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劫」是個時間概念,有不同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解釋如下:
劫,分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為一小劫,
計算的公式:(84,000-10)×100×2 = 16 798 000年(一小劫),這是一個小劫的數目。
第二、中劫:經過二十個小劫,稱為一箇中劫。因為,據佛典中說,我們所處的世界,共分「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的時間過程,均為二十個小劫,計算的公式:
16,798,000*20 =335,960,000 年(一中劫)
第三、大劫: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便是一個大劫,計算的公式:335,960,000*4 = 1 ,343 ,840 ,000年(一大劫)
「累世劫」就是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劫」。
南無阿彌陀佛!
2樓:匿名使用者
是**中看來的吧,佛教沒這詞,多用的是累劫,指的從久遠到難以想象的時間以來.
3樓:海印放光
累世累劫:指生生世世無窮無盡的時間。
4樓:法藏
小的方面:就是指你的過去生,,的無數次的輪迴。
佛說 這就是你人生的劫數是 什麼 意思
5樓:凮起雲湧
意思是說這一生中將來會發生的一些大事情,早就於冥冥中就註定了。
劫數原為佛教語。指極漫長的時間。後指厄運,災難,大限。
五代 齊己 《勉送吳國三五新戒歸》詩:「法王遺制付仁王,難得難持劫數長。」
《敦煌變文集·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個個延經刼數,日日不離寳樹。」
元無名氏 《馮玉蘭》第三折:「那兩個船家是將錢覓到,也都在刦數裡不能逃。」
《醒世恆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襄刼七十七萬七千七百年,釋教已盡,此是刼數。」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九:「如蝗蝻非人力所能捕盡,惟委於刧數之未完。」
清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一》:「述流寇事頗悉,相與嘆劫數難移。」 魯迅 《中國**史略》第十八篇:「封國以報功臣,封神以妥功鬼,而人神之死,則委之於劫數。」
6樓:匿名使用者
好人&壞人'身上都累積了累世的業力~~我們應該早點還、以免生利息~通常神佛讓好人早點還'(吃苦)~大壞人就不管他了~等他把身上的善業用盡~然後就形神全滅、(永不超生)~
欠了債就得償還啊!..這樣的宇宙比較合理吧?!..(殺人放火』死後就都不用償還?
…這是甚麼爛宇宙啊?!)…所以有六道輪迴'(可以還業債)~)~(還業債是好事'拖久了才還'會生"利息"的)~
祝福您!
7樓:愛伊的血淚天使
你信佛?那麼有人打了你的左臉,你會把有臉也湊上去讓他打嗎?
劫數是說你一生中必定所遇到的劫難,就這麼簡單。
8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的劫數是存在的,也就是說人的命運是存在的,你這一生中將來會發生的一些大事情,早就於冥冥中就註定了。
當然,佛是不會說這些話的,佛陀是不會讓人屈服受制於命運的。因為,命運本身是可以改變的。當然,改變的難度極大,需要你用全身心的投入,按照正確的方法去走。
什麼辦法呢?你看過《了凡四訓》這本書就知道了。這是明朝一個名叫袁了凡的人根據自己親身經歷寫的書。
辦法很簡單:多行善事,不計善德!不要計較自己做了多少善事,不要去分別這件善事太小,就不去做。
你若用「無我」的心去行善,任何善事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你看了《金剛經》就會明白的。
這裡面的原理是什麼?人與人為何不同?不同在**?相同的又是什麼?這些問題你思考一下,答案就會有的。
改造命運,就是改變你的性格。然而,山河易改,本性難移!世人又真有幾個人能改變自己的性格呢?唉……
9樓:
胡扯~佛從沒說過這句話
10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11樓:專業說法
就是「在劫難逃」的意思!
12樓:紫化宮
佛經從來沒有這個說法。別信**上的文字。
13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 、你這輩子 註定的、無論是好是壞、
14樓:笨蛋丫頭記
就是你必定的經歷~如果你願意去相信佛,那麼你只能相信佛
還是願意相信自己呢?建議相信自己!!
佛教到底是什麼
15樓:因緣法
佛教隨緣度眾。因此,分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
世間法,即依據佛所揭示的真理,如法地追求人間的福祿壽喜。佛告訴我們:財佈施是富裕的因、法佈施是智慧的因、無畏佈施,幫助別人離生脫死、不再驚恐或者施藥治病是長壽的因。
生活是什麼?依教奉行,守五戒、行佈施、多放生,高高興興地學雷鋒做好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積極地爭取人生各方面的成功。
明朝的了凡先生,即是榜樣。
出世間法,以普度眾生、離苦得樂為目標。生活是什麼?是發菩提心,修持佛法,以自利利他。誦經持咒、修心禪定、放生布施,福慧雙修。心無掛礙。
16樓:
佛教是佛陀關於宇宙人生真相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南無阿彌陀佛
17樓:平天下心量要大
佛教是釋迦牟尼對宇宙人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學佛就是學做善人,做一個明白道理的善人,要是明白了理,這樣人才會樂意得做善事。
18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是佛陀的 教育 ,而不是拜佛的 宗教 ,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依然深深的影響著我們。
佛教裡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分別是什麼意思?
19樓:匿名使用者
三身,佛學術語,梵語 trikāyāh 的意譯,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梵dharmakāya ),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梵sambhogakāya ),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梵nirmāṇakāya )。
【四智】 (梵catvāri jñānāni,藏ye s/es bshi) 具雲四智相應心品,又簡稱四智心品,意即與四智相應的一聚心、心所,是菩提的四種德能,亦即佛的四種智慧,是轉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如其次第所得︰
(1)大圓鏡智,
(2)平等性智,
(3)妙觀察智,
(4)成所作智。
佛之五眼
在佛教的名詞裡,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
在佛眼中: 無主體與客體,是沒有絕對與相對的概念;不可思,不可議,一切皆是佛
無限的無限,是沒有空間的概念;不可思,不可議,一切皆是佛
瞬息性和一發即到性,是沒有時間的概念;不可思,不可議,一切皆是佛
總體性和無不涵攝性,是沒有空無的概念。需悟道的人親證,非語言文字可形容。
佛家六神通
又作六通。指六種超人間而自由無礙之力。即:
(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無礙,隨心所欲現身之能力。
(二)天眼通,能見六道眾生生死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
(三)天耳通,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世間種種之音聲。
(四)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中所思之事。
(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六)漏盡通,斷盡一切三界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盡神通之力。
擴充套件資料
四智的種子,皆無始時來法爾本來具有,依附第八阿賴耶識,前滅後生,相續不斷,不是現在從熏習所生,此即大乘二種種姓中本姓住種姓,《成唯識論》卷九說(大正31·48b)︰「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
發心以後,由聽聞正法等外緣薰發,令無漏舊種漸漸增長,此即大乘二種種姓中習所成種姓。又說(大正31·48b)︰「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薰習所成。」
大圓鏡智,有說菩薩金剛喻定(第十地滿心金剛無間道)現在前時,轉滅一切有漏種子及異熟識等,即開始現行;有說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還沒有頓舍異熟識種,要到次剎那的解脫道初成佛位才得開始現行。《成唯識論》卷十平列兩說,《佛地經論》卷三隻舉前說,然而《成唯識論述記》卷十以後說為正義。
20樓:匿名使用者
三身:法,報,化
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做智.
五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六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
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著,終日說菩提.」
應智通的請求,慧大師又解釋四智的意義及這四智如何由八識轉化而來.慧能說:」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
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他又復說一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是非功,成所做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者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21樓:匿名使用者
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三身:法身、報身、化身。
四智: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
五眼:天眼、肉眼、慧眼、法眼、佛眼。
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份,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對此眾生也不欠缺,奈被五欲六塵所遮而不顯。
22樓:情有獨鍾
三身:是指「法身」「報身」「化身」。
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
法身指佛所說之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法身經常用明鏡、明月等來譬喻。如果不受貪嗔痴慢疑五毒的侵害,自性是清淨無暇的。這就是法身。
報身指以法身為因,經過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
化身指佛菩薩為教化救濟眾生而變化示現各種形相之身。
大圓鏡智又作大圓鑑智。謂可如實映現一切法之佛智。法相宗所說的四智之一,由轉第八識(阿賴耶識)而得。
亦即在證入佛果之時,阿賴耶識舍斷一切煩惱習氣,轉依而成純粹的無漏智。此智慧明察三世一切諸法,萬德圓滿,無所欠缺,猶如大圓鏡之能顯現一切色像,故稱為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又作平等智。指體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轉第七末那識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
妙觀察智是由九識中的意識轉化而來,即觀察諸法法性平等,法相有差別,從而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基而為眾生說法,斷除其疑惑之智。
成所作智者,謂能通於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如是名為成所作智。
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以此礙故,求天眼。得是天眼,遠近皆見,前後、內外,晝夜、上下,悉皆無礙。是天眼見和合因緣生假名之物,不見實相,所謂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如前中後亦爾;為實相故,求慧眼。
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舍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眾生!所以者何?
無所分別故,以是故生法眼。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眾生各各方便門,令得道證。法眼不能遍知度眾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
佛眼無事不知,覆障雖密,無不見知;於餘人極遠,於佛至近;於餘幽闇,於佛顯明;於餘為疑,於佛決定;於餘微細,於佛為粗;於餘甚深,於佛甚淺。是佛眼,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為難,無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天眼通:我們的肉眼只能看見粗大東西,微細的東西如果不假借顯微鏡或者放大鏡的幫助,就無法看清楚。有天眼通的人,無論細如微塵的東西,都能一目瞭然。
肉眼只能看清近處的東西,距離一遙遠,視線就模糊,無法辨別物體。而天眼通的人,無論多遠的東西,彷佛近在眼前那麼清晰明白。平時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定範圍之內的景物,而天眼通可以超越任何的窒礙、阻隔,能透視牆壁、山嶺,瞭解牆那一邊、山那一頭的情況。
肉眼光線充足時固然能辨明事物,陰暗漆黑就無法發揮視覺效用。而天眼通無論多麼黑暗的環境,如同白晝一般,毫無障礙。具有天眼通的人不僅能看見吾人生存的世界,並且能看見其它世界的活動情形,天眼通是視覺上的自在無礙力。
天耳通:我們的肉耳只能聽見近處的聲音,遠處的聲音需要藉著擴音器、麥克風等科學儀器的輔助,才能聽得清楚。有天耳通的人無論路途多麼遙遠,彷佛在耳邊交談一樣。
目犍連尊者是佛**中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有一次他為了測度佛說法的音聲,而在娑婆世界說法的佛陀法音仍然句句清晰地響於耳畔。
他心通:他心通是對於別人起心動念都能瞭若指掌。我們常聽到某人埋怨某人說:
「你不瞭解我。」瞭解自己已經不是容易的事了,更何況去了解另一個人。具有他心通人,對方有什麼善惡的念頭、正邪的想法,好像放置一面***一樣,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神足通:具有神足通的人,能夠將一個變成無數,同時也能將無數變成一個,這就是變化自在。具有神足通的人,遠處就是近處,近處就是遠處,來去自如。
入水、入火、入地易如折枝,要隱即隱,要顯即顯,山河石壁也阻擋不了,超越了空間的限制,這就是通行自在。神足通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甚至可以用手把日月托住,對於外境能夠縱心所欲,無所障礙,這就是隨意自在,為身如意通。
宿命通:我們有時對於昨天才發生的事,今日就忘得一乾二淨;博聞強記的人,或許記得數月前,乃至數年前的事,而宿命通不僅記得今生今世的事情,累劫累世的塵封往事,彷如昨日般明白;不僅知道自己的過往,眾生過去的宿命是什麼來路?某人去世了,將受何種業報?
出生於何趣?也能夠知曉。
漏盡通:漏是煩惱的意思,漏盡通是斷除煩惱,了生脫死,不再受生於迷界的神通,為究竟的神通。前面五種神通不一定修行者才具備,鬼、魔、仙等也能修得,但是不能免於煩惱的煎熬、輪迴的痛苦,不是究竟的神通。
只有第六種的漏盡通才能超拔於生死,為究竟的神通,而這種神通唯有聖者的阿羅漢和佛才能證得,凡夫和魔鬼是無法取證的。
什麼是般若?佛教的般若到底是什麼意思
般若是佛法兩大分支 般若 禪法 中的一支。般若 b r 梵語prajna的音譯。又譯作 波若 鈸若 鈸羅若 班若 般羅若 般賴若 等 意為 終極智慧 辨識智慧 專指 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般若一詞出自印度瑜伽,意為辨識智慧。在印度瑜伽經典 瑜伽 合一 經 中有明確定義 辨識智慧是消除見者...
佛家所說的劫,是有何意佛教中劫是什麼意思
劫亦作 劫簸 劫波 簡稱 劫 梵語kalpa的譯音。佛教分劫為大劫 中劫 小劫。謂世上人的壽命有增有減,每一增 人壽自十歲開始,每百歲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 及一減 人壽自八萬四千歲開始,每百歲減一歲,減至十歲 各為一小劫。合一增一減為一中劫。一大劫包括 成 住 壞 空 四個時期,通稱 四劫 各包括...
佛教中講的佈施指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佛教用語,人的行為。佈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項,種類有三種 法佈施,財佈施和無畏佈施。佈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項主要內容,是菩薩的正道,是攝盡一切菩薩道的總行,是自度度他 福慧雙修 三學具足的途徑,也是悟入唯識性的因和果。今僅以六度之首的佈施度試作 佈施度,又名檀波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