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將帥,國家之輔助也。輔助之謀縝密周詳,則國家必然強大,輔助之謀疏漏失當,則國家必然衰弱。
2樓:仁杰乃吾師
為將的人啊,輔佐國家的人啊,輔佐的周全國家就強大
3樓:天使獸愛德華王冠
將帥職責是輔佐國君。輔佐周詳嚴密,國家就必定走向強盛;輔佐有疏漏,未盡其責,國家就必然逐漸衰弱
謀攻的原文及翻譯
4樓:早安宿霧
《謀攻》原文: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修櫓,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謀攻》譯文:
孫子說: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 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過交戰就降服全體敵人,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製造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如果將領難以擬製焦躁情緒,命令士兵象螞蟻一樣爬牆攻城, 儘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
所以善用兵者,不通過打仗就使敵人屈服,不通過攻城就使敵城投降,摧毀敵國不需長期作戰,一定要用「全勝」的策略爭勝於天下,從而既不使國力兵力受挫,又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這就是謀攻的方法。
所以,在實際作戰中運用的原則是:我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
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將帥,國家之輔助也。輔助之謀縝密周詳,則國家必然強大,輔助之謀疏漏失當,則國家必然衰弱。所以,國君對軍隊的危害有三種:
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下令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而下令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知道軍隊的戰守之事、內部事務而同理三軍之政,將士們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軍隊戰略戰術的權宜變化,卻干預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疑慮。軍隊既無所適從,又疑慮重重,諸侯就會趁機興兵作難。這就是自亂其軍,坐失勝機。
所以,預見勝利有五個方面:能準確判斷仗能打或不能打的,勝;知道根據敵我雙方兵力的多少採取對策者,勝;全國上下,全軍上下,意願一致、同心協力的,勝;以有充分準備來對付毫無準備的,勝;主將精通軍事、精於權變,君主又不加干預的,勝。以上就是預見勝利的方法。
所以說:瞭解敵方也瞭解自己,每一次戰鬥都不會有危險;不瞭解對方但瞭解自己,勝負的機率各半;既不瞭解對方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敗。
5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孫子說: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 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過交戰就降服全體敵人,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製造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
如果將領難以抑制焦躁情緒,命令士兵象螞蟻一樣爬牆攻城, 儘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
所以善用兵者,不通過打仗就使敵人屈服,不通過攻城就使敵城投降,摧毀敵國不需長期作戰。一定要用」全勝」的策略爭勝於天下,從而既不使國力兵力受挫,又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這就是謀攻的方法。
所以,在實際作戰中運用的原則是:我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
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將帥,國家之輔助也。輔助之謀縝密周詳,則國家必然強大,輔助之謀疏漏失當,則國家必然衰弱。
所以,國君對軍隊的危害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下令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而下令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知道軍隊的戰守之事、內部事務而同理三軍之政,將士們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軍隊戰略戰術的權宜變化,卻干預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疑慮。
軍隊既無所適從,又疑慮重重,諸侯就會趁機興兵作難。這就是自亂其軍,坐失勝機。
所以,預見勝利有五個方面:能準確判斷仗能打或不能打的,勝;知道根據敵我雙方兵力的多少採取對策者,勝;全國上下,全軍上下,意願一致、同心協力的,勝;以有充分準備來對付毫無準備的,勝;主將精通軍事、精於權變,君主又不加干預的,勝。
以上就是預見勝利的方法。所以說:瞭解敵方也瞭解自己,每一次戰鬥都不會有危險;不瞭解對方但瞭解自己,勝負的機率各半;既不瞭解對方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敗。
擴充套件資料:
《謀攻》出自《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英文名為《the art of war》,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
《始計篇》第
一、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
《作戰篇》第
二、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
《謀攻篇》第
三、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前三說的是戰略運籌。
《軍形篇》第
四、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兵勢篇》第
五、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虛實篇》第
六、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此三是作戰指揮。
《軍爭篇》第
七、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九變篇》第
八、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行軍篇》第
九、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此四是戰場機變。
《地形篇》第
十、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九地篇》第十
一、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此五是軍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
二、講的是以火助攻。
《用間篇》第十
三、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後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6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小燕子
跪求孫子兵法............................................最好翻譯版 發到郵箱 謝謝 10
《孫子兵法》謀略篇的翻譯是什麼?
7樓:兵法大師
謀攻篇[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 ,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
孫子說:用兵作戰的法則是,使敵人舉國完整地屈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略遜一籌;使敵人全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略遜一籌;使敵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敗敵人的旅就略遜一籌;使敵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敗敵人的卒就略遜一籌;使敵人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敗敵人全伍就略遜一籌。因此,百戰百勝,還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才算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指導戰爭的上策是用政治謀略挫敗敵人,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挫敗敵人,再次是用軍事力量戰勝敵人,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選擇攻城的辦法是不得已的。製造攻城用的盾和大車,準備攻城用的器械,要用三個月才能完成;構築攻城的土山又要三個月才能竣工。
如果將帥剋制不住憤怒的心情,而驅使他的軍隊象螞蟻一般去爬梯攻城,結果士兵**三分之一,而城還是攻不下來,這就是攻城的災害呀!
所以,善於用兵作戰的人,屈服敵人的軍隊不用硬打,奪取敵人的城堡不用硬攻,毀滅敵人的國家不須曠日持久。一定要用全勝的計謀爭勝於天下,這樣軍隊不致受到挫傷,而勝利可以完滿取得。這就是以謀勝敵的法則。
所以,用兵的法則是,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於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一倍於敵的兵力就要設法分散敵人,有與敵人相等的兵力就要善於抗擊敵人。兵力比敵人少就要退卻,兵力弱於敵人就要避免決戰。所以弱小的軍隊如果固執地堅守,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了。
將帥好比是國君的輔佐,如果輔佐的周全,國家就一定強盛;如果輔佐的有缺陷,國家就一定衰弱。
國君可能不利於軍隊的情況有三種: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前進而硬叫它前進,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後退而硬叫它後退,這叫束縛自己的軍隊;不懂軍隊的內部事情而干預軍事行政,就會使將士迷惑不解;不懂得用兵的權謀而干預軍隊指揮,就會使將士產生疑慮。軍隊既迷惑又心存疑慮,列國諸侯就會乘機進攻。
這就是所謂的擾亂軍隊而導致敵人勝利。
所以,有五種情況可以預見勝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勝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勝利;全軍上下同心協力的,能勝利;以自己有準備對付疏忽懈怠的敵人的,就能勝利;將帥有指揮才能而國君不加以干涉的,能勝利。這五條,就是預見勝利的方法。
所以說,既瞭解敵人又瞭解自己,百戰百勝;不瞭解敵人而瞭解自己的,勝敗的可能各半;不瞭解敵人也不瞭解自己的,那就每戰必敗了。
夫此六者皆賢德也什麼意思
夫此六者bai,皆來謙德也 的du 源意思是這六zhi點都是謙虛謹慎的dao美德。出處 周版公誡子 選段權 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 紂是也。可不慎歟?譯文 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尊貴如天子,富裕得擁有天下,便是因為奉行尊崇這些品德。不謙...
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什麼意思
意思是 士農工商四民,是國家的柱石之民。而士 農 工 商這四民是國家最根本的。士指的是士兵,農指的是農民,工指的是工人,商指的是商人,前半句說的是這四種人,後半句的國是指國家,石民指的是生活在在底層的人們。我覺得應該是說,這四種職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石 為國之本也 b汗 觀眾的觀點怎麼可能會被寫下來 古...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 瑰怪。非
出自北宋王安石 遊褒禪山記 意思是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 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 珍異奇特 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 僻遠。原文選段 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 山川 草木 蟲魚 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險以遠,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