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在《孫子兵法》中提出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2022-07-30 12:06:51 字數 6227 閱讀 2784

1樓:海煙人

。孫子在《孫子兵法》中,對於戰略戰術的總結主要有:

1.避實擊虛。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指出,戰爭中兵力的佈置是戰爭指揮者依照所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強有弱。我方在作戰中應當避開敵人兵力強大的部分,而重點進攻敵軍兵力薄弱的部分,這樣就能奪取戰鬥的勝利。這一點,孫子在其兵法《虛實篇》中有精闢而形象的闡述。

孫子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同時,對於如何實施之一作戰原則,孫子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辦法。

如集中優勢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總之,這一原則的關鍵是集中力量,尋找弱點並迅速出擊。

2.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兵法》的另一作戰要點是:致人而不致於人。「致人」,即調動敵人,讓敵人依照我的意圖行事;「致於人」,即被敵人調動。

孫子指出,在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掌握戰鬥的主動權,沒有主動權,便會被敵人牽著牛鼻子走,就會陷入被動、消極防禦甚至處處捱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戰鬥的主動權,則能改變不利的形勢,讓敵人「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這一點是取勝的必備條件。

3.先勝而後求戰。

孫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寫道:「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於孫子認識到戰爭是關係到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態度對待戰爭的觀點。

孫子提出,在戰爭前,應認真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力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無把握之仗。孫子說: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這些話的意思,立意均在於此。

4.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指出,在戰爭中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瞭解自己,也瞭解敵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實施避實擊虛之計,才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終戰勝敵人。同時,孫子還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須捨得花大力氣去探知敵情,掌握敵情,這是進行「廟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在其兵法理論中,提出了一個「奇正」的命題,即在作戰的戰術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擔正面作戰為正,進行側擊、包圍、迂迴的為奇;擔任鉗制敵人主力的為正,列陣對敵、明攻的為正;承擔突擊的為奇,採用機動、偷襲或者特殊戰法的為奇。孫子提出作戰必須有「正奇」的變化,要「以正合,以奇勝」,才能最終贏得主動。孫子的這一軍事思想,已為後來眾多的軍事家所運用。

以此戰略戰術為指導而贏得戰爭勝利的戰例幾乎俯拾皆是。

6.識眾寡之用者勝。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總結出了兵多與兵少的不同用法。孫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戰運用時的一般規律,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則。另一方面,孫子又說:「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他指出,打仗、用兵應視不同的情況而靈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敵人時,要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這樣,在區域性上造成「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對優勢,給敵人以有力打擊。孫子在他的兵法中總結了兵多與兵少的用法後,指出:「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

」可見,孫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敵我力量的對比為依據,在作戰中要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來儲存自己,消滅敵人。

從以上孫子提出的戰略戰術中可以看出,孫子戰略思想的精髓在於他的「避實擊虛」的觀點,其軍事戰術的立足點在於如何卓有成效地打擊敵人。孫子強調必須在對敵情、作戰地理條件等情況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選擇適宜的作戰形式,出奇制勝。這些戰略戰術思想,對後世均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2樓:

1,戰爭並非君子間的比拼

2,自古套路的人心

3,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孫子兵法》的思想精華包括哪些?急急

3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023年曆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孫子兵法》竹簡出土在臨沂。

4樓:匿名使用者

一最上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下攻城.

二不得已才作戰,最好貴速不貴久,因糧於敵;先為不可勝待敵之可勝.

三致人而不致於人,以利和害調動對手掌握主動,先則示形而誘敵,可擊時則勢險而節短!

四注意氣候'地形'民心'將領'組織制度對軍隊的影響,另外情報工作很重要,知己知彼用間必不可少.

五其他的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和一些具體的軍爭及行軍作戰方法,難以祥述.

補充:1以迂為直------路雖遠,敵雖眾;然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2以患為利------舍小利而圖大益,將計就計

3日本人常言風林火山,戰神武田信玄更以其為軍中旗幟,每戰必挾.不過是取自中國的孫子兵法軍爭篇中的一句話: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5樓:兵法大師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書的奠基之作。孫武在這部軍事學聖典中,系統地揭示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備的軍事思想體系和戰略戰術原則。

首先,孫子對於戰爭勝負有著十分科學的、整體的認識。他認為戰爭是「國之大事」,關係到國家的存亡與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須慎重地對待。孫子認為,進行戰爭要從政治、經濟、軍事、自然條件、氣候條件等各個方面出發,立足於國家的全域性,認真地分析戰爭的利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交戰前,要通過這種對交戰雙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孫子為了闡述戰爭與國家全域性的關係,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詳盡地論述了戰前進行「五事」、「七計」的衡量和比較的重要性,並指出:「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要求戰爭的決策者必須在戰爭前首先發現敵我雙方的各種基本條件,從而把握戰爭的全域性。除此而外,孫子認識到戰爭的勝負還決定於軍隊與國家(國君)的密切協調。孫子認為:

國君應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國君不可」怒而興師「,不可以隨便干預軍隊的事務。如果國君「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其結果只能是自亂其軍。可見,孫子對決定戰爭勝負手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之一點,有較深刻而全面的認識。

其次,孫子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係有較深刻的理解。孫子認識到,戰爭必須以國家的經濟實力為基礎,沒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做後盾,戰爭是無法取勝的;同時,戰爭還會給國家的經濟造成破壞,給人民增加沉重負擔。基於這種認識,孫子提出了三個重要觀點:

1.兵貴勝,不貴久。戰爭需要「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其「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因此,為了儘量減輕戰爭對於國家經濟造成的負擔,就應當爭取速戰速決。2.因糧於敵。

孫子指出,國家在戰爭中會因為遠道運輸而導致貧困。因此,戰爭中應當就地徵糧,以解決糧食的補給問題。3.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孫子指出,為彌補戰爭中物資**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將繳獲的敵方戰車和我方車輛摻雜在一起使用,對俘虜的敵軍士卒給予優待,讓他們為我所用,以補充自己兵源的不足。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孫子在2500多年前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係就已有相當的認識了。

還有,孫子對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也有獨到的見解。戰爭會給經濟造成破壞,這是戰爭不利的一面;然而,軍事家孫子在那個時代看到的不僅僅是戰爭有害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戰爭的有利的一面。戰爭的勝利能實現政治目的,可以彌補國家土地與資源的不足,能夠暫時解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

總之,戰爭的最終取勝與政治的關係十分密切。開明的政治觀點、能得到大多數人民擁護的政治主張,會為戰爭的勝利奠定堅實基礎。所以,孫子在兵法中將「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國君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需要「令民與上同意」。

孫子還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可見,孫子不僅認識到了戰爭與經濟的關係,同樣,他也認識到了戰爭與政治的關係。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以樸素的辯證法的觀點,論述了戰爭的勝負與主觀、客觀之間的關係。孫子一方面指出,戰爭的勝負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在戰爭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做到「先為不可勝」,因為「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這裡,孫子指出,戰勝敵人的關鍵之處在於客觀條件,在於敵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戰機;另一方面,孫子有指出,在戰爭中如果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於人」,那麼,客觀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

因此,「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這裡,孫子又論述了在戰爭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指出人們如果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能成功地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那麼,客觀條件也是可以改變的,不利的條件也可以變為有利的條件。孫子總結出了勝敗之間諸因素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孫子的軍事思想時時處處閃爍著哲學的智慧與光輝。

孫子的軍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戰略戰術原則也是備受人民推崇的。孫子在《孫子兵法》中,對於戰略戰術的總結主要有:

1.避實擊虛。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指出,戰爭中兵力的佈置是戰爭指揮者依照所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強有弱。我方在作戰中應當避開敵人兵力強大的部分,而重點進攻敵軍兵力薄弱的部分,這樣就能奪取戰鬥的勝利。這一點,孫子在其兵法《虛實篇》中有精闢而形象的闡述。

孫子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同時,對於如何實施之一作戰原則,孫子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辦法。

如集中優勢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總之,這一原則的關鍵是集中力量,尋找弱點並迅速出擊。

2.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兵法》的另一作戰要點是:致人而不致於人。「致人」,即調動敵人,讓敵人依照我的意圖行事;「致於人」,即被敵人調動。

孫子指出,在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掌握戰鬥的主動權,沒有主動權,便會被敵人牽著牛鼻子走,就會陷入被動、消極防禦甚至處處捱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戰鬥的主動權,則能改變不利的形勢,讓敵人「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這一點是取勝的必備條件。

3.先勝而後求戰。

孫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寫道:「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於孫子認識到戰爭是關係到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態度對待戰爭的觀點。

孫子提出,在戰爭前,應認真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力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無把握之仗。孫子說: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這些話的意思,立意均在於此。

4.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指出,在戰爭中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瞭解自己,也瞭解敵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實施避實擊虛之計,才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終戰勝敵人。同時,孫子還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須捨得花大力氣去探知敵情,掌握敵情,這是進行「廟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在其兵法理論中,提出了一個「奇正」的命題,即在作戰的戰術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擔正面作戰為正,進行側擊、包圍、迂迴的為奇;擔任鉗制敵人主力的為正,列陣對敵、明攻的為正;承擔突擊的為奇,採用機動、偷襲或者特殊戰法的為奇。孫子提出作戰必須有「正奇」的變化,要「以正合,以奇勝」,才能最終贏得主動。孫子的這一軍事思想,已為後來眾多的軍事家所運用。

以此戰略戰術為指導而贏得戰爭勝利的戰例幾乎俯拾皆是。

6.識眾寡之用者勝。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總結出了兵多與兵少的不同用法。孫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戰運用時的一般規律,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則。另一方面,孫子又說:「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他指出,打仗、用兵應視不同的情況而靈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敵人時,要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這樣,在區域性上造成「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對優勢,給敵人以有力打擊。孫子在他的兵法中總結了兵多與兵少的用法後,指出:「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

」可見,孫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敵我力量的對比為依據,在作戰中要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來儲存自己,消滅敵人。

從以上孫子提出的戰略戰術中可以看出,孫子戰略思想的精髓在於他的「避實擊虛」的觀點,其軍事戰術的立足點在於如何卓有成效地打擊

簡述孫子兵法的進步性,簡述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思想

孫子兵法 中的倫理思想,具有明顯的齊文化倫理思想的特點。齊文化的倫理思想表現於兩個方面 一方面講 仁 禮 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 另一方面是重功利。這些,在 管子 一書中體現得很明確。關於前者,是從齊文化與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較而言的。魯文化把 仁 與 禮 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晉文化,特別是秦文化,是很不...

結合孫子兵法內容談談孫子兵法主要原則,及在管理中如何應用

主要原則 一,慎戰 二,變通 三,神速。另外在地形,攻法,陣法,輜重,外交等方面注意。例如 定軍山之戰,赤壁之戰,德國閃擊波蘭等。管理中應以兵法原則為主,加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孫子兵法運用到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的例子有那些?孫子兵法在我國經濟領域的應用由來已久。據 史記 貨殖列傳 記載,最早...

關於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內容

後之人,有讀武書予解者,因而學之,猶盤中走丸,丸之走盤,橫斜圓直,計於臨時,不可盡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於盤也。意思是後人有讀孫子兵法的人,因而學習,但是學習的時候應該學會隨機應變。其中之 丸 所指的是孫武說的臨機應變的戰略。丸會滾來滾去,走到四面八方,大家都想不到丸走向 但 丸不能出於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