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的煩惱具體指哪些內容呢,佛教裡所講的三大煩惱分別是什麼意思?

2021-05-04 22:48:50 字數 4837 閱讀 9173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問題有層次之分,但是總原則不變,後學略說如下:

第一: 佛法裡所說的煩惱,並不是世間人常講的煩惱,世間人常講的煩惱,都是世俗紅塵累事造成的壓力、情緒上的痛苦等,那些是真正的煩惱造成的結果。佛法中的煩惱,是引發眾生輪迴生死的煩惱、一直束縛眾生的結,譬如貪、嗔、邪見,由於有貪,眾生就會一直追逐五欲而無法止息,無法超越欲界的束縛,而邪見的束縛,也會讓眾生一直摭取自我是真實,而不斷為了自我,產生了種種顛倒妄想、而起貪、起嗔、起慢、起忌妒等等無量無邊煩惱。

所以,佛法所說的這些煩惱,是根本煩惱。

第二: 接下來要認識煩惱,這些貪嗔痴、邪見等,其實本來就有了,但是你說它實有或虛空都不對,這些煩惱之所以會有,是由於眾生的本心如來藏,本來就含藏了各類煩惱種子,只要適合的緣俱足,就會讓煩惱起現行,譬如由於有欲界愛無明、我見無明為緣,那麼眾生就會跟貪愛相應,貪種子起現行,就是貪,從現象來看,就會有意淫意貪、心淫心貪、乃至身體附諸行動去追逐所渴望之事物了。

第三: 煩惱的斷除,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斷現行,也就是種子還在,但是有智慧讓其不運作現行;那第二種,種子也斷、而且不會再因為薰染接觸、而又產生新的煩惱種子如貪嗔痴等。

前者是阿羅漢,阿羅漢由於觀察身心自我的虛妄、我見與我執都斷除,由於這個解脫智慧的緣故,本心如來藏就不會再現起貪嗔痴等煩惱種子,可是其實煩惱種子還在、只是暫時隨眠。

那後者即是 佛世尊,佛陀經過無量劫的菩薩道修行,斷除所有煩惱種子,而且也不會再令煩惱種子重新培養,這才是真的常樂我淨。

第四: 煩惱種子的斷除先且不說,因為這個智慧甚深極甚深,不是我輩可以馬上就觀行修習的,至少要初地二地以上,才有辦法真的斷除煩惱種子,在此之前,都是以斷現行為主。

那麼,要斷煩惱現行,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斷一念無明,因為煩惱會一直現行,就是因為有一念無明在,譬如一念無明中的欲界愛無明,就是對於欲界一切境界,不知道其虛幻無常的過失,而認定欲界境界真實、可愛,有這個無明,就會因為欲界種種境界而不斷起貪、起嗔,縱然你修定能入定,有這無明,就會讓你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蹦起一念而出定。

那這種一念無明總的來說有四種: 見一處住地無明、欲界愛無明、色界愛無明、無色界愛無明。

第一種是見所斷煩惱,也就是在觀念上、見解上的轉變,而後三者是修所斷煩惱,這必須不斷在境界上歷練而修斷。

欲斷一念無明者,一定要先斷見一處住地無明,也就是我見,因為這也是煩惱現行的根本。那斷除的方法,就是從我們五陰身心觀行開始,眾生是一直深深的認定身心自我真實,沒有一剎那停止過,那麼,要破除這種邪見,就是要觀察、確認自我身心的無常、虛妄、無我,如果能夠印定五陰身心都是無常、是苦、無我、不自在不自主,那麼我見就能斷除了。那詳細的方法,有機緣再談。

那這種方法,以世俗法來看,其實跟我們學習的過程是一樣的,只是,我們都是學生,而斷我見則是學死。

2樓:越濟

我說一點個人的見解 未經大德考證 僅僅是個人觀點 僅供參考煩惱都是由惡產生的感受 比如 貪婪 怨恨 愚痴從醫學生理學的角度看 這些負面的東西和產物 對於身心健康是有著極大地損害的 有一句話說得好 人不是因為健康而快樂 而是因為快樂而健康

從佛陀的教育中 可以得知 還不僅如此 這些煩惱不僅會貽害我們的健康 還會使我們墮落 你可以看看 馬雲 成就**帝國的馬雲 他的**能夠笑傲江湖 完全是因為一直堅持著道德的操守 他說過 人的心胸是被委屈撐大的 更多的例子不勝列舉 生意上是如此 善有善報 有大成者必有大德 更廣泛的看來 人生所有的大成就 都離不開道德 所以善的能量非常之大 大到不可思議

3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你想不通卻硬要執著去想的問題,具體內容見仁見智,各有不同。

4樓:大阿彌佗佛

煩逐外境,惱生內心。

見到外界的一切人,事,物後,使自己的心因分別執著而產生不快樂的波動,就是煩惱。

5樓:匿名使用者

煩惱,最簡單分三:貪嗔痴

次簡單分五:貪嗔痴慢疑

第三次分六:貪,嗔,痴,慢,疑,不正見

第四次分十:貪,嗔,痴,慢,疑;薩迦耶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第五次加二十隨煩惱,不提啦,

詳細見《大乘五蘊論》或《大乘百法明門論》有論述,俱舍論的煩惱品則更詳細吉祥!

6樓:依戀粉色

佛法認為諸漏皆苦,一切的情緒都是苦的根源

7樓:滄桑不易道

無常、苦、無我、不淨

生、老、病、死

8樓:皆虛化

生老病死,愛離別,怨長久,得不到,放不下,

佛教裡所講的三大煩惱分別是什麼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裡所說的三大煩惱分別是無明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具體如下:

1、無明煩惱

「無明煩惱」又叫「無明惑」,是佛教用語。無明煩惱是根本煩惱,能障蔽中道實相的道理,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斷盡,就成佛。

佛菩薩把障礙分成三大類,叫做煩惱,三大類的煩惱。第一個是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就是現代科學家發現的波動的現象,也就是心動念。這種念動是極其微細,這個起心動念本人完全不知道,連八地以前的菩薩都不知道。

這個極其微細的波動,在佛學裡有個名詞叫無始無明。無明加一個無始,這兩個字加得妙!無始是什麼?

沒有開始,也沒有理由。要說:為什麼它會動?

為什麼會有這一動?愈問就愈糟糕,為什麼?愈問它動得愈厲害,波動得愈厲害。

別管它,隨它去吧!它慢慢就降溫,它就變成不動,不動就還源了。你可不能找它的原因。

所以第一個動,那個微細的東西叫無始無明,從它以後就有因、就有果,第一個沒有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別去追究它,愈追究就愈往裡面鑽,鑽進去就出不來,就壞了,這是無明煩惱。

2、見思煩惱

見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來說,是以迷理和迷事來分別見思二惑,迷於理而起之惑如身見邊見等**正見,叫做見惑,迷於事而起之惑如貪嗔痴等五煩惱,叫做思惑。

依大乘唯識宗來說,則以分別俱生之二起來分別,分別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見惑,俱生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斷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斷的次第,須先斷見惑,次斷思惑。

斷見惑之位,叫做見道,斷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斷之位,叫做無學道。

3、塵沙煩惱

迷於界內外恆沙塵數法所起之惑障,稱塵沙惑。二乘斷除見思惑後,易著於空觀而未能進一步了知眾生之塵沙惑,及對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稱著空惑,致妨礙出假利生,化度眾生。此惑為二乘趨入菩薩間所斷,又稱別惑,但通於界內外,須假觀破之.

是執著於空,迷於界內外塵沙數法,障出假利生。此惑通界內外。界內通二乘有,以見思為體。界外只限於菩薩所斷,所以又叫別惑。

擴充套件資料

三惑是和三諦是相應的,即不明瞭空諦理起見思惑,不明瞭假諦理起塵沙惑,不明瞭中諦理起無明惑。所以明瞭三諦理,斷三惑,即證三智,成三德。但是三諦是實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實相的全體。

空顯破情之德,假顯立法之德,中顯絕待之德。

所以說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對之空,而是和假、中相即之空,於是一空一切空。說假、說中,同樣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這就是三諦圓融。

三諦圓融所以證一諦即證三諦。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是於色心依正一切諸法通達畢竟空寂之理,即空諦智。道種智是了知一切種種差別的道法,即假諦智。

一切種智是於一切諸法上通達本有性德之體,即中諦智。在四教的別教中,三惑其體各別,因而次第斷除,三智也次第發得。就中先修空觀,破見思惑,得一切智,證真諦理。

次修假觀,破塵沙惑,得道種智,了知假諦恆沙法門。

後修中觀,破無明惑,得一切種智,證中道法身。這樣,由隔歷的次第三觀斷三惑、得三智。然而在圓教就不這樣,三諦既然圓融,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體,即就迷於絕對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見思,細分叫作塵沙,極細分叫作無明。

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諦,粗分的見思障蔽空諦,細分的塵沙障蔽假諦,極細分的無明障蔽中諦,其實,卻是一心三惑,又稱為同體三惑。斷一惑即斷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這稱為「三惑頓斷」,「三智一心中得」。

但就斷惑的漸次上,先在十信位斷見思和塵沙,其中初信斷三界的見惑,次六信斷三界的思惑,後三信斷界內外的塵沙惑。從十住位的初住以後到十地漸次斷無明一品,證中道理一分,即斷四十品惑。更破一品無明,進入等覺位。

再進而破第四十二品無明,發究竟圓滿的覺智,智斷二德圓滿,即為圓教的妙覺果位。

10樓:小英英小陽陽

內容介紹:

1、「見思煩惱」,就是因「我執」、「我見」而生的煩惱;一一  用通俗話簡單講,就是我們對日常各種事情、事物的看法、想法、說法錯誤了,由此給我們帶來了的種種煩惱。「我執」其意是凡事都離不開 我,都從 我 的角度去看問題、想問題。從而導致的各種錯誤認知、看法、想法。

2、「塵沙煩惱」,就是因「法執」而生的煩惱;一一  用通俗話簡單講, 「塵沙煩惱」像塵沙一樣多, 就是對佛法、世間法的分別、執著未斷, 不懂得 佛法、世間法 其實是一個整體,它們雖然有所區別,但是本質上是一不是二的道理;

不懂得佛法、世間法的相互變通、通達、權變、轉換。  也可以說是對 法 仍有分別心,就是對 法 不平等, 如果你對佛法、世間法、一切法, 看待萬法都平等了, 那你就斷塵沙煩惱了,就成菩薩了。

3.、「無明煩惱」,就是因 生相(實相)無明 沒有看破而生的煩惱, 是非常微細的妄想、和妄知妄見。一一  用通俗話簡單講, 就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明白,「凡所有相,皆為虛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煩惱

在四聖諦(苦、集、滅、道)的苦聖諦中,苦的生起因是我們過去所做的業及現前的煩惱。過去所做的業已造,現世要受報;而現前的煩惱決定於我們,可要它生起或不生。

那些修行的聖者,證果的聖人,可以把握自己的煩惱,不讓它生起;我們凡夫沒辦法,這其中有多個原因,一般認為這是我們業障深重,但是根據佛陀說我們的煩惱是從六根接觸外境後,因為迷惑而生起的。

煩惱的種類很多,有的分成六根本煩惱、有的稱為三毒;六根本煩惱再分成十惑;再分成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大隨煩惱等等。

佛教裡的三聖是,佛教三聖指的是哪三聖?

1.西方三聖 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2.東方三聖 藥師琉璃光佛 日光菩薩 月關菩薩3.南海三聖 觀世音菩薩 善財童子 妙髻童子4.華嚴三聲 華藏世界毗如遮那佛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5 娑婆三聖 釋迦牟尼佛 觀世音菩薩 地藏王菩薩 1.西方三聖 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2.東方三...

佛教裡說的眾生平等是指佛教為什麼說眾生平等

地獄 鬼 畜牲 阿修羅 人 天 聲聞 緣覺 菩薩 佛,這十個法界的靈體都是眾生,都是平等的.這裡的平等是指都有可以覺悟體察的真如本性,大家的機會是平等的.但是由於眾生自己的因果業力的關係,不得不在六道里輪迴.就好比說,一個班上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環境,大家的機會都是平等的.可是由於付出的不同,最後大家...

佛教的八大菩薩和五大明王,佛教裡一共有幾位菩薩?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裡稱八大菩薩為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觀世音菩薩 金剛手菩薩 虛空藏菩薩 地藏菩薩 彌勒菩薩 除蓋障菩薩。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經。藥師經 說 文殊菩薩 彌勒菩薩 觀世音菩薩 得大勢菩薩 無盡意菩薩 寶檀華菩薩 藥王菩薩 藥上菩薩。七佛八菩薩經 說 文殊菩薩 虛空藏菩薩 觀世音菩薩 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