,套用一句古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版 臺煙雨中權,只是一個朝代就一個地方只有480多個寺廟,古今中國有多少寺廟?所以這個中國佛教寺院古今對聯大全是無法存在的。就算只是收集部分的對聯,其內容也可以編撰一部康熙大詞典了。中國佛教寺院古今對聯大全 集錦 杭州城隍廟 上...
當代中國佛教界有哪些高僧大德當代中國佛教界有哪些高僧大德家來說一說,當今佛教界
當代中國佛教的高僧也是層出不窮數如繁星。耳熟能詳的有臺灣的慧律法師,十一世班禪 十七世大寶法王 學誠法師 界詮法師 濟群法師 索達吉堪布 成剛法師 傳喜法師等等。若是細說恐怕是舉不勝舉了。我佛言,眾生人人都有金剛佛性。一本無字真經!何求 大德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 間。不如隨我草民修行!現在旅居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