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司馬遷。
評價孟子說:「當是之時,秦用商君。
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
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又說孟子「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
所謂「所如者不合」與「迂遠而闊於事情」,是說孟子的學說主張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差太遠,孟子被認為是過於理想化了。孟子講仁義,把仁義概念建立在對人的心理分析之上。為了強調仁義,所以深自樹立,高自標榜,以求激勵人心,要求人在後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是俗語所說的「唱紅臉」。
表面上講性善,實際上重在後天行事。
唐韓愈。始提倡孟子,至宋代王安石。
特尊孟,奉之入孔子廟。而同時如李覯之常語,司馬光。
之疑孟,皆猶於孟子肆意反對。然自宋以下,始以孔孟?稱,與漢唐儒之?
稱周公孔子者,大異其趣。此乃中國儒學傳統及整個學?思想史上一絕大轉變,此風雖始於韓愈,而實成於宋儒。
朱子學提綱》
第13頁。宋哲宗元?初,司馬光為反對科場改革而上奏說:
神宗皇帝深鑑其失,於是悉罷賦詩及經學諸科,專以經義論策試進士,此乃革歷代之積弊,復先王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也。但王安石不當以一傢俬學,欲蓋掩先儒,令天下學官講解。及科場程試,同己者取,異己者黜。
又黜《春秋》而進《孟子》
廢六藝而尊百家,加之但考校文學,不勉勵德行,此其失也。」司馬光此段議論的宗旨有二。一是指責王安石不當以《三經義》等「一傢俬學」,強制儒學者們接受,?
作為「科場程試」中取黜的標準。二是指責王安石不當在「科場程試」中,「黜《春秋》而進《孟子》」。所謂「廢六藝而尊百家」,實乃?
大其辭。「廢六藝」其實只是指《春秋》不列入「科場程試」,「尊百家」其實只是指尊《孟子》。他在此奏中建議:
孟子》止為諸子,更不試大義,應舉者聽自佔習。」⑤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卷54《起請科場?子》。
2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意思是迂腐。空談大道理而對處理具體的事情沒有什麼價值。即所堅持的主張脫離社會現實。
3樓:功曼雁
認為孟子在迂腐的空談應該要怎樣,對事情的怎樣處理具體的事情 沒有價值和沒說一樣。
為什麼司馬遷說孟子的文章"迂遠而闊於事情
4樓:匿名使用者
迂(迂腐)遠(空談,大道理)而闊於事情(對處理具體的事情沒有什麼價值),司馬遷的意思是說儒家學說道理過於迂腐,對於當下的事情沒有具體的解決辦法,所以不是很推崇的意思。
5樓:網友
歷史學家,多少有唯物主義思想,比較客觀現實。儒家思想在思想上比較理想化,是對境界的一種理想化追求。二者必然有不一致。
從課文來看,孟子的言說氣勢磅礴,論辯有力,但是司馬遷卻認為他「迂遠而闊於事情」。請蒐集一些孟子的相
6樓:千軒慕雪
個人認為司馬遷的說法非常用中肯,切中要害。
孟子思想的生命力這麼長,不是因為其正確,而是因為其光鮮,在一大堆廖誤中夾雜著一小星真理,將稀釋的正調兌出所謂的正義,從而攪亂了真正的公正和是非。我們談儒家言必稱孔孟,其實孟子才是最大的反孔者。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是什麼意思?
7樓:書小哥
意思是:反省自己覺得理虧,那麼即使對普通百姓,我難道就不害怕嗎?反省自己覺得理直,縱然面對千萬人,我也勇往直前。
原文: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動心。」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曰:
不動心有道乎?」曰:「有。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橈,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孟施捨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
能無懼而已矣。』孟施捨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捨守約也。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捨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譯文:公孫丑問道:「如果讓您擔任齊國的卿相,能夠實行您的主張了,那麼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業或王業,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
如果這樣,您動心不動心呢?」孟子說:「不,我四十歲起就不動心了。
公孫丑說:「如果這樣,老師就遠遠超過孟賁了。孟子說:
做到這點不難,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動心了。」公孫丑問:「做到不動心有什麼方法嗎?
孟子說:「有。北宮黝這樣培養勇氣:
肌膚被刺不退縮,雙目被刺不轉睛;但他覺得,受了他人一點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廣眾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國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國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樣;毫不畏懼諸侯,聽了惡言,一定回擊。
孟施捨這樣培養勇氣,他說:『把不能取勝看作能夠取勝;估量了勢力相當才前進,考慮到能夠取勝再交戰,這是畏懼強大的敵人。我哪能做到必勝呢?
能無所畏懼罷了。』(培養勇氣的方法,)孟施捨像曾子,北宮黝像子夏。這兩人的勇氣,不知道誰強些,但孟施捨是把握住了要領。
從前,曾子對子襄說:『你喜歡勇敢嗎?我曾經在孔子那裡聽到過關於大勇的道理:
反省自己覺得理虧,那麼即使對普通百姓,我難道就不害怕嗎?反省自己覺得理直,縱然面對千萬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捨的保持勇氣,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領。」
8樓:網友
自己反省覺得理虧,即使面對穿著粗布衣的普通人,我也會感到不安害怕;自己反省覺得在理,及時面對千萬人(質疑、責難),我也會勇敢堅持下去。
9樓:快樂無限
自我反省,要是理屈的話,縱然只是面對著穿著粗布粗衣的平民,我能不害怕嗎?自我反省,只要合乎義理,縱然面臨千軍萬馬,我也一樣勇往直前!
孟子 《孟子·公孫丑上》
10樓:鈼忊棌鈼忊劉鈩
不對,是孔子說的。是孟子引述曾參所引述孔子的。
11樓:archer莓
知乎上的一句翻譯 我覺得更正確些。
不斷地反省後,確定自己判斷和計劃是很紮實的是符合當下實情的,那麼即使自己位卑言輕,也沒什麼好擔心畏懼的,應表述出自己的思想;
不斷地反省後,不能確定自己判斷和計劃是紮實的,那麼即使自己位高權重,是管有千萬人的王或諸侯,也應該進一步擬議方案整理自己的思路,而不是盲動。
12樓:手機使用者
率性無為。
老子說的, 樓下譯得不錯, 只不過---
沒有我這樣精遂罷了。
《孟子》中「距人於千里之外」的頭一句是什麼(讀音、意思)?
13樓:網友
《孟子·告子下》
曰:「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乎?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
訑□,予既已知之矣。』訑□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里之外,士止於千里之外,則讒諂面謏之人至矣。與讒諂而諛人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
第乙個字——訑。
拼音:dàn 注音:ㄉㄢ
部首:言,部外筆畫:3,總筆畫:10
古同「誕」,放縱。
第二個字:脫誤,還沒有考證出是什麼字。
梁惠王曰: 寡人之於國也 、、、孟子以戰爭為喻想表達什麼意思?
14樓:網友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瞭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
15樓:網友
說明他和其他國君都是不盡心愛民的,只是程度上不同罷了。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的解釋哪個對?
16樓:公叔秀榮費茶
應該是「即使對方是卑微的百姓,我也不使他惴惴不安」,惴做使動。也就是不嚇唬他的意思。如果是「我能不怕嗎?」,反問句應該是「焉能不惴?」,吾不惴焉」顯然是個陳述句。
「而致千里」的「致」的意思是什麼?
17樓:金牛咲
致:達到;實現。
而致千里: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
出自戰國荀子《勸學》,原文選段: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譯文: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孟子主張什麼
18樓:w晴天去看海
孟子主張「仁政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46336」。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孟子認為,對乙個國家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
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19樓:可控電影評論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有關於司馬遷的,有關於司馬遷的資料
司馬遷寫 史記 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儘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但是匈奴...
司馬遷《史記》和司馬光《資制通鑑》都是有作者評論的史書,那二人基本的歷史觀有何不同
簡單的可以這麼說 1 出發點不同 司馬遷為修史,為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史記 司馬光為尋求歷史規律為大宋王朝尋找歷史的辦法 2 所受思想文化影響不同 司馬遷雖然對孔子敬仰,但是受黃老影響更深,特別是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上 司馬遷對諸子百家思想都有吸收和採納 比較雜糅 司馬光完全收儒家入世...
司馬遷對項羽的看法,結合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談談你對項羽的評價
看法 司馬遷認為項羽以功自負,強逞個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想憑著武力征討來統制天下。五年的時間便丟掉了國家政權,又不自我責備。卻說 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錯 這難道不荒謬嗎?在 項羽本紀 中,司馬遷表明了對於項羽的看法 太史公說 我從周生那兒聽到過,說是 舜的眼睛有兩個瞳仁 又聽說項羽也是雙瞳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