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孟子的思想主張?
1樓:網友
1、孟子繼承了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孔子有「殺身成仁」之教,孟子亦以魚與熊掌之生動譬喻說明「捨生取義」的道理。
2、孟子發展了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創立了「性善」論,提出了「仁義禮智」四端之心,確立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大根大本。孔子圓融混沌之仁,由此十字開啟,孟子「居仁由義」之教,功莫大焉。
3、心性之學的完善:孟子由孔子仁的本體指點人類心靈深處的「良知良能斗山,確立滲空了良心說。此即後世陸空喊中王心學之思想淵源。
4、孟子繼承與發展了孔子思想中具有原創性的「仁」之觀念,此為儒學主流思想,故後世亦以「孔孟思想」指稱「儒家思想」。
孟子主張什麼?
2樓:網友
1、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認為仁、義、禮、智四端皆存於我心。
2、孟子認為,教育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就像射箭一樣,必須使學者能做 到射中靶心才行。標準既定,人人必須自覺遵守,不能因人而異,隨意降低。孟子教育的最 高標準,是希賢希聖,即培養明人猜圓倫,知禮儀的「勞心者」——君子。
3、 孟子的「仁政」思想,其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君主為政要先仁義,後功利。乙個國家大到國君小到庶民,都要遵守仁義的尊則行 事。君主決不能因一己之私而有損於仁義,這樣才能得道百姓的擁護。
二是統治者要學會「推恩」 。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不忍見到他人困苦的「不忍人之心」 (即惻隱之心) ,應搜兆仔該推世汪己及人(推恩) ,行「不忍人之政」 。
三是發展生產,使民以時,取民有制。只有讓百姓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才能發揚孝悌 忠義的思想。
孟子的主張是什麼??
3樓:教育小百科達人
孟子的思想主張民本,仁政,教育和性善論。
1、民本思想: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著名論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2、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畝敬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3、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一方面,主張」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孟子雀嘩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孟子的哲學思想: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
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迅歲慎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主張什麼?
4樓:網友
孟子強調保護小農經穗頌寬濟,以此來維持和改善老百姓的生計,從而奠定政權穩定的基礎。其具體措施包括「正經界」即實行「井田制」、「薄稅斂」即減輕人民負擔等國家經濟政策櫻亂,以及「不違農時」、「深耕易耨」等遵循生產規律的主張。
其次,孟子繼承了孔子節用愛人的思想,主張輕徭薄賦,徵發徭役要不違農時。不違農時與薄稅斂是封建農業經濟的基本要求,是仁政的重要內容。
法律方面。孟子針對當時猜亮刑罰嚴苛的局面,提出省刑罰的主張。
結合孟子觀點或名言談談你對孟子的評價
孟子被後人稱為 亞聖 做為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我不能不說他的作品是儒學的又一次大的飛躍。他的命運和他的先師一樣是坎坷的。在宣揚儒學,提倡仁政的道路上,其步履是同樣艱難的。尤其是在遊說諸侯的歷程中,不轉折碰了多少壁,甚至於險些客死他鄉。然而命運總是眷顧這些有準備有先見之明的人。儘管他的遊說...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張
孟子的思想主張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國家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統治者失去了民心,國君只要時刻牢記 民貴君輕 的治國理念,心懷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國泰民安,國柞長久。荀子的思想主張 荀子主張性惡論,人性善是教化的結果。在天道觀方面,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荀子對禮...
孟子的仁政主張的現實意義,孟子仁政思想有何現實意義
孟子認為人性善,惻隱之心 羞惡之心 辭讓之心 和 是非之心 都是發自人的本性。在此哲學基礎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推行仁政,以德王天下。仁政的兩項重要內容是省刑罰 薄稅斂。由於孟子對人性的弱點估計不足,輕視法和獎懲措施的作用,過分依賴教化,不能滿足君王稱霸的急切願望,因而沒被當時的君主採納。又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