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孝道的句子,論語中關於孝道的句子有哪些

2021-06-07 05:46:25 字數 5258 閱讀 7627

1樓:風雨過後

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矣。”(《學而篇第一·第九章》)

孔門強調厚喪葬,重祭祀,並賦予喪祭之禮以道德的意義,視作孝道的繼續和表現,寓教於禮, 以達到民“不犯上作亂”的目的。表明儒家禮教雖不具備宗教的形式,卻起著宗教同樣的作用。

①慎終:終指喪禮,意即對親長的喪事要謹慎行事,對父母之喪要盡其哀。②追遠:遠指祭祀, 意即對祖先要追思不忘,對祭祀祖先的喪祭之禮要盡其敬。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①三年無改於父之道②,可謂孝矣。”

(《學而篇第一·第十一章》)

這一章乃專對當時貴族而言,說的是觀察人子孝與不孝的方法。長期無改於父之道,就是大善;

否則,雖善亦不得為孝。它反映了孔子倡導守舊、反對革新的思想,曾被後代不少政治家利用過。

①其:指人子,而且不是指平民百姓,而是指有權繼承君位(包括諸侯和卿大夫)的人。志:

志趣;志向。行:行動;行為。

②三年:泛指長時間,甚至是終身。道:

此處乃指父親生前的作為, 包括其思想和行事。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里仁篇第四·第二十章》)

這一章與《學而篇第一·第十一章》重複。有兩種說法:一謂孔子**各記所聞詳略不同;一謂此章當是

一、十一章的脫簡。

孟懿子問孝①。子曰:“無違”②。

樊遲御③,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④,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篇第二·第五章》)

在孔門儒家,孝悌為仁之本。古人也常以“仁孝”並稱。孔子很重視的這個孝,是以禮為其主要內容的。

孝子對父母生前的起居和死後的葬祭,都必須合乎禮,才算得上孝;沒有禮,也就沒有孝了,沒有仁了。

①孟懿子: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諡號。魯國大夫,和季孫、叔孫並稱魯國著名的三大家。

② 無違:有的本子“無”作“毋”。古書裡多用“無”字為“毋”字,意即不要。

王充《論衡·問孔》篇:“毋違者,(毋違)禮也。”黃式三《論語後案》:

“古人凡背禮者謂之違。”朱熹《論語集註》:“無違,謂不背於理。

”這是宋**學家把禮解作理。故無違,即無違於禮。③樊遲:

名須,字子遲。孔子學生。一說比孔子小四十六歲,一說小三十六歲。

御:駕駛馬車。④孟孫:

指孟懿子。

孟武伯問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②。”(《為政篇第二·第六章》)

這一章是孔子言孝的另一內容。“父母唯其疾之憂”一句的“其”字,古來有不同的說法,或曰指父母,或曰指兒子;今人多以為指兒子而言。其實,俗話說“長病見孝心”,或說“久病無孝子”, 指的都是子女對父母的疾病的態度,這種態度是區別孝與不孝的重要原則。

所以,孔子這句話的原意應是,為子女者惟當以父母之疾病為憂。

①孟武伯:姓仲孫名彘,孟懿子之子,武是諡號。②其:代詞,有幾種解釋。王充《論衡·問孔》:“武伯善憂父母,故曰:‘唯其疾之憂。’”

《淮南子·說林訓》:“憂父之疾者子,治之者醫。”以上,“其”指父母。馬融卻說:“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這裡,“其”指兒子。今從前說。

子游問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②。至於犬馬,皆能有養③;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篇第二·第七章》)

這一章是孔子言孝與禮的關係,著重論述了“敬”與“不敬”是人與犬馬之別。李光地《論語

札記》說:“蓋言禽獸亦能相養,但無禮耳,人養親而不敬何以自別於禽獸乎?”這前半句謂禽獸亦能相養,自是不足取;但後半句指出“不敬”就是“無禮”,卻頗為中肯。

“敬”是近於“禮”的。孔子已經明確指出,人類之孝的總則是“無違”於“禮”,生前“事之以禮”(二·五章);到了孟子、荀子、王船山、張謇等,更聲稱有沒有“禮”就是人與禽獸之別了。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

孔子學生。少孔子四十五歲。②養:

舊讀 y4ng 漾,奉養的意思,即以飲食供養父母。③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幾種不同**:

或曰人養活犬馬,或曰犬馬養活人,或曰犬馬亦能養活它自己的爹孃。當指犬馬都能夠得到人的飼養。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①。有事,**服其勞②;有酒食,先生饌③, 曾是以為孝乎④?”(《為政篇第二·第八章》)

這一章是孔子言孝的又一內容,色難乃心難。所強調的仍是子女對父母從表面到內心的“敬”, 即“禮”。

①色難。色指臉色。色難有兩解:

一說難在順承父母之臉色,一說難在侍奉父母時能做到和顏悅色。前說指父母的臉色,後說指子女的臉色。問孝,當從子女的方面講,自以後說為妥。

②**、先生:劉臺拱《論語駢枝》:“《論語》言‘**’者七,其二皆年幼者,其五謂門人。

言先生者二, 皆謂年長者。”此章言孝,必指家庭內部關係而言,**當指年幼者,先生自指年長者。

③饌(zhu4n 撰):飲食,食用。④曾(c6ng 層):副詞,竟,難道。

子曰:“事父母幾諫①,見志不從②,又敬不違③,勞而不怨④。”(《里仁篇第四·第十八章》)

①幾(j9 基):輕微;婉轉。諫:

規勸。②志:志向;意志。

見志不從,意謂自己的意見、心意不被聽從。③違:觸忤;冒犯;違反。

④勞: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勞,憂也”;勞而不怨, “亦謂憂而不怨也”。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①,遊必有方②。”(《里仁篇第四·第十九章》)

①遊:指遊學遊宦,亦即去遠方從師或謀職。②方:指去向,場所。有方,即有一定的去處, 而不他往,俾父母有事,召之即回。

子曰:“父母之年①,不可不知也②。一則以喜,一則以懼③。”(《里仁篇第四·第二十一章》)

①年:指年齡。②知:識。此處謂常記在心的意思。③喜、懼:鄭玄《論語注》:“見其壽考則喜,見其衰老則懼。”

子曰:“出則事公卿①,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②,不為酒困③, 何有於我哉④!”(《子罕篇第九·第十六章》)

①事:奉事,服事。②勉:盡心盡力。③困:舊注,亂也。不為酒困,即不被酒所困擾。④何

有於我哉:意謂對我來說何難之有。袁枚雲:何有於我,言我只有此而他無所有也。

2樓:匿名使用者

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

2.子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

3.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4.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

“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

5.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6.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7.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

9.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里仁》)

1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里仁》)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12.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先進》)

3樓:**隨身吧

1、父母,唯其疾之憂。

2、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3、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

5、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6、孝就是不要違背禮。

7、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8、**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9、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10、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論語中關於孝道的句子有哪些

4樓:莫吹淖

有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於夏問孝,子曰:

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平? 子游問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倡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無敢毀傷 孝之始也。揚名立身 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孔子曾經說,人不孝其親,不如禽獸。 論語學而子夏曰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有哪些?

5樓:你幾睡啦

1、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釋義: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2、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釋義: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3、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釋義:如果多年不改變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4、 夢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釋義:夢懿子問怎樣才是孝。孔子說:“不要頂撞父母,不要違抗父母的意願。

5、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釋義: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擔憂,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6、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釋義:如今說的孝,只是能夠養活父母。說到狗、馬,也都能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尊敬,和養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7、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釋義:總是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最難。遇到事情時,子女為父母效勞;有好吃的,讓父母享用,僅僅這樣就算是孝順了嗎?其實還不夠。

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釋義:伺候父母,對他們的過錯要稍加規勸,如果自己的規勸沒有被聽從,仍要尊敬他們,不加違抗,擔憂他們但不怨恨他們。

9、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釋義:父母在世的時候,不去遠方求學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訴父母去的具體地方。

1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釋義:多年不改變忘記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盡孝了。

論語中關於“惠”的句子有哪些啊,論語中關於誠信的語句有哪些?

論語中關於誠信的句子 1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2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3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4 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5 益者三友,損者...

論語中關於感恩的語句,論語中關於感恩的語句

關於 感恩 之說,主要 教,就就教化的方法區分,一個是人教人,一個是神教人。讀 論語 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是道家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的思想體現,是孔子的身教勝於言傳的教育方法的體現。在論語中...

關於《淮南子》中孝道的詞語

慈父之愛子,非為報也,不可內解於心 淮南子卷十 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最早出現在 淮南子 天文 中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竺可楨指出,陰曆系統不能用以指導農業生產,這才有了用二十四節氣作為補充的手段,所以說,節氣是一個用以輔佐陰曆,指導農業生產的時間節點,本來沒有什麼特別的節俗活動.後來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