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311049930qq群
把明月人格化,表現了作者對朋友的思念及同情。整篇文章的情感是:對友人被貶,感憤、關切、同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第二聯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樓:快樂天使
一、二兩句,側重於寫景和敘事。起句用筆奇巧,寫景中暗寓節令。楊花漫天飛舞,飄泊無定;子規(杜鵑鳥)一聲聲「不如歸去」,鳴聲淒厲。
景物的描寫,渲染並烘托了暮春的特定節令和環境,也象徵著飄零之感和離別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無縫!
次句敘事。「過五溪」,點明王昌齡跋涉窮山惡水,到達龍標。五溪一帶,當時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這裡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難,自然條件非常惡劣。
此句雖是簡單的敘事,但王昌齡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關懷王昌齡安危之情,已力透紙背。
三、四兩句則轉為抒情。第三句以擬人化的手法寫月,賦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內心悲愁,無可排遣,無人理解。
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與明月」,詩人只好把滿腔悲愁託付給普照寰宇的明月,帶給遠隔數千裡的天涯淪落人。
因首句已於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託之於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它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徵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楊花即柳絮。
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悽切動人。龍標在這裡指王昌齡,以官名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五溪為湘黔交界處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這一帶還被看作荒僻邊遠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齡要去的貶所。
讀了這兩句詩,我們不難想象出:寄遊在外的詩人,時當南國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紛紛飄墜的柳絮,耳邊是一聲聲杜鵑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夠撩人愁思的了,何況又傳來了好友遠謫的不幸訊息?
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實際卻包含著比較豐富的內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寫了時令,也寫了氣氛,既點明題目,又為下二句抒情張本。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君」字一作「風」。這裡所謂「夜郎」並不是指漢代的夜郎國,而是指隋代的夜郎縣,其地當在今湖南辰溪一帶(見《輿地紀勝》卷七十一);而龍標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說法。
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蘊藏著豐富內容的,值得細細玩味。詩人為什麼滿懷愁思呢?不妨說,這裡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王昌齡貶官前為江寧丞,去龍標是由江寧溯江而上的(見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自然無法與老友當面話別,只好把一片深情託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
借明月以抒發羈旅思鄉愁懷舊念遠的感情,這種聯想和表現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詩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現過。鮑照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
」湯惠休《怨詩行》:「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南朝樂府《子夜四時歌》中也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
但拿它們和李白這兩句詩相比,李詩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前代詩人還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後聯想到異地的親友或進而想託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這裡不僅要託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
3樓:望王著
敘事「過五溪」,點明王昌齡跋涉窮山惡水,到達龍標。五溪一帶,當時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這裡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難,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此句雖是簡單的敘事,但王昌齡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關懷王昌齡安危之情,已力透紙背。
一、二兩句,側重於寫景和敘事。起句用筆奇巧,寫景中暗寓節令。楊花漫天飛舞,飄泊無定;子規(杜鵑鳥)一聲聲「不如歸去」,鳴聲淒厲。
景物的描寫,渲染並烘托了暮春的特定節令和環境,也象徵著飄零之感和離別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無縫!
次句敘事。「過五溪」,點明王昌齡跋涉窮山惡水,到達龍標。五溪一帶,當時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這裡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難,自然條件非常惡劣。
此句雖是簡單的敘事,但王昌齡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關懷王昌齡安危之情,已力透紙背。
三、四兩句則轉為抒情。第三句以擬人化的手法寫月,賦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內心悲愁,無可排遣,無人理解。
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與明月」,詩人只好把滿腔悲愁託付給普照寰宇的明月,帶給遠隔數千裡的天涯淪落人。
因首句已於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託之於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它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徵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楊花即柳絮。
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悽切動人。龍標在這裡指王昌齡,以官名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五溪為湘黔交界處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這一帶還被看作荒僻邊遠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齡要去的貶所。
讀了這兩句詩,我們不難想象出:寄遊在外的詩人,時當南國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紛紛飄墜的柳絮,耳邊是一聲聲杜鵑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夠撩人愁思的了,何況又傳來了好友遠謫的不幸訊息?
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實際卻包含著比較豐富的內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寫了時令,也寫了氣氛,既點明題目,又為下二句抒情張本。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君」字一作「風」。這裡所謂「夜郎」並不是指漢代的夜郎國,而是指隋代的夜郎縣,其地當在今湖南辰溪一帶(見《輿地紀勝》卷七十一);而龍標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說法。
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蘊藏著豐富內容的,值得細細玩味。詩人為什麼滿懷愁思呢?不妨說,這裡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王昌齡貶官前為江寧丞,去龍標是由江寧溯江而上的(見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自然無法與老友當面話別,只好把一片深情託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
借明月以抒發羈旅思鄉愁懷舊念遠的感情,這種聯想和表現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詩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現過。鮑照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
」湯惠休《怨詩行》:「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南朝樂府《子夜四時歌》中也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
但拿它們和李白這兩句詩相比,李詩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前代詩人還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後聯想到異地的親友或進而想託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這裡不僅要託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歌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樓:您輸入了違法字
以擬人化的手法寫月,賦予月亮以人的特性。
李白內心悲愁,無可排遣,無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與明月」,詩人只好把滿腔悲愁託付給普照寰宇的明月,帶給遠隔數千裡的天涯淪落人。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與對老友的思念,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代:李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隨風 一作:隨君)譯文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聽說你路過五溪。
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託給明月,希望能隨著風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
5樓:斷橋一雪
第三句以擬人化的手法寫月,賦予
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內心悲愁,無可排遣,無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我寄愁心與明月」,詩人只好把滿腔悲愁託付給普照寰宇的明月,帶給遠隔數千裡的天涯淪落人.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與對老友的思念,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第二聯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6樓:寶格格
第二聯把明月人格化,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思念與同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專有此寄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屬
原文: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譯文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聽說你路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託給明月,希望能隨著風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7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它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徵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楊花即柳絮。
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悽切動人。龍標在這裡指王昌齡,以官名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五溪為湘黔交界處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這一帶還被看作荒僻邊遠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齡要去的貶所。
讀了這兩句詩,人們不難想象出:寄遊在外的詩人,時當南國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紛紛飄墜的柳絮,耳邊是一聲聲杜鵑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夠撩人愁思的了,何況又傳來了好友遠謫的不幸訊息?
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實際卻包含著比較豐富的內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寫了時令,也寫了氣氛,既點明題目,又為下二句抒情張本。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改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改寫100字
站在窗邊,近看庭院。起風了!庭院的柳絮在紛飛,紛飛的柳絮的長枝在飄蕩,飄蕩的長枝在撥動著我的心絃,思緒便在這輕渺柔和的風中緩緩漾開。風裡傳來令人不安的訊息 王昌齡被貶龍標府。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枝上的杜鵑,聲聲泣血,悲涼悽異,哀轉久絕。站在窗邊,遠眺他鄉。趟過了五溪,已是大唐僻遠的蠻荒之地,而遙遠的...
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於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 叫著 不如歸去 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 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於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 表示驚惜。過五溪 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詩意,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意思
上面這首七絕,是李白寫給他的好友王昌齡的,題為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燦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這從李白集中另兩首詩的標題 同王昌齡送族弟襄歸桂陽 可以推見。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新唐書 卷二 三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