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本里 矛與盾 一課的原文

2025-02-06 12:50:09 字數 1335 閱讀 9350

1樓:小精靈紫璇

下面就是原文啦:

楚國有乙個賣盾和賣矛的人。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它。

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鋒利,什麼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有人說: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怎麼樣呢?」那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答不上來。

他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它。」

又說:「我的矛非常鋒利,什麼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

中心思想:矛與盾》說的是乙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牴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矛與盾》的寓意是說話辦事要說實話,辦實事,不要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自己先說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矛盾或牴觸。

出自《韓非子·難一》。

矛和盾的集合課文原文 作者是誰

2樓:漢匠文化

1、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乙個想法: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鑽在鐵屋子裡,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裡保命的蝸牛或烏龜。

自衛,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裡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

於是,發明家發明了坦克。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

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2、《矛和盾的集合》是黃水清寫的一篇科學寓言文章,收錄在人教社三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中,為精讀課文 ,錄音由曉澄朗讀 。

自相矛盾是幾年級的課文

3樓:緹娜

五年級下冊,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第 15 課《自相矛盾》。

古時候,楚國有一位賣兵器的人,他到市場上去肢鋒賣矛和盾。他為了儘快賣出自己的東西,便敲打著鑼吆喝,人們聽到聲音後都來圍觀。

他就舉起他的盾,吹噓的說道:我的盾是用最好的材料製成,任何鋒利的兵器都無法擊破;他又拿起矛,肆無忌憚的說道:我的矛非常的鋒利氏神,無論你用什麼盾都抵擋不了。

隨後他又吆喝著讓人們來買他最鋒利的矛和最堅固的盾。

這時,人群中有乙個人站出歷核晌來,指著商人說:如果用你無堅不摧的矛攻擊你堅不可摧的盾,結果會怎麼樣呢?眾人聽了哈哈大笑,商人覺得很不好意思,灰溜溜的拉著兵器就走了。

後來就有了成語自相矛盾,比喻乙個人說話、行動前後牴觸,不一致。

《最後一課》的習題與答案, 最後一課 的習題與答案

最後一課 課文全解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 字詞積累 叟s u 年老的男人。法蘭西萬歲 請你用一兩個詞語形容韓麥爾先生此時的心情。設題意圖 作者是從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寫韓麥爾先生的。因此,就無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內心活動,只能通過形象 動作 語言等外部特徵來間接地描寫人物的性格心理。練習中的三個小題,就是...

都徳的《最後一課》與鄭振鐸的《最後一課》的相同處與不同處

表達了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之情 鄭振鐸 最後一課 的一些問題 你的第三個問題 上午十時三十分,為什麼時間要具體到分鐘?從整篇文章的大意來分析,它所敘述的是日本侵華時發生在學校裡的事。它所要表現的是當時人們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大家飽受日本鬼子侵略摧殘時國人的心連在一起的愛國主義熱情。因為文章一開始就提到了 ...

認真閱讀《驛路梨花》這一課,做課本的第一題 文中分別寫到了哪些人物

我 和老餘 在大山深處的梨樹林邊,發現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幫助,第二天和瑤 族老人一起為小茅屋房頂加草,挖排水溝。瑤族老人 打獵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專門到小茅屋送糧食,方便路人,和 我 老餘一起修葺小茅屋。一群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解 放 軍 戰 士 向雷鋒同志學...